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杭州1月23日訊息(記者 李曉曉 見習記者 楊正弘)2024年1月20至21日,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評選會在杭州舉行,1月21日下午,經過評委會評議,最終評選出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10項(按年代順序),分別是:寧波奉化陳王遺址、杭州桐廬沈家畈遺址、湖州毘山遺址(2023)、雲和獨山西周土墩墓群、紹興亭山遺址群、餘姚杜義弄漢六朝遺址(餘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漢六朝遺址)、台州章安故城遺址、安吉青龍村墓群、黃岩沙埠窯遺址(2023)、溫州朔門古港遺址(2023)。
寧波奉化陳王遺址(央廣網發 來源:浙江釋出)
陳王遺址位於寧波市奉化區方橋街道陳王村南,分佈面積約7800平方米,堆積深度約1.6~2米,清理遺蹟現象77處,出土小件標本600餘件。出土遺存年代由早至晚分別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戰國時期、漢六朝、唐宋時期,以史前時期遺存為主。
杭州桐廬沈家畈遺址(央廣網發 來源:浙江釋出)
沈家畈遺址位於桐廬縣分水鎮沈家畈村,考古勘探發現1處以良渚文化時期堆積為主體的遺址,年代可劃分為良渚文化時期、宋元、明清及近現代四個階段。共發掘清理良渚文化時期灰坑、墓葬等遺蹟200餘處,歷史時期墓葬、灰坑等遺蹟10處,出土遺物3.7萬餘件。
湖州毘山遺址(2023)(央廣網發 來源:浙江釋出)
毘山遺址位於湖州市吳興區湖東街道毗山村,面積近100萬平方米,主要時代為新石器晚末期和夏商時期。2021~2023年在聚落考古、考古學文化探索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重要突破,發現了圍繞毘山山體的一圈壕溝,面積33萬多平方米,其主體使用年代為後馬橋文化時期。
雲和獨山西周土墩墓群(央廣網發 來源:浙江釋出)
獨山遺址位於雲和縣元和街道霞曉橋村獨山自然村,面積約9萬平方米,共清理西周時期墓葬38座,此外還發現器物堆37處,墓隨葬品以青銅器為主,原始瓷少見,應為低等級貴族家族墓地,明顯等級高於2022年發掘的作為平民家族墓地的門前山,顯示出雲和西周時期已經有了顯著的社會分化。
紹興亭山遺址群(央廣網發 來源:浙江釋出)
亭山遺址群位於紹興市越城區和柯橋區,面積約7平方公里。自2021年至今,先後對亭山、南山頭、南山遺址進行了配合性考古發掘,取得階段性的重大成果。
餘姚杜義弄漢六朝遺址(央廣網發 來源:浙江釋出)
該遺址位於餘姚市梨洲街道餘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操場內,考古發掘共清理了水井、灰坑等遺蹟單位79處,出土各類遺物標本258件(組),多為漢六朝時期生活實用器,以青瓷器為主,此外還在灰坑中發現有較多的銅錢。
台州章安故城遺址(央廣網發 來源:浙江釋出)
該遺址位於台州市椒江區章安街道回浦村,發掘面積共約3600平方米,經發掘,共清理兩晉六朝房址8座、水井1座、排水溝2條,發現河道及道路遺蹟1組,清理灰坑74個、墓葬7個,出土文物近三千件,可分為生活用具、隨葬器與磚瓦建築材料兩大類。
安吉青龍村墓群(央廣網發 來源:浙江釋出)
該考古發掘專案位於湖州市安吉縣遞鋪街道青龍村牛頭山北坡,考古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清理墓葬51座,窯址1處。墓葬型別主要為磚室墓和豎穴土坑墓,時間從西周至明清。出土器物300餘件,種類有鐵、銅、陶、瓷等。
黃岩沙埠窯遺址(2023)(央廣網發 來源:浙江釋出)
沙埠窯遺址位於台州市黃巖區沙埠鎮和高橋街道,共包含7處窯址點,發掘面積共計3000平方米。透過近5年的系統性考古調查與發掘,目前已基本構建起沙埠窯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的年代序列,構建起備料、成型、燒成、廢棄的完整窯業生產操作鏈,生產、流通、消費的全產業鏈。
溫州朔門古港遺址(2023)(央廣網發 來源:浙江釋出)
該遺址的田野發掘集中於朔門城門-甕城區、甕城外港口區、3號碼頭南側及2號沉船區域,發掘面積約1800平方米,出土瓷器等各類文物1400餘件,碎瓷片約4噸。
朔門城門-甕城區是2023年度考古發掘的重點,目前早晚兩期的城門、城臺、城牆及甕城基址已基本揭露出來,基本釐清了朔門區域的分佈範圍、平面佈局、建築樣式和歷史沿革。甕城北側及3號碼頭南部北宋江岸得到確認,岸線變遷軌跡更加清晰。目前,北宋、南宋、元明、清代的岸線已基本查明,為各時期港區佈局、功能研究夯實了基礎。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透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宣告: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絡:[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