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就是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來源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我們應當研究取消創新藥進入醫院的各種限制,取消醫院藥事委員會批准採購新藥的規定,提高醫療服務價格,推進醫藥分開,鼓勵醫生走出醫院開辦診所,鼓勵全科醫生到社群和農村執業。”1月26日,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畢井泉在第十五屆健康中國論壇上指出。
醫生護士比例提高到1:4,
醫療領域可以增加1500萬人就業
中國居民日益增長的醫療健康需求與醫療資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比較突出,根源在於醫療服務價格長期偏低,制約了醫療服務供給的增加。
畢井泉舉例說,住院普通病房普遍是4人間、6人間,甚至8人間,加上陪護的護工,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患者很難得到很好的休息。現在城鎮居民平均住房面積已達30多平方米,人們願意多支付一些費用改善住院條件。如果把醫療機構的部分病房改造為2人間或3人間,把一些城市裡的爛尾樓改造為醫院的住院部,並相應提高住院費標準,既可增加建築業的需求,擴大建築業農民工就業,又可以改善患者住院環境,促進健康中國建設。
再如,我國醫生與護士的比例為1:1,低於國際平均水平的1:3,住院患者不得不每天花費200元~300元請護工。如果把護理費標準提高到護工的水平,使護理費能夠覆蓋護士工資性支出,就可以大量增加護士就業。如把醫生護士比例提高到1:4,可以減少很多患者家屬陪護的勞動損失,醫療領域可以增加1500萬人就業。
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就是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生物醫藥的創新與人民群眾健康息息相關。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發展的需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就是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近十年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1年以來我國批准上市新藥510個品種。目前在研的生物醫藥管線佔全球35%。透過仿製藥質量療效一致性評價和按新標準批准上市的仿製藥8400多個品規。近三年,有11個新藥在美國批准上市,跨國公司購買國內創新藥企業的研發專案每年30多起,僅去年12月份以來就有12起。百利天恆與施貴寶達成協議的一個專案交易金額高達84億美元。
目前生物醫藥產業正遭遇資本“寒冬”。據“醫藥魔方”資料,中國創新藥一級市場融資金額2020年為869億元、2021年為877億元,2022年下降到433億元,比上年下降50%;2023年降為309億元,比上年又下降29%;兩年累計下降65%。生物醫藥板塊股價大幅度下跌,二級市場融資面臨嚴重困難。
畢井泉指出,生物醫藥融資大幅度下降意味著很多生物醫藥企業面臨嚴重的資金困難。生物醫藥創新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長週期的漫長過程,如果不能融入新的資金支撐實驗室研究、動物試驗、人體I、 II、 III期臨床試驗,生物醫藥的創新可能戛然而止。
為支援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幫助企業度過資本寒冬,提升企業市場信心,畢井泉建議,應當研究改革創新藥價格形成機制。創新藥定價,涉及鼓勵創新、專利市場獨佔、投資人回報、醫保資金支付、患者可及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生產是消費的前提。鼓勵創新是當前的主要矛盾。中辦國辦日前印發的《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中提出,依照有關規定允許生物醫藥新產品參照國際同類藥品定價。這是一個讓業界充滿希望、值得期待的改革方向。我們應當研究取消創新藥進入醫院的各種限制,取消醫院藥事委員會批准採購新藥的規定,提高醫療服務價格,推進醫藥分開,鼓勵醫生走出醫院開辦診所,鼓勵全科醫生到社群和農村執業。我們應當研究支援符合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的創新藥企業上市,鼓勵龍頭企業增資擴股,開展企業併購,恢復二級市場的融資功能。鼓勵地方政府設立生物醫藥母基金,支援生物醫藥早期投資。我們應當研究把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從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中移除,允許臨床資料的跨境流動,促進生物醫藥國際合作,開闢生命科學新賽道。
在生物醫藥領域,我們尤其需要增強宏觀經濟政策取向一致性。按照把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求,對涉及生物醫藥的研發、註冊、生產、使用和支付各個環節進行“取向一致性”評估,及時調整取向不一致的政策,確保同向發力、全鏈條支援,幫助這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從資本寒冬中走出來,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責編:田棟樑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