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原生家庭的話題,這幾年一直十分有熱度。尤其是關於中國式家長對孩子心理教育的缺位,以及他們對子女打壓式的教育方式。每次這種話題的出現,在評論區總會有很多人站出來現身說法,細數自己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幸。
這個話題之所以這麼有熱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佔網絡話題主力的90、00後一代生長的環境決定的。他們成長的這些年恰是國家迅速發展的時候,他們享受到了國家發展帶來的經濟、文化、教育的福利,這些有利點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認知和能力進行生存以外的思考。
當他們獨立地邁入社會以後,逐漸發現了自己性格上的一些缺陷,這些缺陷實實在在地給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或大或小的困擾。當他們去尋找這些缺陷存在的原因時,“原生家庭的影響”這個話題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了出來。
誠然,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身心成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從機率上來說,良好家庭環境和不良家庭環境中成長的人,他們的精神面貌和為人處世的方式會呈現很大的不同。
在找到這個原因以後,每當生活和工作中出現不利的局面,很多人就會歸因到自己的性格,從而將最終的原因歸於原生家庭。
那麼,然後呢?發現了這個原因以後,我們該怎麼做呢?
關於這一點,網路上有著“如何與原生家庭和解”到“如何與自己和解”的話題。講的都是面對原生家庭的影響,如何去解決。
但總有那麼一部分人,他們困在“原生家庭的影響”裡,從來沒有邁步前進過。他們或許是缺少勇氣,或許是還沒有遇到合適的契機,但也有可能是另一個原因:逃避!
這種逃避一部分原因是沒有認識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雖然它十分重要,但也不能完全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
奧地利發展心理學家Heinz Werner 曾經做過一個調查,他觀察了700個兒童長達40年,這些孩子生長在充滿暴力、貧困的家庭環境中。當他們成年以後,確實有2/3的人的生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剩下的那1/3卻擁有積極健康的性格和全新的生活。
這個實驗很好地說明了原生家庭對孩子性格和人生的塑造並不具有決定性,哪怕童年有著不幸的生活和遭遇,人也是能靠自己活出新姿態的。
逃避的另一個原因是不願承擔和改變,這個原因的提出可能會刺中不少人的痛點,但是康達君想提醒大家,如果你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不斷地說“因為我的原生家庭如何如何,所以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了”,那麼你極有可能就是在推卸。
原生家庭的影響確實可能是導致你性格如此的重要原因,但生活卻是自己的,當你把所有的“鍋”都甩給原生家庭,但又不嘗試改變以後,你此後遇到的每一個挫折,都會加重你的認知,成為壓著你一根稻草,但事情永遠都不會解決,終其一生,你都會是這樣一個人。
所以,你要不要改變呢?如果當你認識到這一點以後,還是不嘗試去改變,甚至哪怕連改變的念頭都沒有。那麼,你其實才是生活不如意的第一責任人!
再者來說,在如今網路輿論的引導下,“原生家庭的影響”已經被不自覺地歸為了負面影響。但是原生家庭給予你的真的全部都是負面的影響嗎?仔細想想難道不是因為自己一次次面對挫折時的歸因不斷放大了負面的影響,而正面的影響因為平常感覺不到,所以完全被自己忽略了呢?
父母本心都是愛孩子的,只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表達愛的方式可能不是很恰當。作為年輕人,我們也應當理解父母,嘗試去溝通,哪怕實在溝通不暢,也不應當就此放棄自己的未來。
應當認識到,我們不斷地回溯過往,分析原生家庭,只是為了找到“我們之所以是一個這樣的人,會有這樣的處境”的原因,從而全面認知自己並接納自己,但最重要的是,在此之後,我們就需要開始嘗試破局,嘗試改變。
因此,當以後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請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我的性格確實是原生家庭導致的嗎?
我找到原因以後嘗試改變了嗎,還是隻是單純地在抱怨?
相信以上兩個問題,會讓你更好地瞭解自己。
破局原生家庭的影響,最重要的就只有兩個字:改變!請你相信自己的毅力和創造力,在一次一次的嘗試中,你會一點點擦掉原生家庭在你身上留下的不好的痕跡,活出自己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