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半月談內部版》2024年第1期內容
誕生於陝西省漢中市,曾廣泛活躍於湖北、兩廣、滇黔藏高原的地方戲曲漢調桄桄,一度因演出市場萎縮、傳承人斷代面臨存續危機。為了搶救瀕危戲曲,漢中選拔了60名十二三歲的新學員專業學習漢調桄桄。00後女孩李雅芝是其中一員。學習十年後,李雅芝借短影片和直播在網際網路上開闢漢調桄桄“新舞臺”,為古老戲曲找到年輕觀眾,讓非遺“破圈”煥發新生。
李雅芝:選拔學員時,我剛滿13歲,對漢調桄桄不瞭解也不感興趣。覺得戲曲咿咿呀呀地一句詞唱很久,節奏太慢了,在外遇到漢調桄桄演出都不會去看一眼。我的父母是抱著學門才藝的態度讓我去試一試的,誰都沒想到我會愛上漢調桄桄,成為一名專業演員。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戲曲學習並不容易,唱唸做打、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都需反覆練習。開胯、壓腿……剛學戲的孩子們一次次挑戰身體的極限,白天在訓練場上流汗,晚上躲在被窩裡流淚。累過、疼過、哭過,可是我沒有放棄過,反而越學越覺得漢調桄桄門道深,值得鑽研。
我們的老師都是唱了一輩子漢調桄桄的名演員。他們表演時一個眼神、一個抬手都透著美感。後來,我才知道那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比如舞臺上的跑動走位,許多戲曲動作都是圓的藝術,體現的就是中國傳統審美。老師們對漢調桄桄的熱愛、對錶演的一絲不苟,也特別打動我。當時我們的老師許新萍、陶和清都已年過七旬,哪怕身體抱恙,可只要一登臺,他們立刻就會進入角色,一招一式都要做到位。這就是戲比天大。
漢調桄桄產生於宋代,興盛於清代,是活躍在陝西漢中城鄉的地方劇種。它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又吸收了陝南地方音樂的悠揚婉轉。鼎盛時代,漢調桄桄有120多座戲樓、1500多個劇目,曾經傳到湖北、兩廣、滇黔藏高原等地。在一代代戲曲人口傳心授中,漢調桄桄流傳至今,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在世的老一輩演員不少已年近耄耋。
李雅芝:學戲時我心裡就萌生了不能讓漢調桄桄在我們這一輩失傳的念頭。3年時間,我的腳上不知道多少次磨出血泡,直到血泡磨成老繭,終於有了出演主角的機會。在畢業彙報演出時,我飾演摺子戲《盜仙草》中的白素貞。在聚光燈下,順利從兩張桌子高的高臺上完成下高技巧後聽到臺下的掌聲,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就是白娘子,那一刻我覺得之前受過的苦、流過的淚全都值得。正是那場演出,讓我真正愛上了漢調桄桄,愛上了舞臺。
畢業後,李雅芝等53名青年演員加入了南鄭漢調桄桄劇團(現為漢中市南鄭區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全國漢調桄桄唯一專業演出團體,肩負起保護、傳承、發展的職責。他們一邊學習復排老戲,一邊在當地政府支援下開展惠民演出。
李雅芝:走到觀眾中,我時刻都能感受到漢調桄桄的魅力。對老年人來說,這是他們聽了一輩子的“鄉音”。對年輕人和孩子們來說,這是新奇又美麗的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並非不喜歡戲曲,而是不瞭解。
在基層演出中,我獲得了傳播戲曲的信心。2022年,一次無意間在短影片平臺上看到了山東呂劇的直播影片,讓我有了傳播的新思路。
同樣作為地方小劇種,呂劇直播吸引了2000多人線上觀看,那漢調桄桄是不是也可以在網上傳播?得到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領導支援後,我開通了短影片賬號“漢調桄桄·青梔子”。一開始只是拍一些武旦表演技法的短影片,除了以“炫技”吸引觀眾,更想讓網友看到戲曲動作其實就是生活動作的舞臺化表現,拉近戲曲與觀眾間的距離。表演“撲蝶”時,我製作了蝴蝶的動畫特效,讓網友能結合生活經驗看懂戲曲演出。
讓李雅芝沒想到的是,一條刀馬旦變裝影片就吸引了百萬人觀看和數萬人點贊。更讓她驚喜的是,有不少粉絲留言希望她能表演唱段,再講講漢調桄桄的戲曲知識。為了更好地和粉絲溝通,豐富影片內容,李雅芝開啟了直播。
李雅芝:第一次直播時,為了不冷場,我專門找了親戚朋友來“炒”熱氣氛。隨著直播次數增加,互動的網友越來越多。有的是漢調桄桄的戲迷,熱衷在評論區幫我回答問題;有的是在外地的漢中人,很驚喜在網上聽到“鄉音”;更多的是第一次接觸、充滿好奇的人。直播給了我很大鼓勵,也讓我發現了許多不足。直播時回答不上來的問題,我會記下來向前輩一一請教。直播時的失誤也有觀眾熱心指出,幫我改正。直播與舞臺演出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即時互動性,這對演員是很大的考驗。
近幾年,越來越多網際網路企業為非遺傳承發展搭建平臺。2022年起,抖音相繼聯合權威機構,發起助力戲曲傳承的“DOU有好戲”、助力傳統舞蹈傳承的“舞蹈傳承”、助力民樂傳承的“DOU有國樂”等活動,從資源、流量、運營等方面服務非遺從業者。
李雅芝:對於粉絲的打賞,一開始我還有些不好意思接受。但很多粉絲說,這些小禮物就當是他們買戲票了。這些質樸的話打消了我的顧慮。我用直播打賞添置了音效卡、直播架等裝置,還買了臺投影儀,把唱詞投射在背景牆上,便於不懂方言的觀眾看戲。
如今,我的抖音賬號收穫了1.4萬粉絲。新的一年,我也有了更大的夢想。我希望能把漢調桄桄的板式、唱腔、唸白、動作等特色都整理出來,用網民感興趣的方式講給他們,還希望挖掘漢調桄桄中的漢中文化,透過表演戲曲推介家鄉。
半月談記者:蔡馨逸 / 編輯:尤立
責編:秦黛新 / 校對:褚孝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