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9日電(記者翟翔)以近440件組精品文物為線索,探尋中國禮節思想的緣起、傳承與發展,“禮運東方:山東古代文明精粹”特展18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閉幕。
這是山東省首次在京舉辦反映山東古代文明發展史的綜合性展覽,也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館以來舉辦的最大規模展覽。
山東煙臺芝罘島出土的玉璧、玉觽、玉圭,被認為可能是多次巡登芝罘島的秦始皇祭祀所用(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新石器時期蘊含“禮”字起源的豆形器,刻有日、月等符號的灰陶尊,昭示著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孕育的過程;商代的亞醜鉞,春秋戰國時期齊魯的紫晶瑪瑙串飾,以及可能是秦始皇祭祀所用的玉璧、玉觽、玉圭,揭示了古代中國大一統發展歷程中人們對禮節的認知和理解……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部負責人談晟廣介紹,從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中體現禮節思想起源的器物,到西周初“制禮作樂”的周公分封到魯地,再到春秋時孔子的出現,以及漢代以後“獨尊儒術”,山東遺存了大量文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與禮節思想的起源、發展密不可分。
山東滕州北辛村出土的距今約七千年的陶鼎(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禮記》說,內心沒有禮和節的標準,觀察事物就不明瞭,禮和節是一切事物的準則。我們舉辦這個展覽,希望展現文物背後隱藏的中國禮節思想和文化,讓觀眾更深刻感知它們起源與傳承發展的脈絡。”談晟廣說。
據瞭解,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近年舉辦了關於中華文明起源和歷史程序方面的系列大型特展,如2019年的“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和2021年的“華夏之華: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從不同角度展示中華文明的東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
“我們會繼續做下去,不斷透過展覽來揭示文物背後的意義,講述中華文明悠久而豐富的故事。”談晟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