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成
這幾天,大概是中國人一年當中過得最快的幾天。恍惚間,又到返程行囊裝滿時。
那被塞滿的行李箱和後備廂裡,東西或許不值錢,或是爸爸炸的小酥肉,或是媽媽從菜園裡拔來洗淨的小青菜,但滿滿都是情意,既是家鄉的味道,也是家的恩情。
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哭著奔向即將走出家門的媽媽;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太太依在門框掉眼淚;還有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人,被一群子孫跪著圍起來道別……這些都是此時此刻正在全國各地上演的一幕幕離別。
親情此刻不再含蓄,再也無法壓制和偽裝,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如擁抱、拉扯、眼淚等形式,頃刻間流淌出來。
這幾日,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候,並不覺得有多麼難得,甚至還可能因為一些生活中的瑣碎而爆發埋怨、慪氣、爭吵。但是到了真正要離開的那一刻,心中的留戀和不捨似乎一股腦兒被打碎在門前的小路上。
每年返程,當我關上車門,車輛發動,爸就會立刻放一掛鞭炮。早年外出求學,鞭炮是短短的一截,走出不遠就已經響完,還來得及回頭喊一嗓子。後來鞭炮越來越長,甚至還有那種沖天炮,車子開出好遠,還能夠聽見聲響。好多個正月,我都是聽著這聲響遠離,等炮聲聽不見,再回首,父母的身影和老家的房子已經“消失不見”。
這是老家的一個習俗。在正月外出的人,都要以放鞭炮的方式相送。好像有種說法,鞭炮越響、越長,意味著前程越好。甚至有幾年,有些家庭還會放煙花,對外出的遊子寄予厚望和祝福。
對於很多常年在外學習務工,或者已經定居他鄉的遊子來說,可能一年當中,這是和父母親人相聚最久的一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而對於那些留守老家的親人來說,遊子的返程不只是一個春節的結束,還是一個開始,等待下一年的開始。
還有網友表示,自己返程後產生了戒斷反應。所謂戒斷反應,是醫學上的一個術語,指停止使用藥物或減少使用劑量或使用拮抗劑佔據受體後,所出現的特殊的心理症候群。例如酒精戒斷後出現的是興奮、失眠等等。的確,當我們從一個親密、溫馨的大家庭中脫離出來,難免會出現精神上的不適應。
坦白說,今人比之古人,已經發明瞭很多為鄉愁、相思“解渴”的工具。比如手機和網路,可以讓我們即使身馳千里,也能和親人通話、影片;想念家鄉的美味,也可以透過現代化的物流寄送,短短數天就可以吃到。但是每到春節返程時,我們還是可以親身感受到濃濃的離別情緒。這或許就是“在一起”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只有在一起,我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彼此,才可以用五官甚至身體的每一根毛髮去感知家的溫暖與舒適。這種狀態,是隻能透過介質轉換“看”和“聽”的手機螢幕無法比擬的。事實上,我在手機螢幕這頭,你在手機螢幕那頭,這本身又在構建一種時空距離感。
所以,返程的離別淚,總是多過回家相見時。它不只為過去的幾天而流,更是為新的一整年而流。
編輯 尹曙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