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覺寺建築與西山風景》從建築師專業角度出發,介紹了寺廟的建築佈局、建築結構,還繪製了很多建築結構圖與平面圖,如今看來十分珍貴。本期京華物語選擇了其中大覺寺的歷史這一部分,以期還原寺院的建造年代和最初情形。
原文作者 | 錫樂巴 郝播德
出北京城西行,可見宛如騰蛟起蟒,遙遙拱衛著北京的連綿群山。這就是古人稱之為“神京右臂”的西山。這裡風景秀美,數百年來修建了眾多的佛寺,自古即為避暑勝地。
《北京大覺寺建築與西山風景》是首部系統研究中國傳統建築的德文著作,從專業角度出發重點介紹了京西古剎大覺寺的建築佈局、結構、材料與陳設,還繪製了很多建築結構圖與平面圖,為當時西方社會認識中國建築打開了一扇大門。其作者錫樂巴是一位德國工程師、膠濟鐵路的主要設計者。
在錫樂巴看來,書中所選的研究物件,堪稱北方同類建築中的典範。無論從格局、結構還是式樣來看,這些寺院之間均無顯著差異,唯有規模不盡相同。而大覺寺是其中面積較大、歷史較久的代表之一。
以下內容節選自《北京大覺寺建築與西山風景》,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北京大覺寺建築與西山風景》,[徳]錫樂巴 [英]郝播德 等 著,北京日報出版社2023年10月版。
佛教很早便傳入中國,至今仍佔據主流地位。相形之下,信奉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之人則寥寥無幾。佛教在中國傳播期間,逐漸形成藏傳佛教、漢傳佛教等不同分支,若要深入探討,筆者仍需查閱相關文獻。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佛教這一宗教形式的傳播,其活動場所寺院的相關形制也一併從印度傳到中國。如今中南半島尚存的大型廟宇和佛塔便是例證,中國的同類建築明顯與其出自一脈。不知是出於對傳統的尊崇,還是對舊事物的迷戀,又或者因為缺乏創新能力,中國人的建築手法可謂一成不變。若是將部分差異忽略不計,尤其不考慮屋頂形制的變化,單從建築結構和風格式樣來看,即使剛剛建成的寺院也與數百年前並無二樣。
千佛柱,為隋唐時所作。(《北京大覺寺建築與西山風景》內頁插圖)
文獻之中並未發現有關興建大覺寺的記載。興許北京的檔案館內會有相關資料,只是迄今不為人知。對於寺院的建造年代和最初情形,就連寺中僧人也無法給出確切答案。據他們所說,寺內既無書籍也無文牒記有相關事項。若非那些年歲久遠的石碑透露資訊,恐怕這一謎題仍將無從揭曉。事實上,這些石碑上的話語儘管簡短扼要,卻比任何一部皇皇鉅著都更令人信服。
如今整個寺內尚有五座儲存良好的石碑,即刻有碑文的大型石塊。這些石碑頂端雕有守護碑文的雙龍,底座則為匍匐於地的龜形巨獸。碑身由大理石狀的泥盆紀石灰岩打磨而成,質地堅硬,有些兩面皆有內容,有些僅一面刻字。碑文歷史悠久,以古漢語寫就。
寺廟前院左右各有一處蓮花池,其中兩座碑便位於蓮花池前的碑亭內,另有兩座立於第一重殿後的院落中。第二重殿與第三重殿間偏西北處為最後一座碑所在,此碑年代最為久遠。碑文已由一位有識之人幫忙抄寫,但他聲稱自己無法用白話將其中的奧義原原本本傳達。由於此類文章向來用辭典雅,所用字詞典故都與日常表達不同,唯有飽讀詩書、熟悉相關文體的中國人方能讀懂。好在有德國公使館學問精深的佛爾克博士幫忙翻譯,筆者才得以於短時間內瞭解碑文內容。
現將與大覺寺建造相關部分摘錄於下。
如前所述,年代最久遠的那座碑位於第二重殿與第三重殿之間,碑身兩面均有字跡,因氣候作用而受損嚴重。石碑陽面內容如下:
碑文一
奉為太后皇帝皇后萬歲大王千秋
陽臺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
燕京通天門外供御石匠曹辯建造
燕京天王寺文英大德賜紫沙門志延撰
昌平縣坊市鄉貢進士李克忠書
(開頭先是對佛教的稱頌,遼朝時期佛教發展異常興旺。)
……陽臺山者,薊壤(中國九個古老的行政區域之一)之名峰。清水院者,幽都(堯帝時期的北部邊境)之勝概。(此處略去對清水院的讚美。)山之名,傳諸前古,院之興,止於近代。雖竹室華堂而卓爾,而琅函寶藏以蔑如。將構勝緣,旋逢信士。今優婆塞南陽鄧公從貴,善根生得,幼齡早事於燻修;淨行日嚴,施度恆治於靳惜。鹹雍四年三月四日,舍錢三十萬,葺諸僧舍宅,厥道人是念。界獄將逃,非教門而莫出;法輪斯轉,趣覺路以何遙。乃罄舍所資,又五十萬,及募同志助辦,印大藏經凡五百七十九帙,創內外藏而龕措之,原其意也。覬釋氏那尼,常轉讀而增慧;俗流士女,時頂戴而請福。大士弘濟,有如此者。蕆事既周,求為之記。聊敘勝因,俾信來裔,非炫公之能,故辭為愧。
時鹹雍四年歲次戊申三月癸酉朔四日丙子日巽時記
燕京右街檢校太保大卿大師賜紫沙門覺苑
玉河縣南安窠村鄧從貴閤家承辦永為供養
碑文二
上述碑文的背面,即石碑的陰面,記有出資修建寺廟者及其家人姓名,受氣候因素影響,文字已漫漶不清。
前院與第一、二重殿間的院落內還有幾座石碑。有些僅一面刻字,有些兩面皆有碑文。以下是與寺廟建造相關的部分:
碑文三
御製大覺寺碑
開頭先是對佛教的稱頌,接著:
……恭惟聖母皇太后,仁聖之德,本乎天賦。清淨自然,有契慧旨。至誠所存,一務博施。惟欲覆載之內,萬物鹹適其宜。是以深居九重,日享至養,而每食必慮下之飢,每衣必思下之寒。朕日侍左右,習聆慈訓,拳拳欽服,奉行惟勤。北京陽臺山,故有靈泉佛寺,歲久敝甚,而靈應屢彰。間承慈旨,撤而新之。木石一切之費,悉自內帑,不煩外朝。工匠雜用之人,計日給傭,不以役下。落成之日,殿堂門廡巋焉奐焉,像設儼然。世尊在中,三寶以序,諸天參列,鹿苑鷲山,如睹西土,萬眾仰瞻,歡喜讚歎,遂名曰大覺寺。惟聖母茂斯功德,蓋上以集隆福於宗廟,中以延鴻祚於國家,下以普慈濟於幽顯。至仁之施,愈遠且大。夫宗廟享其福,國家保其祚,幽顯蒙其濟。天佑聖母,善慶在躬,福壽隆盛,永宜茂衍於萬萬年。謹刻石載寺之成,而系以詩曰……(此處略去頌詩一首,物件為佛教和皇太后。)
宣德三年(1428) 四月初七日
第二重殿前的石碑。(《北京大覺寺建築與西山風景》內頁插圖)
按照時間順序,這裡先插入一段銘文,出自鐘樓內的大鐘,以漢字和梵文兩種形式鑄於鐘身。
碑文四
宣德五年(1430)歲次庚戌秋七月吉日
僧祿司(掌管僧人的官方機構)右講經月納耶室哩志書華字
括蒼季良書梵字
滎陽邢恭提調鑄造僧
接下來的內容仍出自石碑。下面這篇有關皇帝下旨重修大覺寺。
碑文五
昔我皇考宣宗皇帝,奉聖祖母太皇太后慈旨,修建大覺寺於京師之陽臺山,以隆宗廟之福,以延國家之祚,以普濟於幽顯。蓋昭乎如天旋日行,萬眾所共歡忻瞻仰,而讚歎於無窮者也。今雖鑾馭上賓,然尤日切。朕念每詣山陵謁祭,延望伊邇,能不益興追慕之思,間自中道,躬謁寺下徘徊久之。顧歲頗久,頹弊日增,懼無以副聖慈在天之靈,乃命易其故廓。其隘凡諸像設,與夫供佛之具,居僧之舍,亦皆新而大之。固所以副聖慈在天之靈,而抑以稱皇考承順乎親之大孝也。……(此處略去對大覺寺環境描寫及對皇帝先祖的稱頌。)今大覺寺之修,先後悉出內帑財物,而傭工力成之。民無知者,於其成之歲月,謹識其事於石,而為銘曰……(此處略去頌詩一首,物件為佛教、皇帝先祖和大覺寺。)
正統十一年(1446)十一月初一日
第二重殿前北面還有一座石碑,只陽面刻有碑文,年代稍早於上一篇。
碑文六
朕體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經典,頒賜天下,用廣流傳。茲以一藏安置大覺寺,永充供養。聽所在僧官僧徒看誦讚揚,上為國家祝釐,下與生民祈福。務須敬奉守護,不許縱容閒雜之人,私借觀玩,輕慢褻瀆,致有損壞遺失。敢有違者,必究治之。
正統十年(1445)二月十五日
之後這篇碑文出自第二重殿前南面的石碑。內容如下:
碑文七
御製重修大覺寺碑
朕惟大雄氏之教,以濟利為用,利國利民,其用之大者。故自其教入中國,千有餘年,日新月盛,歲積世滿,信用不疑,上下一軌。我太祖高皇帝混一區宇,太宗文皇帝靖安家邦,爰創爰紹,為萬世子孫法。事神之禮,固罔敢忽,佛氏之教,亦未或遺。乃都城西北一舍許,有山曰陽臺,有寺曰靈泉。山勢盤環,水流縈迂,木鬱以蒼,草茂以芬。蓋天造地設之勝境也。舊雖有剎,不足以稱神明之棲止。宣德戊申,我皇曾祖妣誠孝昭皇后,命中官董工修葺。締構既成,因易其額,曰大覺寺。後二十一年,為正統丙寅,我皇考英宗睿皇帝,萬幾之暇,車駕幸其所。覿其像已晦,堂已皇,載命新之。後又三十二年,為成化戊戌,我聖母皇太后追思曾祖妣之仁,又世居其山之麓,乃矢心重造。特出宮內所貯金帛,市材僦工。凡殿宇廊廡樓閣僧舍山門,靡不畢具。實奐實輪,浮於前規,寺額仍舊。工既告完,故事宜有文於碑以傳。……(此處略去對佛教和大覺寺的稱頌。)
成化十四年(1478)九月初一日
剩餘碑文之中,再無涉及本寺歷史的重要資訊。根據之前的七篇碑文,可以總結出以下內容:
遼朝時期,如今大覺寺所在地已建有名為“清水院”的寺院,又名“靈泉寺”。遼鹹雍時,一位留有姓名的虔誠信徒出錢三十萬修建僧舍,並於去世前再捐五十萬印《大藏經》,供寺院使用。1069年,寺中特地對此善行樹碑留念。
1428年,宣德皇帝發現原先的寺院已破敗不堪,便遵照母命,動用內帑,在原址之上重建新寺,更名“大覺寺”,此後又於1430年命人鑄造大鐘,安於鐘樓內。1446年,正統皇帝重修寺院,增建僧舍佛堂,將其規模擴大。一切費用同樣出自內帑。此前一年,他曾下令刊印經文全集,並將其中一部賜予寺院。大約1478年,成化皇帝的母親派人再次擴建寺院。
碑文七便是為紀念此次重修而作,同時文中還提及且證實了之前幾篇碑文的內容。鑑於此後並無其他碑文存於寺內,因而可以推斷,自1478年起,寺廟形制再未發生過顯著變動,整體格局一如當年。如今寺中各建築物的外部情形也與這一推斷完全吻合。
本文經出版社授權刊發。作者:錫樂巴、郝播德;摘編:何也;編輯:張進;導語校對:柳寶慶 。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本文含《時間的刻度:新京報年度好書20年》廣告。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週刊」設定為星標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2023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