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具有原始龍形象的文物遺蹟,據考證有8000年左右的歷史。到了距今7000年至5500年前仰韶文化時期,結合馬、蛇、鱷魚等不同動物形象更為直觀的龍的形象開始出現。早期龍的形象簡單抽象,不同地域的龍形象區域性存在較大差異。比
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具有原始龍形象的文物遺蹟,據考證有8000年左右的歷史。到了距今7000年至5500年前仰韶文化時期,結合馬、蛇、鱷魚等不同動物形象更為直觀的龍的形象開始出現。早期龍的形象簡單抽象,不同地域的龍形象區域性存在較大差異。比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闔家團圓,總離不開一個吃字。一桌傳統的春節家宴是什麼樣的?在1985年由中國食品雜誌社出版的《家宴薈萃》中,記載了一百多道與春節家宴有關的菜品。其中光是餃子,就有雞泥餡餃子、高湯火鍋水餃、鴛鴦餡餃子、魚肉餡餃子、素什錦餡
古人春節怎麼放假?年夜飯怎麼吃?隨著網際網路的誕生和人口流動,讓現代人過上了一種很“新”的年。澎湃問吧整理春節特輯,一起聊聊古時今日的年味。古人過春節大賞點選圖片即可提問@山有木兮卿無意:古人沒有手機和網路,春節休假靠啥消磨時光?上師大人文
參考訊息網2月12日報道據法新社法國第戎2月10日報道,抗議者10日在法國東南部的一家博物館裡向莫奈的一幅畫作潑灑湯汁,這是某組織繼上月對名畫《蒙娜麗莎》做類似襲擊後的最新行動。法國第三大城市裡昂的美術博物館在一份公告中表示,法國印象派畫家
在龍年啟程的第三天讓我們繼續接祝福今天,一起認識福氣和熱鬧氛圍滿分的清粉彩百子嬰戲鳳耳瓶01舞龍耍獅、提燈敲鼓來看古代小朋友放假怎麼玩放假過年正是小朋友們撒歡兒玩耍的快樂時光眼前這件瓷瓶定格了古代小朋友熱鬧嬉戲的一幕:圍欄院落間小朋友們三五
*本文為《半月談內部版》2024年第1期內容誕生於陝西省漢中市,曾廣泛活躍於湖北、兩廣、滇黔藏高原的地方戲曲漢調桄桄,一度因演出市場萎縮、傳承人斷代面臨存續危機。為了搶救瀕危戲曲,漢中選拔了60名十二三歲的新學員專業學習漢調桄桄。00後女孩
2023年末,劉海粟首次書法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引起業內轟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相關研討會上,與會的業內知名學者認為,如今仍能從劉海粟的書法中看到他對20世紀大歷史的認知,看到“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思想”,看到“他把東西方的人生體驗融入到大氣磅
傳統的藝術創作中,充滿了中國先人對自然的觀察與理解,透過想像,創造出許多型態各異,各具神奇能力的生物。在歷史流傳的過程中,又多了許多不同的象徵意義和轉化,進而成為信仰或故事的主角。農曆新春之際,“神獸現形—文物中的奇幻生物”近日在臺北故宮博
2024年是甲辰龍年,龍是十二生肖中的第五個,起源於中國的十二生肖已經深深地滲透到東亞人的生活中,並指示方向、時間等。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虛構的動物,後漢時代出現了“龍有九似”的說法。起源於中國的龍形象如何透過傳播到日本?在日本,龍被如何演繹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旅遊市場火爆,街上游人如織,到處都是“人從眾”現象。多個景區也陸續發公告,宣佈春節期間多日的門票已售罄或約滿,呼籲遊客調整行程計劃,不要跑空,並鼓勵錯峰出行。同時,多地的廟會活動在這個春節火爆歸來,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前來觀
【編者按】對中國人而言,春節是一場盛大的迴歸,朝著“家”的方向。從家人到家族,從家鄉到家味、家俗,這些傳統的風物、習俗,情感關係,形塑了我們。澎湃新聞推出“何以為家”春節策劃,追尋我們的精神譜系,發現何以為“家”,何為“鄉愁”,又何為“我們
飲食文化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表達方式。傳統的美食是在物質基礎上的提煉與昇華,包含了社會習俗、傳統和價值觀。龍年春節,食品供應市場龍騰虎躍,紛紛拿出中國傳統風格的食物來吸引打動消費者,讓人時辰未到,食指大動。其中最引起我激
唐力行(章靜繪)蘇州評彈由評話與彈詞兩個曲種組成,其淵源可追溯到唐、宋,但真正意義上的蘇州評彈則興起於明末清初,與蘇州市民社會的繁興同步。評彈從興起之初便走出蘇州這一江南的中心城市向吳語區擴散,之後形成了蘇州、上海兩個中心,在時代變遷的大背
新華社銀川2月11日電(記者馬思嘉)大年初一晚,位於寧夏賀蘭山腳下的漫葡·看見賀蘭沉浸式演藝小鎮鑼鼓喧天,花燈、鐳射、煙火點亮夜空,遊人扶老攜幼漫步其中,在皮影戲、巡遊社火、大馬戲、國潮燈會中度過歡慶時刻。 “和在家看電視相比,在小鎮
《西遊記》的主角,當然是去西天取經的唐僧師徒。但要說起取經路上的“龍套”角色,倒也少不得棲身江河湖海里的各路龍王。“龍套”何其多縱觀整部《西遊記》裡,“四海五湖、八河四瀆、三江九派”皆有龍王。這其中級別最高的當屬四位“海龍王”:東海敖廣、西
經歷疫情,全國多地廟會、燈會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在今年春節期間迴歸。據北京晚報微信公眾號2月11日訊息,正月初二,闊別四年的北京地壇廟會煥新迴歸。本屆地壇廟會共推出四臺演出、五組圖片主題展、五處互動體驗、兩項公益活動,以傳承經典、體驗民俗為
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中,你我所念皆如願,所行皆坦途。文|何振華下一個甲辰,我是不是AI數字人已經不重要了。趁著腦子清醒,梳理一下自己降生之前的四個甲辰年中發生的人和事。作者手書福字分享友鄰龍年正月初一,窗外零零星星的炮仗聲,不失為別有一份寧謐
在2018年初,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曾對90後群體做過一個小調查,來了解不同地域的“90後”眼中的春節民俗是怎樣的。時隔六年,龍年新春來臨之際,我們將目光聚焦於全國各地的“00後”,聊聊他們眼中的春節習俗。本次調查採訪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共15位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羊晚君在這裡祝大家新春快樂!過年相信大家都有紅包往來接受親人朋友的新年祝福除了拜年和發紅包年初一的廣東還有哪些習俗呢?廣東文化以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為主,還有部分少數民族文化。那這些地區年初一習
二風吹著楊柳嘛唰啦啦啦啦啦啦小河裡水流呀嘩啦啦啦啦啦啦誰家的媳婦她走呀走得忙呀原來她要回孃家大年初二女婿拜年“法定日”按照傳統習俗這一天女兒要“回孃家”“一個姑爺半個兒”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所以這一天又稱為“迎婿日”
【編者按】對中國人而言,春節是一場盛大的迴歸,朝著“家”的方向。從家人到家族,從家鄉到家味、家俗,這些傳統的風物、習俗,情感關係,形塑了我們。澎湃新聞推出“何以為家”春節策劃,追尋我們的精神譜系,發現何以為“家”,何為“鄉愁”,又何為“我們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我們被稱為“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與獨特文化標識寓意威武剛健象徵智慧吉祥千年來,無數先民將龍的意象鐫刻在文物中龍年將至讓我們跟隨歷史的腳步感受龍形文物的獨特魅力文物穿越歷史的煙雲歷經千年歲月洗禮依然煥發著令人神
2024年迎來了農曆甲辰龍年。龍作為十二生肖之一,是唯一由古代先民創造的祥瑞而非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凝結了中國人從古至今深厚的情感寄託——對自然的原始崇拜,對吉祥長壽的追求,對禮制權威的維護,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龍
▲新京報資料圖。據中國新聞網報道,在農曆龍年春節,“龘”(dá)字出圈成了生僻字界的“扛把子”。從中央廣播電視總檯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主題“龍行龘龘,欣欣家國”,到中國國家博物館甲辰龍年新春文化展序廳中出現的“龍行龘龘”,再到時下應景的祝
編者按:春節的夜晚,卸去一整年的忙碌與疲憊,一家人圍爐煮茶、閒話家長裡短,聽聽爸媽的嘮叨,體味團聚的溫馨,感受辭舊迎新的光陰流轉以及我們與家鄉的連線。澎湃評論部夜讀特別策劃《春節的8個晚上》,記錄萬家燈火的中國年。臨近春節,老天眷顧,把雪撒
每到過年,必然少不了貼“福”字這一流程,這麼多年你有沒有這樣一個疑惑,中國吉祥詞兒那麼多,為啥過年非要貼“福”字?其實,最確切的原因......小編也不知道但肯定和“福”字這幾個“最”有關。“福”字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殷商時期
2月6日,指揮家小澤征爾在家中去世,終年88歲。這則訊息迅速刷屏了中國樂迷的朋友圈,無數人為之哀痛。這麼多年來,小澤征爾因為疾病纏身,鮮少登臺,但這位日本老人一直牽引著中國樂迷的視線。2005年,小澤征爾在上海大劇院。攝影郭新洋與中國的不解
介面新聞記者|姜妍據日本媒體2月9日報道,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於本月6日在家中去世,終年88歲。小澤征爾和中國有著很深的緣分,他1935年出生於中國瀋陽,後隨家人遷居至北京,在此度過了六年的童年時光。小澤曾經說,自己童年的很多記憶都和北京有關
迎燈舞龍,燈火相映慶龍年。“村子裡人丁越興旺,龍燈越長。”婺源民間將迎燈舞龍看成是國泰民安,添進人丁,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的良好徵兆,舞板龍燈活動是婺源每年過年都不可或缺的傳統民俗,也是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板龍燈又稱板橋燈,是一種大型遊動性
介面新聞記者|尹清露林子人介面新聞編輯|姜妍瑤池集慶——中國吉祥文化的盛宴展覽時間:2023年11月5日-2024年3月31日展覽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門票:100元起從“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到“萬事如意”,這些表達中國人美好祝願的祝福語不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春節期間,回家與親人團聚、吃年夜飯、拜年、走親訪友……許多看似普通的習俗,都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期盼。“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講師賀少雅對記者表示,廣義的春節包括年前和年後兩
春節快樂年,是一場時間更新的過渡儀式告別舊歲,邁入新年新的一個四季輪迴的時間重新獲得而人的生命也將進入一段新的旅程春節是我國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民間常把春節叫做“年”,“年”也是時間概念,在古代社會有不同的叫法。據《爾雅》記載:唐虞叫做“
龍,是華夏民族自古以來的圖騰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龍的傳人』,不僅是一種文化的宣誓更是無數中華兒女共同的驕傲與自信春節期間,總檯總經理室傾情奉獻公益廣告《龍的傳人》向海內外億萬華人發起對龍文化集體記憶的一次深情迴響一起探尋
圖說:不管是大年二十九還是大年三十,除夕一直都在來源/東方IC(下同)明天,大年三十,一頓年夜飯,一個團圓年。不過,這也是近年來最後一個大年三十——從2025年至2029年,都沒有大年三十,只有大年二十九。即將到來的甲辰龍年,“兩頭無立春”
介面新聞記者|林子人介面新聞編輯|黃月對中國人來說,神龍崇拜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新石器時代就存在龍文化——距今8000多年的遼寧查海古遺蹟中出土過龍紋陶片——殷周秦漢以來,對龍的崇拜非但沒有因為圖騰時代的遠去而消退,反而愈演愈烈,成為中華
“春節的習俗有什麼?”“吃餃子、掃房子、買年貨……”對於80、90後們來說,小時候一定經常在考試和作業中做這道題。慢慢的,試題投射進生活,我們用一分鐘時間就能背過的答案,成為了童年與青春期的見證,也成為了長大後的日子裡的踐行、堅持、體悟、傳
2023年12月2日,央視公佈2024年春晚主題“龍行龘龘,欣欣家國”。如今龍年新春將至,短短2個多月時間,“龘”這個由三個“龍”組成的罕見字已經火遍全國。各地舉行的新春活動中,以“龘”命名的相當之多。“央視以‘龍行龘龘’為龍年春晚主題,很
第十六屆“上海哲社獎學術貢獻獎”獲得者朱瑞熙。採訪:澎湃新聞記者王俊期實習生吳喆旻(06:07)【編者按】備受關注的上海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日前揭曉,每屆的“上海哲社獎學術貢獻獎”尤其引人矚目,該獎項用於表彰對學科建設、學術發展
“龍行龘龘,前程朤朤。”隨著龍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一句充滿詩意的祝福語正在逐漸流行開來。“龘”(音dá)是一個會意字,它的形象代表了龍的三倍疊加,用於形容龍飛翔時迅速而強勁的樣子,象徵著力量、活力和速度。“朤”(音lǎng)由四個“月”組成,
參考訊息網2月9日報道(文/本報記者史林靜談昦玄)2024年是中國農曆甲辰龍年,也是中國春節獲列聯合國假日的第一年。龍春聯、龍燈籠、龍玩偶……春節將至,一切和龍相關的事物,正裝點著中國人的生活。放眼寰宇,恐怕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民像中國人這樣熱
來源:封面新聞封面新聞記者張傑在短影片平臺常常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懷舊段子,小紅書上充滿了各種懷舊帖子。一把舊椅子,一條小黃狗,外面雨打芭蕉,老人在家裡做針線活。舒緩的小提琴響起,下面跟帖無數,紛紛傾訴。80後哲學教師王小偉說,“這給人造成了一
《幻想的終結》,[德]安德雷亞斯·萊克維茨著,鞏婕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索·恩,2024年1月。雄心勃勃的“自我實現”自我實現因而就是一種不尋常的哲學和心理學理想。自20世紀70年代起,它透過一些單個的亞文化進入社會主流,現在似乎成了不二
介面新聞記者|潘文捷介面新聞編輯|黃月2024年《霍位元人》《魔戒》在中國進入公版之後,譯林、上海譯文、新華先鋒、安徽文藝、人民文學、磨鐵、果麥、中華書局、湖南人民、玉兔文化等多家出版社或出版公司均有出版計劃。這種情況被《魔戒》粉絲譽為公版
龍運垂祉,光耀神州。國家博物館在甲辰龍年新春來臨之際,推出重磅展陳“龍肇新元——甲辰龍年新春文化展”將於明天(2月6日),正式同觀眾見面。有著“中華第一龍”美譽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C位”亮相。此次展覽中國國家博物館精選200餘件(套)
日前,2023閱文全球華語IP盛典在新加坡金沙舉行。活動現場,福建作家“怪誕的表哥”新作《滿唐華彩》入選年度影響力作品。談及為何偏愛寫作歷史題材,怪誕的表哥說:“我們有著最豐厚的歷史。我寫歷史小說,查閱的資料越多,越能感受到古人留給我們一個
2013年,隋煬帝與蕭後墓葬在一處建設用地被意外發現,震撼國內考古學界,這一考古成果也獲評“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經過10年的考古發掘與建設保護,今年2月3日,隋煬帝陵遺址公園對外開放試執行。昨天上午,記者赴現場探訪。蕭后冠仿製
乘上駛往《雪國》的列車看冰雪之下的人性與孤獨《雪國》川端康成插圖場景版諾貝爾文學獎裡的不朽明珠日本現代文學的里程碑《起風了》譯者白翎,全新唯美譯本你可以不相信愛情,但要相信自己的心純雪國,無湊數近距離欣賞唯美的場景區別市場其他版本,本書以插
2月3日,李澤厚晚年友人馬群林在《學人Scholar》發文,透露李先生的遺囑——希望死後將大腦“冷凍”儲存,以供未來研究之用——“已得到了忠實執行”。2021年,旅居美國的我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先生辭世,享年91歲。生前,他留
封面新聞記者代睿近日,國家文物局從美國成功追索被盜流失的西周豐邢叔簋。1月28日,文物在專人護送下,搭乘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986次航班安全運抵北京,結束其40年的海外漂泊歷程,重歸祖國懷抱。西周豐邢叔簋(國家文物局供圖)1月29日,經組織
馮其庸(1924—2017),江蘇無錫籍文史大家、紅學泰斗,他主持校訂的198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版《紅樓夢》,是目前影響最大、發行量最大的通行本,40多年間幾經修訂,至今仍是暢銷書。他的足跡遍佈全國各地,實地考證了“項羽不死於烏江”、玄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