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籍華裔畫家趙無極(1920-2013)百年紀念特展“大道無極——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正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目前已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約20萬名觀眾。趙無極生前曾說:“我自中國走出,使我能再走向中國。”
澎湃新聞獲悉,在中法建交60週年紀念日之際,由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學院聯合主辦的 “大道無極——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第三次學術研討會:“兩個傳統、兩個世紀——世界藝術史中的趙無極” 近日在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舉辦。研討會邀請中國、法國等國內外專家學者,從藝術史、藝術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鑑等不同視角,共同探討趙無極的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中的獨特意義與影響。
“兩個傳統、兩個世紀——世界藝術史中的趙無極” 研討會現場。澎湃新聞 圖
“兩個傳統、兩個世紀——世界藝術史中的趙無極” 研討會現場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在致辭中說,“大道無極——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是一個文明互鑑的鮮活實踐地,也是一個社會美育的生動現場,開展以來已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約20萬名觀眾。趙無極遊走於中西、不命畫題的作品,給觀眾留下了一個個未定義的精神場域,吸引著觀眾去做深入的探索和無限的聯想,從而使作品生髮出更多的解讀和傳播路徑。100年前的1月27日,中國美術學院的創校先賢——林風眠、林文錚、吳大羽等諸先生,在法國組織“海外藝術運動社”,並在斯特拉斯堡發起“中國古代和現代藝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聘請蔡元培先生為名譽會長,成為國美學術家族聚集的源起。60年前的1月27日,中法建立外交關係,法國成為第一個同中國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國。今天舉辦趙無極百年回顧展的第三次學術研討會也是呼應了中法建交的歷史時刻。趙無極的藝術成就,既是法國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驕傲和代表,被廣泛書寫於各種版本的世界藝術史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典範。在趙無極念茲在茲的母校杭州,舉辦百年回顧特展和研討會,對作為國際藝術家的趙無極的相關研究,中法文化交流和東西方文明互鑑,必定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節點。
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充分肯定了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和相關學術研討會對向世界展現中法文化交流的璀璨成果的重要意義。
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領事方可表示,2024年是法中交往的大年,是中法文化旅遊年,此時舉辦“兩個傳統、兩個世紀——世界藝術史中的趙無極”學術研討會,向世界展現兩國文化交流的璀璨成果,正是呼應了建交的初心。面向未來,更要以文明交流互鑑,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
趙無極基金會主席、趙無極夫人弗朗索瓦茲,趙無極基金會藝術總監、特約策展人揚·亨德根等致辭。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劉東,來自法國國家藝術史研究院、法國國家圖書館、法國賽努奇博物館、法國里爾大學、德國漢堡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美國科爾比學院、美國普吉灣大學、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四川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研討會由浙江省文聯書記處書記、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大道無極——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策展人餘旭鴻主持。
趙無極在中國美術學院舊影
主旨研討 第一場:藝術史中的趙無極
弗朗索瓦茲·馬爾凱-趙 (趙無極基金會主席、趙無極夫人)
弗朗索瓦茲女士對展覽的主辦方及中國美術學院團隊的努力付出表達了感謝。趙無極的藝術生涯萌生於杭州,杭州哺育了他的藝術人生。這段在杭州的金色年華,正是他的藝術起源階段。趙無極非常喜歡杭州,也非常希望能夠回來,時常向家人描述在杭州經歷的很多美妙時光和青年時期的印跡。她表示,中法友誼融入到兩國人民的心靈,“大道無極——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和學術研討會的舉辦更是拉進了中法文化的距離,促進了中法文化的交匯融通。
魏文妮 (美國科爾比學院東亞研究系齊斯金教授)
魏文妮教授曾作為聯合策展人在美國策劃《無極:趙無極》展覽(2016年至2017年)。她以“研究與創新:藝術史如何改變趙無極的繪畫”為主題,透過史料論證,探討趙無極的藝術史研究如何影響和改變他的繪畫方式。趙無極在去法國之前,就以極大的熱情透過稀少的資料研習西方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1945年至1950年代初,他透過歐洲現代藝術大師所擁有的“現代之眼”看到“原始”藝術形式的深刻創造力,在漢代拓片中獲得創作靈感。他帶著這一方法去了法國,並於1950年代中期,從金石學、甲骨文和書法中發現了藝術的創造力。20世紀60年代以後,在趙無極對西方大師畫作的評論中,可以看到他已能夠用抽象的眼光辨析畫作的本質。正是透過對藝術歷史的研究和吸收,趙無極得以建立真正的個人藝術風格並在藝術道路上不斷創新。
洪再新 (美國普吉灣大學終身教授)
我們會問:從1920年代以來眾多海歸和寓居海外的留法藝術家中,為何趙無極?或者,如這次的論壇主題所示,是什麼使趙無極的藝術在世界藝術上的兩種文化、兩個世紀中把我們帶到一起? 認識趙無極的藝術有各種途徑,彷彿對他名字,不論是中文還是外語,可以有不同的釋讀一樣。無極可以表示無邊無際。如2016年紐約亞洲協會舉辦的特展,題為"趙無極: 超越極限"。另一方面,我們的百年回顧展,則突顯道家的哲學意涵: "大道無極"。無論是直譯還是意譯, 都讓我們著迷。而我想聚焦一個能把我們和"大道無極"聯絡在一起的平臺,透過全球藝術史的語境來做展開。
思考這個問題,可以從我給學生的一個建議開始:"儲存好你的畢業留言手冊,說不定裡面就有名人留言,流芳後世。"一個幫助我們享受趙無極百年回顧展的理想平臺,就見於1937年趙無極為同屆校友的畢業題詞--"困難是等著你克服而設立的。"從歷史的眼光看,這一平臺喻示著一位畢業在即的藝術家已經準備好了迎接來自文化、個性和風格等不同方面的挑戰。
在就讀國立藝專的六年中,趙無極正是以同樣的心態來應對存在於東西方兩種文化間的必要張力。一方面,他在1935-1936年間所繪的《靜物》,緊扣物象的內在結構,體現塞尚這位"現代繪畫之父"引發西方藝術革命的原創精神。
1956年趙無極創作《友人之碑》時,他躋身於在法國和中國同時展開的金石運動,就像他同年繪製《向杜甫致敬》在巴黎發現中國一樣,透過他的色彩交響樂傳達詩意。趙無極一生的藝術探索清楚地表明,從1930年代西湖國立藝專時期起,這位藝術大師就把克服困難作為實現文化、個性和風格超越的平臺,在杭州、巴黎、紐約等世界各地,彰顯藝術的智性力量。伴隨著現代藝術運動70年,他抒情表現和書法抽象的風格不斷衍進,一直得到像亨利·馬修、馬爾羅、貝聿銘、程抱一等文化精英的讚賞。“大道無極”對趙無極本身、對我們、對所有人,便觸目可見。作為趙無極藝術遺產的象徵,“大道無極”縱覽數千年的東西方文化傳統,在全球藝術史的敘述中展開這場恆久的偉大對話。
黃宗賢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學術院長,教授)
現代藝術史格局中的趙無極是海外西行中的逆行者。趙無極在東西方互文性塑造中,將中國傳統美學精神得以具有現代性的視覺表徵,在西方世界用視覺的力量彰顯了東方美學意趣,更深刻領悟到東方藝術的精神的核心——形式語言背後的人文、古典氣質及超越精神,而沒有被藝術的外在功利所牽引和迷惑。這種精神就是源於有限生命和無限時空的感慨,力求在有限的言語、咫尺的畫幅中,對古天地中不息生命的讚美。這是中國傳統藝術創作,也是一切藝術最根本也是最永恆的動力。
“我自中國走出,使我能再走向中國”——趙無極。趙無極自青年時代起,身體挪移到了異國他鄉。但是他卻沒有與自我的根脈相剝離。恰恰在融入西方後,在對本土回望中,他看到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自在床夠精神與中國傳統藝術體系中“無法而法”創作觀的高度契合。所以,中國藝術現代轉換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中與西、新與舊之爭,在趙無極的藝術歷程中並沒有凸顯為碰撞、膠粒與矛盾的張力。
他並非是一個在“迴歸”中成為一位“中國畫家”。其實他一直從未離去,而是在路上與新異相遇,從而獲得新的能量。
傳統文化資源重要的不是一種外在形式、語言或者符號,而是獨特的思維方式、一種與文脈相連的心性和內在品質與精神。
趙無極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承揚,不是技法、詞語,也不是圖式,而是內在的精神。
展出現場
第二場:藝術世界中的趙無極
易凱 (法國賽努奇博物館館長)
易凱透過三場展覽,論述法國賽努奇博物館(Musée Cernuschi)在趙無極的藝術生涯和個人歷程中扮演的特殊角色。1946年,這位中國年輕畫家的作品首次在賽努奇博物館展出,70年後,在弗朗索瓦絲·馬爾凱-趙(Françoise Marquet-Zao)的捐贈下,該博物館成為圍繞趙無極的水墨、陶瓷與個人收藏進行積極研究的場所之一。趙無極與賽努奇博物館的獨特聯絡,與他和時任館長、法國漢學家瓦迪姆·埃利塞夫(Vadime Elisseeff)之間的長久友誼密不可分。第一場展覽是1946年在賽努奇博物館舉辦的“當代中國繪畫展”。26歲的趙無極有17幅作品參展,成為此次展覽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這一展覽將趙無極置於中國藝壇先鋒的位置,同時也體現了他與法國藝壇的親密關聯。第二場展覽是1958年在賽努奇博物館舉辦的“東方——西方,五千年的藝術交流與影響”。此時,埃利塞夫已成為賽努奇博物館館長。展覽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主辦,展示了東西方藝術品幾千年的源流與對話。趙無極作為東方當代藝術家的代表,其作品與馬克·託比的作品一同展出。第三場展覽是1973年在小皇宮博物館舉辦的“中國藝術瑰寶,中國最新考古發現”,埃利塞夫是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展出展品300餘件,對兩國文化外交具有重要意義。1973年的一部影片記錄了兩人在展覽現場有關中國古代藝術的對話,其中,趙無極流露出對青銅文化和漢代藝術的美學傾向。
菲利普·傑奎琳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徐悲鴻紀念館榮譽通訊館員)
作為歷史學家,菲利普·傑奎琳透過對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和法國國家檔案館等機構的檔案研究,分享了趙無極先生在法國不為人熟知的歷史。從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註冊檔案中,可以得知趙無極於1948年5月4日註冊進入畫家讓·蘇弗爾皮(Jean Souverbie,1891-1981)的畫室。傑奎琳認為,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在中法藝術交流歷史上扮演了非常特殊的角色。自1910年代起,大批中國留法美術生奔赴巴黎高美求學。他將趙無極置於中國留法藝術家群體的歷史語境中,考察趙無極的藝術動機和發展歷程。透過將趙無極與前輩和同時期藝術家進行比較,闡釋了趙無極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介入抽象繪畫的緣由,以及法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藝術家與文人所經歷的論戰為趙無極的藝術偏好帶來的啟示。
趙無極《我在杭州的家 布面油畫 私人收藏 1947 65x80.7cm
瑪麗·芒修-沙蒙納爾(法國國家圖書館珍品藏書庫首席策展人)
瑪麗·芒修-沙蒙納爾講述了自1949年起趙無極的版畫創作歷程。抵達法國僅一年後,趙無極便開始學習不同的版畫技術,在銅版畫方面向約翰尼·弗裡德蘭德和亨利·戈茨學習,在石版畫方面向埃德蒙·德約貝爾學習。從那時起,他在繪畫和墨筆畫之外從未停止版畫創作,直至2000年初。他的版畫作品共計近400件,或單獨印刷,或收錄於書籍中,目前法國國家圖書館幾乎收藏了他的全套版畫作品。趙無極很快就掌握了版畫創作的技法。版畫成為他藝術探索的實驗場,並使他有機會與當時最傑出的詩人和作家進行對話,比如亨利·米肖或勒內·夏爾。
1939年,趙無極與同學在雲南昆明安江村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室前合影(前排左二為趙無極),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許鐵生家屬捐贈
貝亞特麗絲·格勒尼耶(法國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策展部主任)
貝亞特麗絲·格勒尼耶在主題演講中探討了趙無極的遺產,尤其是其作品在重新審視歐美博物館收藏中的“抽象藝術”敘事時可以發揮的作用。趙無極的繪畫風格經過了分階段的多次變化,從20世紀50年代抽象表現主義的鼎盛時期,到70年代在巴黎的變革時期給趙無極帶來了新的美學可能,其抽象模式推向了戲劇性效果,又重新拾起了水墨畫;90年代後,他開始用更加自由的色彩,用水墨畫的潑墨手法進行創作。對於所熱愛的兩種傳統,趙無極維持了一種非常複雜的情感。趙無極的作品對討論不斷拓展的抽象藝術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代表了一個關鍵的歷史性案例。抽象藝術在博物館現代藝術收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趙無極的作品有助於幫助博物館為其經典收藏構建新的話語模式,並從全球的角度去思考在20世紀的繪畫史中如何把現實和戰後的前衛藝術表現形式放在同一場域,思考何為。
揚·亨德根 (瑞士趙無極基金會藝術總監、特約策展人)
揚·亨德根對自1950年代起直至生命終結之時,趙無極所回應的各種藝術委託創作進行概述。在趙無極到達法國巴黎以後不久便收到了委託創作邀請,他為現代藝術進行了一些服裝方面的創作。20世紀50年代,美國畫廊邀請趙無極創作了地毯畫,他還與相關組織團體合作在絲綢上進行繪畫。20世紀70年代,趙無極受委託與法國國立製造廠合作進行地毯畫專案,同時受法國文化部委託進行水彩畫創作,同期還與各大製造廠合作各類專案。80年代至90年代,法國國家創作和私人委託創作同步進行,在法國新建公共建築、北京香山公園、新加坡相關建築等地標上,趙無極先生進行了思考和創作,同時也在玻璃窗、花瓶等載體上展現他的作品。無論是來自法國政府的委託,還是為法國國家制造廠進行的創作,無論是私人委託,還是建築師朋友為新建築提出的邀請,這些促使趙無極思考如何將藝術品融入生活。這些經歷對他的個人創作生涯是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
研討會現場 澎湃新聞 圖
第三場:文化對話
德·夏西(法國國家藝術史研究院院長,教授)
德·夏西在主旨演講中梳理了趙無極和馬蒂斯藝術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趙無極於20世紀30至40年代在中國創作的作品就體現了試圖理解、效仿歐洲現代主義畫家——尤其是塞尚、畢加索和馬蒂斯作品的傾向。這一時期以及初到法國的作品均可見1920至1930年間馬蒂斯作品的風格特點。但此後,馬蒂斯式風格很快讓位於其他更適用於其自身的視覺語言,如保羅·克利和巴黎抽象表現主義。在長達四十年的時間裡,馬蒂斯式風格從他的畫面上消隱。同樣,“中國”也在他的畫面中消失直至1971年。趙無極於1949至1957年間交往的朋友圈經常與藝評家、馬蒂斯的女婿喬治·杜圖(Georges Duthuit)往來並受其影響。作為趙無極的親密朋友,杜圖對中國藝術也頗有興趣,他在1936年出版《中國神秘主義與現代繪畫》一書,將中國畫與19至20世紀西方繪畫尤其是馬蒂斯的作品進行比較。馬蒂斯自野獸派時期尤其是1910年初起,也對中國藝術產生興趣。1980年代,趙無極創作了至少三件向馬蒂斯致敬的作品,這不僅是向馬蒂斯致敬,也是向中國藝術致敬。
德·夏西在論壇呈現的馬蒂斯收藏與其作品
在1988年出版的《自畫像》中,趙無極寫道:“有誰能瞭解我花了多少時間來領悟塞尚和馬蒂斯,然後再回到最美的唐宋繪畫,我花了50年時間”,他特意選擇將自己最近的一幅畫作《向馬蒂斯致敬》放在書的封底,並用自己的話評論到,“我現在追求的不過是創作一幅畫,在瞬間和色彩的作用下來呈現所有,同時什麼也都不呈現,這是經濟的,甚至吝嗇的,這是我從馬蒂斯畫作充分學習到的,我在最近的一幅畫中向這幅畫致敬,我試圖將天地融為一體,靈感來自於我想衝進的那個開口,這是一條僅靠色彩就能通向無極的道路”。
眾所周知,趙無極於20世紀30至40年在中國創作的作品在一開始就帶有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摒棄,或者試圖中西合璧,想要理解並模仿歐洲現代主義畫家,尤其是塞尚、馬蒂斯。可能是因為稀少而更加狂熱,在趙無極叔叔從法國帶回來的明信片上以及一些美國雜誌的插圖中,他發現了馬蒂斯。“我試圖理解馬蒂斯是如何作畫的,如何構思空間,為什麼整個畫面給人一種清新輕盈顫動的感覺”,包括一些美國的雜誌對趙無極的影響,為他提供了馬蒂斯方面的素材。在《自畫像》中,趙無極回憶到,“我曾經畫一整天的時間手握畫筆,彎著腰,對著紙,來理解馬蒂斯是如何作畫的”。
弗朗索瓦·米修 (法國路易·威登基金會館長)
弗朗索瓦·米修曾擔任2018年趙無極展覽《沉默的空間》的聯合策展人,他回憶自己在策劃巴黎市立現代藝術博物館趙無極畫展時,常常思考存在的本質困難和與現實的關係對於一位抽象派畫家而言意味著什麼。畫家們在再現人物形象時常常遇到困難。米修談到,透過“大道無極”展覽,我們可以直觀認識趙無極的繪畫歷程從具象到抽象的轉變。20世紀50年代,趙無極已非常瞭解當時美國畫家的藝術實踐,他常去美國紐約,也認識馬克·羅斯科(Marc Rothko),兩人相處融洽。關於繪畫,兩位藝術家持有共同觀點,即繪畫承載著一些並不直接表現於畫布之上的事物。不要僅僅觀看畫布之上的東西,而是試圖感受能夠在其中感受到的情感,這些往往比我們以為看到的東西更為悲傷,更為強烈。
研討會現場
彭昌明 (法國里爾大學教授)
趙無極自1948年抵達法國,其職業生涯有著既廣泛又高質的藝術與社會關係網。彭昌明從見證了法國抒情抽象主義發展的戰後普遍美學語境,非形式和動勢繪畫的求索、在繪畫中對新方法的探尋,以及在深刻動盪和對某些傳統進行重新的評估時期,西方與遠東之間的相互吸引等方面介紹了趙無極的夥伴關係以及藝術和文學方面的緊密關係。彭昌明提到,趙無極超越了空間和時間的界限,回到了東方傳統藝術的經典元素,其貢獻和成果將中西融合達到一個新的境界,併為無數藝術家提供了創作的靈感。
邵亦楊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邵亦楊透過展示和解讀趙無極的重點畫作,並結合其人生經歷,引申出趙無極藝術的“全球性”和“當代性”意義。她談到,趙無極的藝術不僅融合了中西文化傳統,而且超越了中西文化的二元對立。在世界藝術史中,趙無極被歸為法國戰後無形式主義,是法國詩意抽象藝術畫派的代表。他不僅吸取了歐洲抽象藝術風格,借鑑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風格,更在與世界藝術的對話中找回了中國的傳統。趙無極的晚年不再受任何一種文化的束縛,他回到了他自己,也成為了他自己。
鄭勝天 學者、藝術家、獨立策展人,《Yi Shu》雜誌創辦人之一及總策劃,溫哥華美術館亞洲館總監
鄭勝天回憶了自己當年作為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兼外辦主任,負責操辦“趙無極八五講習班”的全過程。透過細節的描述,展現了趙無極的至情、至性、至真、至誠,以及對藝術的無限熱忱與投入。鄭勝天談到,“趙無極八五講習班”最重要的意義,是重續了1949年以後中國藝術教育、尤其是中國美院的現代主義文脈。鄭勝天提及水天中先生《國立藝術院畫家叢集的歷史命運》一文,回溯了中國美院與歐洲現代主義藝術的淵源關係。以林風眠、林文錚、吳大羽、方幹民這些當年倡導現代藝術而且卓有成效的藝術家,先後到杭州藝專任教的西畫家及關良、龐薫琹、倪貽德、胡善餘等大師前輩為例,國立藝術院從一開始就展示出了一所現代主義“藝術搖籃”的姿態。
趙無極,《15.01.82 - 三聯畫》(15.01.82-Triptyque)1982年,布面油畫,195×390 cm
施琦( 獨立研究學者)
從2018年起,施琦應趙無極基金會邀請,負責整理研究趙無極先生的中文書信。其中一位中國友人顧媚是趙無極先生的老朋友,兩位藝術家之間的書信往來多達46封,其中主要集中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這些鮮活、真誠的書信體現了兩人長達半個世紀的深厚友誼,是一場藝術家與藝術家之間的對話。顧媚1929年生於廣州一個書香之家。兩人於1958年在香港相識,當時趙無極任香港新亞書院客座教授。趙無極為顧媚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最真摯的鼓勵和支援,他的藝術深深地影響了顧媚。顧媚尊他為良師,更視為一位真摯的朋友。在趙無極的鼓勵下,顧媚以堅韌的毅力和非凡的才華在水墨創作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並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透過這些書信,我們也瞭解到香港新藝術運動,尤其是新水墨畫運動發展的一些歷史細節。
第四場:兩個傳統
雷德侯 (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研究院院士)
雷德侯在演講中將趙無極的作品與他模仿、學習過的法國、美國、瑞士和德國畫家的作品並列討論。同時,他進一步分析趙無極藝術中的中國傳統元素,比如處理幹樹枝用鋒利的短筆觸,這種用筆仿造了商朝甲骨文。趙無極畫中瀰漫的浪漫氛圍和大量留白開放式的構圖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他一貫用在作品上的中文簽名,具有特殊含義,無極表面意思是無極或無極限,同時無極取自《老子》中提出的無形無象的宇宙觀,代表超然物外的道家精神。趙無極並不是以學習西方藝術為目的,而是在汲取西方藝術後迴歸到中國傳統,結合現代抽象繪畫傳達具有中國精神的內涵,延續豐富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和內容。趙無極來源於東方,立足於西方,又迴歸本源。
畢斐(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哲學與文化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教授)
每一位藝術大師和傑出的藝術史家無不接受古典學術的滋養,古今中外,概莫如此。畢斐透過闡述中國古典藝術理論的一個基本理念,試圖為理解趙無極先生的藝術提供一個知識背景或來源。中國藝術自先秦至六朝,顧愷之做出集大成式總結,提出所謂“遷想妙得”一說,這一基本概念影響了自此以降的中國藝術發展,成為中國藝術一以貫之的“基因”。這一“基因”造就了趙無極先生早年生活和學習的環境。以顧愷之、唐代張彥遠、宋代蘇軾為代表的文人構築起了中國古典藝術的傳統,所形成的特定語言、語法熏習從古至今無數中國傑出藝術家。趙無極先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這種“風氣”潛移默化的影響,顧愷之的命題“遷想妙得”也成為包括趙無極先生在內的出色藝術家習以為常的“當然和必然”。
趙無極, 《無題(有蘋果的靜物)》(Sans titre [Nature morte aux pommes])1935-1936年,布面油畫,46×61 cm 攝影:Antoine Mercier
勞悟達 (德國漢堡大學手稿文化研究中心成員,教授)
勞悟達在演講中透過向大家展示趙無極的部分經典繪畫、石刻畫、石碑、陶瓷等作品,追溯書法原則在趙無極藝術中的運作。趙無極早年跟從祖父趙紹甫學習書法。正是1951年,與保羅·克利藝術的相遇,推動了趙無極重新審視自己的中國文化根源。書法的基本元素是點和線,書法的結構、組合和運筆原則蘊含著幻化無窮的潛能。書法的這些基本原則釋放了趙無極內心深處的創造力,他真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獨特藝術語彙。趙無極的藝術與謝赫提出的位列“六法”之首的“氣韻生動”完全契合。
張曉凌( 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
張曉凌談到每個人對趙無極作品的觀展體驗不盡相同,他看到更多的是一個“生活在別處”的生命個體向著東方、向著故土、向著自然迴歸所劃出的生命痕跡。趙無極人生終結的姿態是朝向東方故土的。“大道無極”展覽讓我們思考:“為什麼趙無極的繪畫能獲得世界的認可?即便時間也無法磨損它的不朽?”因為趙無極的繪畫本質上是心靈繪畫,本質上是對東方、對中國傳統的再發現與再建構。在趙無極的畫論中有一個關鍵詞特別值得注意,那就是“放光的中心點”,趙無極曾說:“面對畫布,我必須與空間搏鬥,不但要填滿它,還要給它生命,把自己完全投入其中。我想表現動感,或迂迴纏綿,或風馳電掣。我想借著對比和同一色彩的多重振顫,使畫布躍動起來,我要找到一個放光的中心點”。以心靈的藝術向自然迴歸,向故土迴歸,是趙無極生命的圓融,同時,它也是一個忠告:背棄了心靈既無藝術亦無人生。
李昂 (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
李昂從對趙無極早年兩幅畫的分析入手,提出在1920年代中國有關西方寫實主義繪畫與西方現代主義繪畫之間激烈爭論的背景下,早年的趙無極更傾向於與中國文人畫的寫意離形精神相通的表現主義。赴法後,趙無極在奇馬布埃早期文藝復興的繪畫中,看到中國傳統山水畫形象和背景之間空間處理方式的相通之處。在西方文藝復興理論中,雲被規避於透視法之外,而通常與光、神聖和不可見之物相關聯。趙無極是否受到西方有關雲的理論的影響不得而知,但他顯然借鑑了中國繪畫中有關雲的構圖方法,即雲和畫底的互通關係。在趙無極1950年代的繪畫中,可見一種保羅·克利式的空間的透明性。在趙無極1970年代的大量畫作中,留白的空間體現了他對中國傳統繪畫精神的理解,空白不是虛空,而是一種存在。最後,李昂在趙無極1960年代的繪畫中,看到中國傳統繪畫的現代性與西方抽象繪畫的現代性的吻合。這一時期的畫作,繪畫表面的物質性與背景的透明性並存。這種對繪畫物質性的關注,可能源於趙無極對漢代拓片所具有的觸感視覺的借鑑。
趙無極《向塞尚致敬》 雙聯畫,布面油畫 私人收藏 2005 162x260cm
餘旭鴻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教授)
趙無極遊走於東西文化之間,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與西方現代繪畫語言相融合。作為特展策展人,餘旭鴻從“西湖氤氳”“塞納光影”“大道無極”三個角度探討了趙無極的藝術在中法文化交流及中西文明互鑑中的價值和貢獻,以“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為主題,梳理趙無極藝術的座標。2023年,“宋韻今輝藝術特展”和“大道無極——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千年宋韻文脈的梳理與百年趙無極藝術的回顧,相互輝映。趙無極的藝術生涯起始於杭州,西湖孕育了“南宋四大家”的不朽名作,也是縈繞在趙無極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藝術現場。透過“誰能曉得我聆聽、吸收塞尚和馬蒂斯的教誨,再回到於我而言世上最美的唐宋繪畫為我留下的這份遺產,花費了多少精力?”,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趙無極在遠赴巴黎之後創作迴歸中國傳統的初心。其一是從“直會人生、直看自然、直透人心”切入“源自內心需要的繪畫”;其二是“有情有義的藝術”,觀眾直面趙無極的作品,直觀感受藝術並得以感悟。
(注:本文據中國美術學院提供的速記與錄音整理,未經演講者本人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