作者:陳新代
“九江文史”釋出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絡方式見自動回覆。
永修吳城是修江和贛江流入鄱陽湖的交匯處,水運興旺時,全國各地有48處在此設立了會館。會館是同鄉在此食宿中轉、聚會交流、貨物儲存、資金幫扶的場所,透過這些凝聚活動,團結同鄉維護整體利益,促進了社會文化的交流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隨著歲月的流逝,公路鐵路的興起,吳城的水運逐漸走向衰落。加上抗日戰爭時期日冦的轟炸兵燹,吳城的會館大部被毀壞,現僅存幾處會館殘址。其中儲存較好的有吉安會館、武寧會館等。由於建館時,很多會館定製了含名稱的銘文磚,所以雖然建築毀掉了,但這些會館磚卻時而散見於居民的院牆上、菜園的圍垣上、亂石堆裡,經幾度仔細捜尋,發現有十餘種各地的會館銘文磚。將它們用宣紙拓下集中起來給予解讀,或能從一個側面再現當年吳城碼頭的繁華。
這些會館的稱謂,除多數直稱會館外,還有稱公所或公宇的。如麻城公所,麻城處在江西相鄰的湖北省東北部,麻城出產的芝麻糖為許多人所熟悉,這是一座縣級會館。又如山西公所,這是座省級會館,往前推幾百年,中國最富的地方不是現在沿海那些省市,而是這個山西,龔自珍當年便稱之為“海內最富”,曾一度執全國金融業牛耳。靠的便是這些“走西口”的晉商們。他們不懼遠隔千里,在吳城建起了山西會館,據老人們說,山西會館裡供奉著關公的神位,因為關公是山西解州人,晉商以關公的“信義”為標榜,使之貨通天下、匯通天下。
江西會館,既不稱會館,也不稱公所或公宇,而叫“萬壽宮”。萬壽宮是祭祀東晉人許遜的宮廟,許遜學過道也做過官,他清正廉潔,治病救人,為民除害,後辭官定居南昌西山。傳說在寧康二年(374年)舉家拔宅飛昇,宋代被封為“神功妙濟真君”,世稱許真君。在他的故居南昌西山建立了萬壽宮,受到江西人的頂禮膜拜。此後,江西人外出行商,建會館則多稱萬壽宮,也必供奉許真君。如湖南鳳凰古城的萬壽宮、雲南會澤的萬壽宮,都是江西人修建的會館。國外華僑集中地如菲律賓碧瑤市的萬壽宮、新加坡的萬壽宮,也都是江西人修建的會館。這是贛文化向外傳播的方式之一。
吳城會館中還有“兩地一館”和“一館兩名”的現象。兩地一館就是相鄰地區合建一個會館。如“全楚會館”,西周時鬻熊立楚國於荊山一帶,建都在今湖北秭歸,五代時馬殷在今湖南稱楚王,建都在長沙,後統稱湖南湖北曰楚,這個全楚會館就是由湖南湖北兩省商人合建的會館。“一館兩名”是江西的奉新會館,既稱奉新公宇又稱新吳公宇。奉新是五代南唐以後的名稱,而新吳則是南唐以前的名稱,故前人亦有以此來代稱奉新,形成了一館兩名的現象,制磚時兩種銘文都用上。
以縣治所在地來稱呼會館的,如“筠陽會館”,筠陽是江西高安縣治所在地,會館不以高安而以筠陽(鎮)相稱;以簡稱來稱會館的,如“浙寧”,是浙江寧波會館。寧波會館曾有高矗的石柱,雕刻精緻的門窗,後改成學校,現已不復存在;以別稱來稱會館的,如“粵東”,粵東是廣東省的別稱,因廣東、廣西地區古為百粵地,故分別稱粵東粵西,合稱“兩粵”。廣東商人到吳城來,大多是由古中原通兩粵的南北官道而來。
待破解的會館磚:“南安”會館。因未訪到老一輩的知情人,又缺乏相關資料,此會館不知是江西省府一級的會館還是福建省縣一級的會館。江西在明、清時期,贛南設立了南安府,府治為大庾,民國後取消,“南安板鴨”曾聞名全國。而福建泉州的西部自隋朝便設立有南安縣直到如今,福建南安是鄭成功的故里。到吳城來設會館的究竟是哪一處南安還有待考證。
這些會館銘文磚,體現了別處少有的特色會館文化,反映了吳城過去的輝煌。在發展經濟、搞大旅遊、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對此努力加以發掘,充分給予利用,不是有可為的一件事嗎?
陳新代(作者像)
【讀後記】本篇原載於潯陽區政協刊發的文史資料參考叢書《潯陽城垣》。作為江西四大名鎮之一的吳城鎮,它的故事太多了。既然吳城興盛時,全國各地有48處在此設立了會館,到底是哪48家?證據呢?陳老師這一篇從會館磚來講述,是一種嚴謹的文史研究態度。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