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說是要去,總是錯過,今天天朗氣清風輕雲淡,一定要進去。
鄠邑清涼山,號稱小樓觀,我從旁邊過得次數都記不清了,甚至還從五鳳村進去,從後面繞一圈從西澇峪出來,楞沒有進去過。
其實清涼山入口就在環山路邊,有個很大的牌樓——富村窯,用屁股想都能想明白的村名,應該是富姓的窯工在此地燒窯、或者是這個村因燒窯致富而得名。
牌樓兩邊有字一邊是清涼山,一邊是風景區,這裡以前是收過門票的,現在是免費了。
今天說啥也要進去,果然門口說防火不讓進,我就從西邊繞過去,一路上殘雪墳堆,也是顧不上了。
繞了一大圈,終於到了景區大門前,大門古色古香,有紙寫的對聯:“賢士遊樂尋野景,名山高詠出煙霄。”
我不是賢士,清涼山本也不是野景,清涼山是鄠邑名勝。
清涼山呈南北條狀,勢如臥龍,東有蛇形馬鞍嶺,西有龜勢吉寶山,南聳屏障五鳳山。雖然是淺山,但是林壑優美林木繁茂幽雅秀氣。
進了大門後沿著溝道走,兩邊橡林成林綠竹掩映,只看到一騎著青牛的老漢,紅光滿面,不用猜肯定是老子。
相傳老子過了函谷關一路往西,天氣炎熱盛暑難耐,來到此地熱汗全消。登上山頂,遠望田園如畫,近看滿山林木,若萬把天傘清風徐徐拂動綠蔭,老子感嘆其清涼,山名因此而得。
沿著山谷走是汽車路,因為封控沒有人車,路上還有積雪,我就沒走臺階路,沿著水泥路慢慢走。
這種路只要沒有人,走著是非常舒服的,兩邊確實都是橡樹,或者說是青岡樹或者櫟樹或者柞樹都一樣。
其實這種樹還叫做槲樹,“槲葉滿山路”說的就是這種樹。
山間的殘雪一會兒厚一會兒薄,陽光透過高大是樹林,光影斑駁,間或聽到唰的一聲,仔細看時,卻是溝底竹林某個竹子抖落了一身的雪,站立起來。
轉個大彎,就到高處的瑤池宮了。看看路程,從大門到這裡大約也就是兩公里的樣子,都是緩高的山路,非常好走。
瑤池宮門前一片雪白,進去之後卻有一塊匾:母儀天下。四牆上不是塑像就是壁畫,上面的神仙都很漂亮。
俗話說:“女人難過凌霄殿,男人怕過瑤池宮。”那是修行不夠有邪念,我是得道的遊人。
進去就是一個大院子,正對著正殿,大殿裡各個神仙法相莊嚴,沒有塑像的也有牌位,我打一個拱,給諸位神仙打個招呼在院子轉轉就出來了。
從瑤池宮旁上去就是玉皇樓三清殿藥王洞,再走就到五鳳村了,那裡有農家樂。
我第一次來的時候還奇怪那裡的農家樂怎麼那麼多,今天道士說上面的雪大,臺階不好走,我就放棄了,給下次留一點念想。
我們出了瑤池宮,準備沿著臺階一路下去,和瑤池宮道士打問了一下,雖然有雪,路還好走。
這段臺階路又是一美,和剛才的水泥路又不一樣,其實這才是上山的正路。
雖然清涼山的建設歷史不是很久遠,但是這裡的高大的樹木確實值得讚歎。
沿著長長的臺階下來,就是清涼山道觀,院子裡還有給道觀的道士樹立的幾通石碑,治病救人感恩真人,這倒是少見。
院子裡很安靜,沒有道士沒有遊人。
這個石獅子倒是很憨的樣子,不知是是哪裡大門口的,現在安置在這裡,給道觀看門,倒是可以。
這裡就是“朝天門”,也是沒有人,旁邊的竹子長的很美。
大門的塑像很卡通,雷震子腳下還有風火輪,完全是《封神演義》的風格,這個雕塑者熟讀《封神演義》,常看《封神榜》。
出得門來,外面平地有一個六角亭,在白雪密林中,真是一景兒。
要說這個傳統建築,只要建在山林裡,都很和諧。
接著下,過了竹林,就到了憩坪院,憩坪院的前面,就又看到“騎牛的老漢”了。
其實全國各地的清涼山很多,道教有《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我抄寫過,說是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
這個我不知真假,但是內容寫的不錯。
內容說的就是清涼靜心,身體的清涼很容易,心裡的煩躁就麻煩,清涼也罷,靜心也好,都是人們於浮躁焦躁煩悶。
清涼則不躁,不躁則靜,靜能生慧,才能不被物慾襲擾,靜以修身也。
“入終南山,賞煙霞色;歸清涼境,生淡泊心”。這恐怕才是清涼的本意。
清涼山真是不高也不大,但是安安靜靜,你來轉轉,不知道能悟到幾分清涼?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