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huan
川蜀之地,天府之國
鍾靈毓秀,物華天寶
2019~2021年,歷時三年,四川作為試點省,在全國率先完成全省文旅資源“雙普查”,共普查出文化資源305.74萬處,旅遊資源24.57萬處(資料截至2023年12月)。
為宣傳四川優質旅遊資源,提升巴蜀文化旅遊影響力,立足全省文旅資源普查的豐碩成果,今篩選出特色優質旅遊資源20餘類項,150餘處進行推廣,並以連載的形式一一呈現。
你見過真正的青城山嗎?
前山問道,後山尋幽
幽,是獨屬於青城山的能量場
有人說,它是白蛇修仙之所
也有人說,它是神仙居住的府邸
一句“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讓無數人前赴後繼,只為領略青城道法
那麼,你心中的青城山是什麼樣呢?
青城山,最早名為“清城山”。《列子·周穆王篇》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也”,所謂“清城”,即神仙居住的地方。
歷史上,青城山別稱眾多。先秦稱成都載天山;秦代稱瀆山;兩漢稱汶山、天國山;兩晉、隋唐又有清城山、丈人山之名。天師洞現存的《延慶觀手詔碑》記載了公元724年,唐玄宗御敕詔書,令“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舊所”,在手詔裡改三點水的“清”為“青”。據此,青城山因唐玄宗而更名。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記載,青城三十六峰,壯若城垣,拱衛天倉,故名青城。青城之名流傳至今。
實際上,我們現在常說的“青城山背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素來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百零八景,周匝八百里”之說,其實是小青城的概念。
青城山在前人記載中是一個很大的範圍。宋代地理學專著《方輿勝覽》中明確界定了青城山的範圍:“左連大面,右接鶴鳴,前臨獅子,後枕大隋,諸山絡繹,不一其名,要皆青城山支峰也。”對照近代的行政區劃,古代的青城山橫跨今天的都江堰、崇州、大邑、汶川、邛崍五個縣市,至少也是地級市的範圍了。
如今的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後山。前山,景色秀麗,道觀眾多,在這裡你能感受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後山,山水相依,原始綺麗,是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一山幽意論平分”之說。
青城山位於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地處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東南緣過渡帶,龍門山斷裂帶的中段。龍門山是中國西部地質、地貌和氣候的陡變帶,褶皺、斷裂構造發育明顯。
距今約2億年前,四川地區由海轉陸,強烈的地殼運動塑造了星羅棋佈的構造盆地,在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等構造運動的作用下,青城山地區由遠古海洋、湖泊沉積形成的砂岩、礫岩地層伴隨川西山地整體抬升漸漸隆起成山。
砂岩與礫岩
地殼強烈擠壓,岩層破碎,逐漸奠定了青城山如今的地貌格局。這裡的岩層經歷多期構造運動、斷層活動和風化、流水侵蝕,溝谷不斷展寬,崖壁崩塌後退,山頂面積不斷縮小,山體逐步退縮成城堡狀殘峰或孤立石柱,形成了如今“丹巖溝谷,赤壁陡崖”的丹霞地貌。
青城之秋(何勃 攝)
青城山群峰環伺,狀如城郭,故稱“城”,四季常綠,綠樹掩映,此為“青”,這也恰好貼合了“青城”一詞。
丹 霞
四川盆地素有“赤色盆地”之稱,連綿26萬平方公里,在內部以及盆周山地形成了“U”字形的丹霞景觀帶,是我國丹霞地貌分佈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丹霞地貌的“標準照”:頂平、身陡、麓緩。但實際上的丹霞地貌千變萬化。(圖源:俠客地理)
根據空間分佈規律,大致可將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劃為西南部和西北部丹霞地貌區。
西南丹霞地貌區地處渝、川、黔結合部的丹霞地貌景觀帶上,是丹霞地貌中環狀陡崖地貌的典型代表。
這種獨特的丹霞地貌發育於距今9600-6500萬的晚白堊世夾關組磚紅色石英砂岩夾薄層泥岩。以赤壁丹崖-甕谷-瀑布組合主要特點。當地人稱這種地貌為紅圈子或環巖,我們將它統稱為環崖丹霞,是丹霞地貌中的另類。
環崖丹霞的形態圖(楊金山 繪)
盆地西北部丹霞地貌區主要包括龍門山前地帶、夾江-峨眉、龍泉山等地丹霞。這一區域的丹霞地貌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地層中含有碳酸鹽和鈣質礫岩,因為喀斯特現象顯著;二是厚度巨大的塊狀紅色砂岩適合於雕刻大型摩崖石刻,這些丹霞景觀地往往成為佛教、道教名山,廟宇道觀、摩崖石刻隨處可見。青城山36峰便是典型代表。
四川盆地向西,從地勢低平的成都平原,進入地貌過渡帶,沿岷山、邛崍山、大雪山、大小相嶺、大涼山一線,形成了海拔相對高差2500米以上的天然屏障。突然陡升的地勢猶如一面聳峙的屏風,迫使來自太平洋和孟加拉灣的暖溼氣流與高原的冷空氣,數股氣流交匯於此,形成數百公里的鋒面,導致這裡長期雲霧繚繞,降水異常豐沛,得名“雨屏”,當地人戲稱為“天漏”“降雨窩子”。
華西雨屏帶,東西橫亙約50~70千米,南北縱貫約400~450千米,由岷山山脈、邛崍山脈、大相嶺至黃茅埂所構成的狹長地帶組成,總面積約25000平方千米,是罕見的氣候地理單元,更是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不可替代的關鍵地區。
青城山,恰好位於華西雨屏帶的中北段。
都江堰-青城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是目前世界上亞熱帶山地植物資源儲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大自然的基因庫”。
根據青城山樣地調查資料、野外路線踏勘記錄的植物種類及《中國都江堰市植物名錄》中所記載的青城山植物,初步估計青城山植物約346種,其中蕨類植物51種,隸屬於26屬16科,種子植物295種,隸屬於192屬90科;雙子葉植物252種169屬77科;單子葉植物36種22屬8科。
岷江杜鵑
長突尖紫堇
在天師洞,有一株樹齡約1900歲的古銀杏,被譽為“鎮山之寶”,樹高50米,佔地25平方千米,相傳為道教創始人張道陵親手種下。清末四川才子李善濟《銀杏歌》作:“天師洞前有銀杏,羅列青城百八景”。2024年,天師銀杏被評為四川十大古樹古木之首。
銀杏,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被認為是觀賞綠化最理想的樹種之一。
樹幹如巨傘撐開,枝丫縱橫盤錯。被世人敬稱為“天師洞白果大仙”。
太平花,原產四川,尤以青城山為勝,早在唐代即有此品種,為蜀中的珍品名卉,四川人稱其“豐瑞花”。後被宋仁宗賜名為“太平瑞聖花”,世稱瑞聖花。
多樣的植物,為不同食性的動物提供飽腹的口糧,眾多生靈以此為家,這片山地所在區域是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之一。
神仙都會
道教,中國本土唯一宗教。青城山,作為道教的祖山、祖庭,與武當山、龍虎山、齊雲山、景福山並稱為五大仙山。宮觀內珍藏著大量古蹟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跡,是一座縱橫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館”。
當今道教史的研究者大多把東漢晚期(公元二世紀中葉)張陵天師在西蜀所創天師道(亦稱五斗米道、正一道)作為道教出現的標誌。
西晉葛洪所著《神仙傳》最早系統記載了張陵的創教事蹟。張陵,也叫張道陵,本為儒生,曾入太學,博通“五經”,舉為“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東漢明帝時曾官至江洲(今重慶市)令。晚年時“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聽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也許是感到當時“獨尊儒術”的中原地區無法實現其抱負,張陵選擇了地處文化邊緣地帶而又“易可教化”的西蜀地區作為創教傳教基地。其入蜀後,又很快將目光轉到了當時夷漢混雜、民智未開的鶴鳴山-青城山一帶。
作為外來的以黃老思想與神仙信仰為核心的教義必然與當地原始巫術水火難容。據史料,當時在青城山地區的確發生過五斗米教與“鬼道”之間的大規模武力衝突。
憑藉“天師正一盟威之道”和兩千四百名道士組成的“道兵”,張陵“誅符伐廟,殺鬼生人”,取得了對“鬼兵”的全面勝利。這場“青城山”之戰的勝利奠定了中國道教的命運。後經過其子張盛、其孫張魯繼承發展,天師道勢力漫及整個巴蜀地區,道教最終得以成為中國最大的本土宗教。
張陵建立天師道絕非偶然,經歷醞釀,探索,走訪名山大川,瞭解民間信仰,蒐集神書秘文,從事煉丹實踐和理論準備等漫長過程。可以說,道教的建立是秦漢時傳入成都平原的中原漢文化(黃老道)與世居於岷山山地的本地夷蠻文化(巫覡文化)在青城山地區激烈碰撞的結果。
1
到了隋唐,統治者對道教的扶持,使這一時期的青城山實乃“神仙都會之府”。道教興盛,宮觀遍佈,高道輩出。
唐僖宗命青城山修靈寶道場羅天大醮,設醮位2400個。唐末五代,道門中人皆入蜀,彭曉、陳摶曾遊青城山,杜光庭、譚峭等皆終老於青城山。
2
北宋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來此朝拜,在常道觀再興天師道脈。
3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四散。
4
清初,康熙八年(1669年),全真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川,見青城山乃神仙都會,便重振玄壇,開創全真道龍門派丹臺碧洞宗。延續至今。
如今青城山的道教節慶活動和儀式豐富多彩,涵蓋玉皇聖誕(農曆正月初九)、老君聖誕(二月十五日)、藥王會(四月二十八日)、天師會(五月初五日)和重陽祖師聖誕(臘月二十二日)等。為傳承道教文化,青城山道教學院還致力於培養新一代道士,以推動道教文化的現代化發展。
青城山的道教文化和自然景觀共同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氛圍,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前來尋求精神上的淨化和放鬆。
仙山瓊樓
鼎盛時,全山道觀達七十餘處,至今還完好儲存了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 、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十餘處。
常道觀,俗稱“天師洞”。1982年,青城山常道觀被列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是西南地區規模較大、儲存較為完整的具有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道教宮觀,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
建福宮,原名丈人祠,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南宋時,因成都制置使范成大的奏請,賜名為“會慶建福宮”,取古謠“帝以會昌,神以建福”之意,簡稱“建福宮”。現在的建福宮為清代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後又在此大規模重修。
上清宮,始建於晉,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設有老君殿、三清殿、玉皇殿、麻姑池、鴛鴦井等。為國畫大師張大千借居之所。
此外,山上還遍佈亭、臺、閣、榭。這些古建築群多采用中國傳統建築架構,以高臺山為樞、古常道觀為中心,以石道、橋樑相勾連,與自然山水相映成趣,體現出道教“崇尚自然”“以自然為美”的審美法則。
全山隨處可見的楹聯匾額、書畫題辭、詩文碑刻、神話傳說更是稱絕,它們用低調的姿態驚豔了歲月,為這裡的一草一添上了幾分詩情畫意。
青城山最長聯,由四川通江人李善濟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所撰礴。原題於天師洞,今已移至建福宮後殿。每聯197字,全聯394字。
青城山出產優良石材,青城山的宮觀,多用雕工精美的石柱、石坊、石礎,上刻飛禽走獸及仙家人物,栩栩如生。
2000年11月,青城山和都江堰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7年5月,青城山一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原)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13年3月,國務院公佈青城山古建築群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城山,亦是文人墨客探幽訪勝、隱居修煉之地。杜甫策馬登臨、陸游入蜀尋訪、李善濟辭官隱居於此……畫家張大千、徐悲鴻、黃賓虹等,皆沉醉於青城山水間,留下無數墨寶和詩篇。
公元761年,杜甫遊歷青城後,自詡為“青城客”,尤愛丈人山的“丹梯近幽意”。拈出一個“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杜甫算是第一人。
杜詩碑刻(楊立 攝)
詩仙李白也曾於此,隱逸數載,度過了一段“巢居數年,不跡城市”的讀書練劍生活。唐末僖宗時代的詩人、道教學者杜光庭《讀書檯》一詩中寫道:“山中猶有讀書檯,風掃晴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
文同《天師慄》、范成大《最高峰望雪山》、陸游《宿上清宮》、楊升庵《天師洞》、李調元《遊青城山》……歷代詩人,都以筆墨繪此山川。
“青城勝概,不可列舉,而餘獨愛朝陽洞”。
——黃雲鵠《小朝陽洞記》
“永夜寥寥憩上清,下聽萬壑度松聲”。
——陸游《宿上清宮》
“大面峰頭六月寒,神燈收罷曉雲班”。
——范成大《最高峰望雪山》
青城三十六高峰,寺在青峰第幾重。
——楊升庵《送福上人還青城》
“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徐悲鴻
“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的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與青城山結緣半個多世紀,山居十載,自號“青城客”,還自刻“青城客”“上清寄居”兩方圖章,留下“鴛鴦井”“觀日亭”“天下第一峰”等題字。道家文化的深邃與山川的幽靜極大地激發了他的創作激情,他在回憶錄中言及,“青城半萬幅自不敢說,一千幅是有的”。
青城山俯視眾景圖 張大千畫
青城山,翠峰環繞,碧水潺潺,植被覆蓋率達72%,年平均氣溫16.8℃,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達8000個/cm³,是絕佳的休養身心和“清肺”的好去處。
青城後山
據史料記載,西晉道士範長生在此修煉,高壽達130多歲。唐代藥學家、道士孫思邈,晚年至青城山,完成了著名的《唐新本草》和《千金翼方》。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曾來青城山,在遊歷考察了青城山的風土人情後曾記載:“蜀青城老人村有五世孫者”。
川芎,相傳為藥王孫思邈在青城山一帶偶然識得並命名。
據成都市老齡委統計,都江堰市青城山鎮是長壽老人最密集的地方,2005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長壽之鄉”稱號。全鎮人均壽命78歲,9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78人,佔全鎮總人口的0.28%,百歲以上老人6位,佔0.022%。
長壽之鄉自然離不開食物的滋養。靈秀的山水孕育出“青城四絕”。據傳,青城四絕均為道人所創,就地取材,融入道家養生之法。是味道,更是文化。
洞天乳酒
俗稱“茅梨酒”,青城四絕之首,傳承1200多年。乳酒以獼猴桃為基,按青城山道家古法釀造。酒色如碧玉,濃似乳汁,醇香爽口。杜甫曾贊曰:“山瓶乳酒下青雲,氣味濃香幸見分。”
青城道茶
唐代的青城山,已是茶香遠揚。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寫道:“茶生蜀山青城丈人峰,為茶中上品”。隱於青城山雲霧中的百里茶山,得到溫潤滋養,極易適合茶葉生長。茶葉小而嫩,其芽猶如“元出花”,品質極佳,被列為封建王朝舉行大典及統治者享用的“青城貢茶”。在當地,茶葉早已成為日常養生佳品。
茶聖陸羽(圖源:成都方誌)
新採摘的嫩芽
白果燉雞
青城山盛產白果。相傳張天師於朝陽洞修道,見弟子病弱,遂以白果山雞共燉,飲之,日漸康健。自此,白果燉雞之藥用與滋養,為道家所珍,流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
青城泡菜
青城山水清氣新,是出產成都最好泡菜的地方。泡菜以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蔔、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為原料,脆嫩酸甜,儲存數年仍色鮮質堅,是解膩、開胃、增進食慾的佐餐佳品。趙樸初食後誇讚“青城好,泡菜冠全川。清脆姜芥誇一絕,芳甘乳酒比雙賢。吾獨取椒盤。”
或是得益於天然環境的滋養,也或是道法自然思想的浸染,如今的青城山,就如四川人骨子裡的悠然安逸一般,依然保持著它自在、自得的生活樣貌。
青城山
shan
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面積200平方千米,全山有36座山峰,其中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青城群峰起伏,蔥蘢幽翠,享有“西蜀第一山”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合稱“蜀中四秀”。
這裡地質地貌獨特,氣候適宜,林木蔥翠,古觀藏趣,自然與人文、古老和現實,相依相生,構成了一幅幅幻化無窮,引人入勝的精美畫卷。
青城武術
wushu
青城武術不是單個門派或單個技藝的代名詞,而是以青城山為中心的各門派武術的總稱,最為代表性的有“青城派”“綠林派”“黃林派”等。
青城武術以通脈練氣為基本功,注重武學理論與道學思想相通,講究“輕靈飄逸、小巧連環、輕步行走”,強調“長短兼施、借力打力、以柔克剛、不使蠻力”。不僅是道教文化和中國武術的傳承,更是一種集健身、養生、修心於一體的康養方式。
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青城洞經古樂
guyue
青城洞經古樂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是道教音樂的流派之一。早期主要在文昌宮和民間法會演奏;清晚期以後作為民間音樂,在農村各種祈願活動和城鎮社會活動中被廣泛使用。洞經古樂保留著眾多古蜀音樂的原生形態, 集道教科儀音樂“廣成韻”(又稱“南韻”)及佛教、宮廷、儒家、民間諸多曲牌和曲譜之大成,現存樂曲80餘支,堪稱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2008年,青城洞經古樂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6月,成都道教音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青城山養生度假地
yangshen
青城後山,養生度假之所,依山傍水,氣候宜人,擁有中國西南地區最為集中的高品質度假養生產品叢集,包括高品質民宿叢集、康養遊憩產品叢集及特色商品叢集,具有享譽世界的品牌認知度,是“天”(天氣)、“地”(地貌)、“人”(人居)和諧共生的發展典範。
青城山道教文化體驗地
wenhuatiyan
青城山道教文化體驗地位於青城前山內,以天師洞為核心,面積約9.08km²,34處體驗點星羅棋佈,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道觀,歷經歲月,依舊完好。
宮觀隱匿在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中,依山就勢、佈局靈活、借景巧妙,自然之道,盡在其中修煉心性、深悟道教精髓的理想之地。
⛰️
青城之幽
可道,亦可到……
到青城,聽風,聽雨,聽內心
本文轉自:四川文旅廳
素材來源:新維地景
- END -
【聽說 都在看】
贊一下再走呀~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