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關於肺癌基因檢測,你需要知道這些。
從傳統的手術、化療和放療,到免疫治療與靶向治療,肺癌的診療正朝著個體化與精準化的方向轉變。在這一過程中,基因檢測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透過基因檢測,能夠揭示的分子特性及遺傳變異,這些資訊不僅可以指導治療方案的制定,也能夠幫助預測治療效果和患者的預後。然而,面對高昂的檢測費用及可能存在混雜因素的檢測結果,這一做法的實際效益逐漸受到大眾質疑。早中期肺癌患者的基因檢測,究竟是對病情把控的必要之舉,還是一種可能導致資源浪費的過度醫療行為?
疑雲之一:早中期肺癌基因檢測的意義
肺癌傳統上分為(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兩大類,前者佔比約85%。[1]肺腺癌是NSCLC的常見病理亞型,除此之外還包括肺鱗癌,腺鱗癌和大細胞癌。資料顯示,約60%的肺腺癌患者攜帶驅動癌基因[2],包括EGFR、ALK、KRAS等,而這些患者通常能夠從靶向治療中受益。於早中期肺腺癌而言,腫瘤往往還未發生廣泛轉移,若此時能夠藉助基因檢測明確患者所攜帶的驅動基因型別,即有可能透過手術治療和圍術期輔助靶向治療達到根治的目的。例如,對於EGFR突變NSCLC,術後使用EGFR-TKI進行輔助治療可以改善治療效果,並實現生存期的延長[3];對於ALK融合NSCLC,術後ALK-TKI的應用也能夠使患者得到更多的生存獲益[4]。這些靶向藥物對於相應基因突變的肺癌細胞具有高度選擇性,通常比單純輔助化療更有效,副作用也更小。於肺鱗癌而言,這些患者也可能攜帶可靶向治療的癌症驅動基因,如EGFR突變,儘管其發生機率比較低,但在治療方案的選擇上仍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同時,肺癌的診治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持續演變的過程。精準化的診療理念不止侷限於初治方案的選擇,還涉及到治療過程中的監控。通過後續對肺癌患者進行定期的基因檢測,醫生可以跟蹤腫瘤的變化,瞭解治療反饋,從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維持治療效果。因此,在早中期進行基因檢測,一方面可以判斷患者是否具備進行術後輔助靶向治療的條件,及早透過有效手段降低術後復發的可能性,防患於未然;另一方面,如果患者術後出現復發,可以透過相關基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做到有的放矢。
疑雲之二:早中期肺癌基因檢測的受益群體
對於晚期肺癌,特別是肺腺癌患者,在初始治療前或靶向藥物耐藥進展後進行基因檢測已是學界共識。那麼對於早中期肺癌,哪些患者才是基因檢測的受益者?針對NSCLC患者群體,2023年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提出了明確建議,即所有含腺癌成分的NSCLC需常規行分子生物學檢測,並特別關注EGFR、ALK、ROS1等基因型別;IB-III期術後患者手術病理標本需常規行EGFR突變檢測[5]。當然,有兩種情況需要特殊注意,即肺原位癌和微浸潤癌,二者不需要進行基因檢測。作為早期肺腺癌的兩種分型,其特點是侵襲性非常有限且治癒率較高,通常可以透過手術切除就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有研究證實,肺原位癌和微浸潤癌患者術後10年疾病特異性生存率為100%,無需進行後續的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等,所以對基因檢測的需求較低[6]。此外,對於肺鱗癌來說,2024 V1版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指南也建議考慮在所有轉移性NSCLC鱗癌患者中進行分子檢測[7]。
相對而言,SCLC患者通常不被推薦做常規的基因檢測。由於其細胞分化程度低、惡性程度高、生長速度快且易於轉移,迄今為止可用的靶向治療選項較少,且效果有限。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新藥物的開發,對於某些特定情況下的SCLC患者,基因檢測可能在未來成為治療決策的一部分。
小結
回到最初的問題,早中期肺癌患者的基因檢測到底是否必要?在肺癌早中期,基因檢測應當被視為一種有價值的診療手段,它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的治療選擇。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分期,醫生還需根據具體病情,綜合考量患者的病理型別及整體健康狀況來決定是否進行基因檢測。此外,在推廣基因檢測的過程中,還需考慮到成本效益比、患者的基因突變情況以及可能為其帶來的心理影響。與此同時,醫患之間應進行充分溝通,這對於患者理解基因檢測的潛在價值與風險,以及醫生做出明智的醫療決策至關重要。在未來,如何提高基因檢測的精確度,如何在保證醫療質量的同時控制經濟成本,將會是學界和社會持續關注的話題。
專家簡介
滕嘯 博士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胸外科主治醫師
臨床醫學博士
從事胸外科臨床及基礎研究工作
發表數篇SCI論文,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一項
在美國紐約長老會醫院/康奈爾醫學中心 參與臨床輪轉及臨床科研
參考文獻:
[1]Siegel R, Naishadham 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 2012. CA Cancer J Clin, 2012, 62(1): 10-29.
[2]趙建國,熊建萍. 非小細胞肺癌驅動基因研究進展[J]. 中國肺癌雜誌,2015(1):42-47. DOI:10.3779/j.issn.1009-3419.2015.01.07.
[3]Tsuboi M, Herbst RS, John T, et al. Overall Survival with Osimertinib in Resected EGFR-Mutated NSCLC.N Engl J Med. 2023 Jul 13;389(2):137-147.
[4]Solomon B et al. ALINA:efficacy and safety of adjuvant alectinib versus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ALK+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Presentation at: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Congress;ESMO 2023.
[5]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中華醫學會雜誌社.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3版)[J]. 中華醫學雜誌,2023,103(27):2037-2074.
[6]Yotsukura M, Asamura H, Motoi N, Kashima J, Yoshida Y, Nakagawa K, Shiraishi K, Kohno T, Yatabe Y, Watanabe SI. Long-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Resected Adenocarcinoma In Situ and 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 J Thorac Oncol. 2021 Aug;16(8):1312-1320.
[7]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1.2024
*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