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溪河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現場。
濛溪河遺址出土文物。
殼丘頭遺址群出土文物。
屈家嶺遺址出土文物。
殼丘頭遺址群出土文物。
寨溝商代遺址出土的金耳環。
景教寺院遺址出土文物。
遼上京皇城南部建築遺址。
1月30日,“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上揭曉。
四川資陽市濛溪河舊石器時代遺址、福建平潭縣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群、湖北荊門市屈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清澗縣寨溝商代遺址、新疆吐魯番市西旁唐宋時期景教寺院遺址、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上京皇城南部建築遺址等6個專案入選。
此外,河南葉縣餘莊龍山文化遺址、內蒙古清水河縣後城咀新石器時代石城址、河南鄭州市書院街商代貴族墓地、青海都蘭縣夏爾雅瑪可布青銅時代遺址、甘肅禮縣四角坪秦代禮制建築遺址、新疆喀什市漢唐時期莫爾寺遺址、山西霍州市陳村金至清時期瓷窯址等被評為入圍專案。
1
四川資陽市濛溪河舊石器時代遺址
出土石器、木器、植物遺存等超10萬件
濛溪河遺址位於四川資陽市樂至縣,地處沱江支流濛溪河中上游,距今約5萬至7萬年。
經科學精細發掘、多學科綜合研究和全部系統取樣,遺址發現6箇舊石器文化層及非常豐富多樣的遺物。
截至目前,該遺址已出土石器、木器、骨器、動物化石、植物遺存等遺物超10萬件,是罕見的同時發現有大量石器、動物與植物遺存的舊石器時代綜合性遺址,是現代人起源擴散階段唯一發現有豐富植物遺存的遺址,是舊石器時代物質遺存和相關行為要素最豐富全面的遺址之一。
其中石製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等。遺址的動物化石豐富全面包括象、犀牛、熊、牛、鹿、獼猴、魚、龜、蛇、鳥等型別。其中鳥類、水生動物、兩棲動物及食肉類動物的發現,在同時段的遺址中比較罕見,初步顯示出古人類對自然環境中動物資源的深刻認識和廣譜化的狩獵能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濛溪河遺址的植物遺存極為豐富,目前已發現的種子等植物大化石有數萬顆,包括橡果、核桃等。目前初步鑑定出柏科、殼鬥科、豆科、樺木科、茜草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石竹科、葫蘆科、蓼科、莎草科等30餘科。
權威專家認為,濛溪河遺址“特殊、罕見、價值重大,具有世界性意義”。
2
福建平潭縣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主要文化層堆積物80%以上為貝殼
福建平潭縣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位於平潭南壟村東北,地處山麓坡地,東距大海約3公里,北距大海不及1公里,是福建沿海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閩臺史前文化之源。
1985年,福建博物院派出考古隊,對殼丘頭遺址進行首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共清理出21個貝殼堆積坑和一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貝器、陶器等遺物200多件。根據碳十四測年結果,殼丘頭遺址距今約6500年。
殼丘頭遺址是典型的貝丘遺址,主要文化層的堆積物80%以上為貝殼,居民採集食用的貝類有19種之多,其中絕大部分為麗文蛤。可以想象,距今6500多年前,殼丘頭先民們選擇島上背風向陽坡地為居住點,以漁獵和採集為主要生活方式,出土石器的銳利、陶器紋飾的繁麗、貝殼上的原始雕琢,無不勾勒出福建海洋文明的早期樣態。
遺址發現了以平面呈梯形的小型石錛為代表的磨製石器,以及少量穿孔石器。石錛普遍較小,有的僅有3.5釐米,應是作為裝柄的複合工具,用來採集或攫取食物,更有可能是修房或造獨木舟的工具。
殼丘頭出土的陶器主要是以陶釜為代表的生活用器。陶器紋飾種類不少,包括波浪紋、貝齒紋、戳點紋、刻畫平行條紋、指甲紋、繩紋、磨光黑陶和紅衣陶等,以灰、黑、灰黃、紅、褐色為主。
3
湖北荊門市屈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史前水利系統為水稻種植提供力證
屈家嶺遺址是實證長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遺址。近年考古工作揭示,屈家嶺遺址先後歷經油子嶺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三個史前文化階段,主體年代為距今5900—4200年,存續近2000年。
考古工作揭示出的屈家嶺文化大型宮殿式建築,包括黃土臺基和數量眾多、建造工藝考究的“磉墩”,專家認為其填補了中國建築史的空白。
發現的距今約5100年左右的史前水利系統,集抗旱與防洪、生活用水和農業灌溉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為屈家嶺遺址聚落群的水資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細節支撐。同時,屈家嶺遺址所顯示的規劃理念、聚落變遷和社會結構傳統,為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演進提供了新的視角。
考古專家在屈家嶺遺址開展了多年植物考古,發現大量距今約5600-5300年的炭化粟粒。植物考古工作者經對這些炭化種子進行碳14年代測定,認為這是長江中游最早的粟遺存,是北方旱作農業傳入這裡的最早證據。這明確了屈家嶺遺址自油子嶺文化延續至石家河文化時期以水稻種植為主,兼以粟作為輔的農業經濟模式。
專家介紹,雖然屈家嶺先民還保持著採集櫟屬、棗屬、柿屬、芡實和菱屬等野生植物的習慣,但成熟的稻作農業已成為支撐人群生活的主要物質基礎。
此外,冶金考古在屈家嶺遺址發現了國內迄今所見最早的高溫黑釉陶,將中國高溫黑釉技術史至少提前了1000年。
4
陝西清澗縣寨溝商代遺址
凸顯黃土丘陵“多峁一體”分佈特徵
寨溝遺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解家溝鎮寨溝村,發現有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大型墓葬、小型墓地、鑄銅遺存、一般居址點等不同功能的遺蹟,密集分佈在相鄰不同山峁上,佔地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凸顯出商代北方黃土梁峁地帶方國中心聚落遺址“多峁一體”的分佈特徵。
遺址核心區位於一處兩溝交匯處的山峁——寨塬蓋。在一段夯土護坡牆基槽中發掘出土30餘塊陶範殘塊,可辨紋飾有云雷紋、聯珠紋等,器形有簋、觚、觶,陶範紋飾繁縟、精美,殷墟風格突出。
出土的大量青銅車馬器、兵器、玉器、骨器、漆器、龜甲與殷墟高等級貴族墓葬物質文化相同,金耳環、蛇首匕、陶器則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黃土丘陵地區與商王朝之間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商王朝對周邊地區的強烈影響。
5
新疆吐魯番市西旁唐宋時期景教寺院遺址
除景教儀式建築,還有廚房等生活設施
景教寺院遺址位於吐魯番市高昌區葡萄溝街道達甫散蓋社群北面的一座丘崗上,建築遺存分崗頂和崗坡兩部分。透過考古發掘,發現該遺址可能始建於唐,主體年代為高昌回鶻時期。
景教文化遺蹟遺物的發現,見證了古代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互鑑。
考古人員認為,該遺址是一處功能完整的景教寺院,除景教儀式建築外,還包含廚房、酒窖、寢室等生活設施。
該遺址出土了數量眾多的遺物種類,包括漢文等文書殘片、壁畫殘塊及陶、木、銅、鐵、織物等重要文物1123件(組)。“我們在F10西牆外的廁所旁發現了1冊用布做封面的書冊是雙面書寫的,一面是古敘利亞文殘頁,一面是漢文《佛說佛名經》殘頁。”專家表示。
6
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上京皇城南部建築遺址
契丹族草原都城遺址 揭開重要皇家建置
遼上京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人員在遼上京皇城南部發現了一組大型建築遺址群。
2022年6月至10月,遼上京考古隊,對遼上京皇城西南部一號大型建築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一號大型建築基址位於皇城南門大街西側的一處院落中,坐北朝南,是該院落中央的主殿。考古發掘證實該建築在遼金兩代經歷過三次大規模營建,三次營建過程中建築的軸線位置、朝向和院落規模沿用未變。
一號建築基址是遼上京皇城南部區域內規模最大的建築基址,超過了目前發掘所見的遼代宮城內宮殿建築,推斷應為都城內極為重要的皇家建置。根據《遼史》記載,遼上京皇城西南分佈孔廟、國子監、寺院和道觀等重要遼代早期建築。
遼上京是遼代建設最早使用時間最長、最重要的首都,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契丹人在草原上建立的都城遺址。平面略呈“日”字形,由北部的皇城和位於南部的漢城兩部分組成。
整合:易福紅
文圖來源:新華社 央視 四川觀察 福建日報 三秦都市報 湖北日報 新疆日報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