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昔日全球第三大獨角獸SHEIN(希音)的多事之冬!
在赴美上市被否後,1月25日,SHEIN被曝投資者擬折價約30%出售股票。
據報道,希音投資者對其估值已降至450億美元,遠低於2022年1000億美元市值,縮水550億美元(約3958億元)。
(圖源:外媒)
更糟的是即使這樣的價格,目前也難找到買家。而據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道,SHEIN正在接受美國監管機構對供應鏈資料的審查。
2019年,Shein在新加坡註冊了Roadget Business,而後100%股權全部轉移到Roadget Business,連同使用者資料、智慧財產權、財務資料全部轉到新加坡。
甚至連Shein創始人許仰天,也被傳出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Shein完美實現了“去中國化”,悄然變身外國法人獨資公司。
Shein忙著“去中國化”,但其在海外的迅速擴張,卻離不開中國供應鏈的支撐。
一如Shein起步中國卻“去中國化”的時尚品牌不乏其例。名創優品、奈雪的茶等皆如此,從logo設計到產品描述都是走的“偽日系”的路子。
如何看待Shein及他們依賴的中國供應鏈?
一、兩個跟頭:Shein去掉了中國皮
2022年《金融界》報道,Shein預計於2024年在美國上市,估值超1000億美元,在全球獨角獸企業中僅次於位元組跳動和SpaceX。
彼時的Shein被稱為中國國貨界的“隱形王者”,但據掌鏈瞭解,在國內媒體及政府機構此前與Shein接觸中,Shein似乎都刻意迴避中國色彩,保持低調。
(一)遭遇中美兩國審查
2023年11月,SHEIN被上海證券報報道已秘密赴美上市,目標估值900億美元,已經完成交表。但對上市傳聞,SHEIN回應多家媒體採訪時稱,訊息不實。
耐人尋味的是美國CNBC在2023年12月5日報道稱,美國國會正在試圖阻止SHEIN赴美上市。在SHEIN申請在美IPO後,美國立法機構加強了對SHEIN的審查,要求其提供不使用強迫勞動的證據。
早在2023年5月1日,美國20多名議員聯名呼籲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停止SHEIN的IPO;2023年8月,美國16個州總檢察長就聯名致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要求審查SHEIN的供應鏈情況。
2024年1月15日,據雅虎新聞、TVB等多家知名媒體報道,SHEIN赴美上市未獲中國國內監管機構批准。
根據證監會2023年頒佈的新規,這家初創於南京,成長在番禹的公司需向中國證監會備案,獲批之後才能申請上市。
(二)估值折損,股東割肉
天眼查資料顯示,Shein過去10年共完成9輪融資,其中不乏紅杉中國、老虎環球基金等國際知名投資機構。
在2022年的F輪融資中估值最高達1000億美元,曾經千億估值的出海獨角獸從資本市場的“香餑餑”變成了“燙手山芋”,不禁讓人好奇背後的原因。
(Shein融資輪次;來源:天眼查)
一方面,營收和淨利潤增速下降,導致投資者信心不足。2020至2022年,Shein營收分別錄得98.1億元、157億元、227億元,2023年前三個季度,營收達240億美元,2023年收入總規模有望實現320-330億美元。
但多年高速發展的Shein,受日漸高企的空運成本及眾多競爭對手(如海外版拼多多Temu)圍剿的影響,發展也略顯疲態:2022年利潤7億美元,較2021年11億美元同比下降36%,是Shein首次出現利潤下跌的情況。
Shein近四年營收及增速
(三)去中國化也不被美國認可
2019年,Shein在新加坡註冊了Roadget Business,而後Shein連同智慧財產權、財務資料、使用者資料全部騰挪到新加坡去。甚至連Shein創始人許仰天,也被傳出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
儘管Shein換上了新加坡“新衣”,但面對美國嚴格的審查機制,上市程序仍以資料安全、違規經營等理由被抵制。
2023年5月,美國二十餘名國會議員向SEC遞交《公開信》,呼籲停止Shein的IPO程序,拒絕其在美融資。《公開信》中指出,Shein存在“利用演算法收集資料,以及強迫勞動力超時工作和存在低工資勞動力”的問題。
歸根結底還是企業屬地原因,儘管Shein試圖與中國切割,但其供應鏈仍與廣州服裝貿易產業鏈深深聯結,從業務上看還是一家土生土長的中國企業。
資料表明,國內近三分之一的服裝產能都交給了Shein,而Shein近95%的商品發自廣東佛山的國內中心倉,海外運營倉大多隻負責中轉和退貨。
二、一個鏈條:Shein供應鏈仍中國骨
(一)300家工廠“踩”出百億交易額
“廣東糧、珠江水、嶺南衣”書寫了20世紀80年代廣貨的傳奇,其中“嶺南衣”的製造地之一便在廣州番禺,Shein正是從番禺騰飛走向世界。
番禺擁有完整的服裝製造產業生態鏈,紡織面料供應商、製衣工廠、批發市場、倉儲基地、轉運機場等生產要素齊全,超3.4萬家服裝企業聚集在此,為Shein培育供應鏈生態提供了沃土。
小規模製衣生產模式和快速生產的服裝鏈路是番禺的特色,也是Shein小單快返供應鏈模式的支撐。在番禺,近300+製衣廠是Shein的核心供應商,透過小單快返生產模式,實現了2022年300億美元的商品交易總額。
小單快返,即透過前端大資料分析篩選爆款,拆分為小單量向工廠側增加生產訂單,提前投入市場進行測試,在高迭代下源源不斷生成爆品。小單快返模式本質上是對人的精細化管理,並非技術創新。
但這也意味著小單快返模式對於大量勞工的依賴,透過用工成本壓縮和超負荷運轉(SEC抵制Shein上市的理由之一),實現了令同行羨慕的交付速度。
Shein生產週期最快可達7天,而傳統服裝廠商為45天,就連最早提出快時尚巨頭的ZARA也需要14天。
(二)數字化讓快返供應鏈“柔”起來
小單快返模式跑通做大,面對海量的碎片化訂單,數字化管理成為了關鍵。2016年開始,Shein便著手搭建將所有供應商整合的供應鏈生態,已開發出一套集商品中心、運營中心、生產中心等於一體的數字化MES管理系統,安裝MES管理系統也成為了Shein與供應商合作的前提。
與其他服裝品牌只拿貨不同,還Shein會派專人對工廠管理人員進行培訓,確保持證上崗;幫助工廠對接供應鏈數字化管理系統,根據歷史銷售資料和流行趨勢,指導工廠進行款式開發。
成衣廠無需操心採購布料、市場銷量,這些資訊都由Shein精準投送到上下游企業。在這套供應鏈生態下,設計、面料採購、價格等資訊資料得到了及時反饋,為供應商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生產鏈路。
而Shein這套供應鏈體系並非無法複製,這兩年跨境快時尚電商紛紛把供應鏈落地於番禺便是一個印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Temu。
三、一些自卑:國貨供應鏈及自信
長期以來,很多快時尚等品牌以中國製造為自卑:無印良品、奈雪的茶等,售賣的多是“中國製造”,但卻偽裝成日貨等。
這不僅是品牌方懶惰,也是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
曾幾何時,在國人心中日本製造是品質優良的代名詞,在生活百貨領域日本產品確有獨到之處。但最近幾年,日本製造的光環不再,日立、三菱等日企頻頻曝出作假醜聞。
隨著中國製造提升,中國企業、消費者需要對外國品牌祛魅。國潮興起,中華傳統文化正激發起Z世代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審美認同。淘天集團資料顯示,去年雙十一402個破億的品牌中,有243個是國貨品牌,佔比達60.4%。
當然國貨當潮,是情懷更是品質使然。
以華為為例,由於美國製裁半導體採購渠道被切斷,曾深陷生存危機當中。面對打擊華為沒有屈服,而是轉向國內市場,加快自主研發和國產化步伐。據財聯社統計,華為Mate 60系列手機國產化率已達90%,其供應鏈背後站著46家國產供應商。
參考資料:
《美國國會尋求阻止SHEIN赴美上市》 電腦報
作者:萬青 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