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團隊目前仍在進行嚴密的監測,包括嚴控感染、加強營養支援、保證臟器功能的維護等。
撰文 |凌駿
今日(25日),“醫學界”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大二院)處獲悉,經過11天的救治,備受關注的“紹興燒傷母親”黃女士病情已經趨於穩定,創面癒合情況進一步向好,有很大可能大大減少植皮面積。
一週多前,黃女士在家做飯時遭遇煤氣爆炸,巨大的火焰瞬間噴出,導致黃女士全身燒傷面積達到65%。受傷後,黃女士忍著劇痛,第一時間抱起孩子離開危險區域,這一舉動令無數網友動容。
影片監控畫面
浙大二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王新剛主任醫師告訴“醫學界”,這兩天,黃女士已經主動要求進食,並能和醫護人員進行簡單的交流,“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層面,這都是一個積極的訊號。”
全身燒傷面積65%
王新剛告訴“醫學界”,黃女士的頭面頸部和四肢被嚴重燒傷,剛入院時部分燒傷區域呈“蒼白狀態”,這意味著燒傷深度較深。“同時,她在火場中救孩子的過程中,肢體接觸還造成了一些皮膚水泡的破裂和脫落,創面汙染情況較為嚴重。”
影片監控畫面
“她剛被送到急診搶救室的時候尿量也很少,因為重度燒傷患者的皮膚屏障會被嚴重破壞,導致大量體液丟失,並造成不同程度的血容量不足。”據王新剛介紹,醫院迅速啟動了嚴重燒傷救治流程,急診團隊第一時間對黃女士開展傷情評估,開放靜脈通路進行容量復甦補液治療。
由於患者頸部存在較為廣泛的燒傷創面,為防止出現吸入性損傷導致的窒息,醫務人員又實施了預防性氣管切開。
王新剛介紹,在觀察到補液容量達標、黃女士慢慢有尿液排出後,救治團隊緊接著又對創面進行了臨時清創和包紮,隨後轉至燒傷ICU繼續救治。
在特重度燒傷救治中,患者的最大風險來自感染,包括創面感染、血流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腸源性感染等。
據王新剛介紹,在燒傷ICU治療期間,除了抗生素的預防性使用,醫院還啟動了最高級別的隔離防護措施,“所有進出病房的人員,都要穿上隔離衣和佩戴防護手套,包括深靜脈置管管道也會定期更換,保證呼吸道、尿路等的通暢。”
此外,持續性的補液也是重度燒傷救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補液不足無法扭轉休克狀態,過度補液則會造成液體負荷。幸運的是,結合救治團隊既往的臨床經驗,以及實時的血流動力學等監測,黃女士休克期度過平穩,為後續治療創造了良好的開局。
10月19日,燒傷後第五天,醫療團隊評估時機成熟,為黃女士進行了第一次手術。
煤氣的高溫火焰導致的皮膚燒傷往往是混合性燒傷,不同區域燒傷的深淺、嚴重程度不同,因此王新剛表示,“手術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在清除壞死組織的基礎上,儘可能保留仍具有活力、有望自行癒合的組織,最大程度減少後期可能需要植皮的面積,同時提高創面癒合質量。”
救治團隊討論患者病情
針對這一問題,經過多學科專家的討論,團隊決定開展燒傷“磨痂術”。
“通俗而言,就是在麻醉團隊的支援下,手術醫生用一種特殊的醫療器械,磨去傷口表層的壞死組織,並保留有生機的真皮深層組織。”王新剛說,作為燒傷救治中標準化的手術正規化,磨痂術的效率高,出血極少,有助於促進淺度創面自行癒合,同時大大節省治療費用。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丈夫曾在接受採訪時提到,患者在浙大二院進行手術治療時,需要用“鋼絲球”搓皮膚,一直搓到見血為止。連日來,這一說法被網民廣泛討論。
對此,王新剛解釋稱,“深度皮膚燒傷的手術治療中,用如金屬絲球、磨削器等工具,打磨患者燒傷創面的方法,被燒傷醫學定義為‘磨痂術’。這種方法可以快速、精準地去除患者皮膚表面的壞死組織,儘可能保留患者尚存活力的皮膚組織,激發皮膚組織自身活力,讓它儘可能自愈。”
更重要的是,“磨痂術”的整個操作是在麻醉下進行,並非網傳的“非人折磨”。
得益於生物材料學的飛速發展,針對黃女士嚴重燒傷的部位,醫務人員還為其使用了基因工程活性豬皮進行臨時性有效覆蓋,“這不僅可以防止傷口感染,還可以為創面癒合提供一個相對溼潤的微環境,並加速癒合過程。”最終,手術順利完成。
王新剛告訴“醫學界”,術後,團隊又對黃女士進行了懸浮床治療,透過減少臥床時的接觸面積、增加空氣對流,促使全身創面相對幹潔,進而減少感染機會。
10月23日,術後第9天,團隊評估黃女士已感染指標控制良好,及時停用了抗生素。
燒傷面積100%,也能成功救治
意外發生後,黃女士的救治情況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收到了來自大量愛心人士的善款。
“截至目前,她的整個救治過程是比較流暢的,按部就班推進,但由於突然遭受如此大的創傷,再加上對‘毀容’的恐懼,起初黃女士一直處於較為‘驚恐’的狀態,心理狀態不佳。”王新剛表示,“因此,我們的心理康復團隊也全程參與治療,對她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和心理疏導。”
事實上,雖然黃女士屬於特重度燒傷,但在浙大二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收治的所有燒傷患者中,仍屬於“中等傷情”的患者。
據王新剛介紹,僅在去年一年科室收治的患者中,燒傷面積50%以上的就超過50位,佔比接近一半,還有將近1/4以上的患者燒傷面積超過80%。
儘管面對著大量危重症燒傷患者,但作為一個成立已有66年的科室,過去數十年間,浙大二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的平均救治成功率在全球位居前列。
今年5月,王新剛應邀參加了在倫敦舉辦的“歐洲傷口管理協會第34屆會議”,系統性地闡述了“以燒傷創面處理為中心”的重症管理理念,並展示了8例燒傷面積在92%-100%的特重度燒傷患者成功救治案例。從大面積燒傷患者早期“七日管理方案”,到非止血帶下肢體電刀切痂技術,到自異體條皮雙螺旋快速植皮技術,再到燒傷患者的系統性康復治療,系統介紹了浙大二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在大面積燒傷救治方面的經驗。
王新剛告訴“醫學界”,燒傷患者早期精確的傷情評估、補液復甦和抗休克治療,對後續救治的開展以及良好預後至關重要。“不少患者受傷後,都會先被送至就近的醫療機構,這就要求要建立完善的分級診療體系,並不斷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燒傷應急處置能力。”
黃女士也是在當地縣級醫院經過初步的急救處理後,才進一步轉院至浙大二院。據王新剛介紹,近年來,科室聯合省內各大醫院的知名專家,錄製了一系列燒傷診療管理和技術實施的線上課程,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基層醫護人員,定期參加相應課程的學習。
王新剛表示,得益於及時、精準的救治,黃女士的恢復情況逐漸向好。目前,團隊仍在對其進行嚴密的監測,包括嚴控感染、加強營養支援、保證臟器功能的維護等。
而針對備受公眾關注的面部恢復情況,王新剛則表示,“多少會有疤痕,但醫院已經採取最好的創面覆蓋治療措施,希望能在後續的1-2周內加速創面癒合,盡最大可能減少疤痕遺留。”
來源:醫學界
責編:汪 航
校對:臧恆佳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