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2024年10月30日19:00-20:35中國侵襲性真菌病管理雲論壇之國際頻道邀您相約!
上市60餘年來,兩性黴素B(AMB)作為廣譜、強效的抗真菌藥物,在侵襲性真菌病(IFD)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傳統制劑AMB脫氧膽酸鹽(AmBD)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出現的腎毒性及輸液反應限制了其廣泛應用。隨後,各類AMB脂質劑型相繼被研發,包括AMB膠質分散體(ABCD)、AMB脂質複合物(ABLC),及AMB(L-AmB)。深入理解各劑型的藥學特性,對於促進AMB不同劑型在防治IFD中的臨床正確決策與規範合理應用至關重要。
為進一步探討在臨床IFD管理中如何選擇合適的AMB劑型,10月30日19:00-20:35,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蘇欣教授、河南省醫院於衛江教授,以及義大利帕多瓦大學Russell Edward Lewis教授將客座於中國侵襲性真菌病管理雲論壇之國際頻道,與中國廣大醫生朋友們齊聚一堂,並就AMB類不同劑型的特徵及臨床療效展開深入探討。
瞭解AMB類不同劑型特點,全面掌握各劑型臨床應用要點!
群賢畢至,論治真菌。
識別二維碼觀看直播,get精彩內容,參與討論互動!
兩性黴素B脫氧膽酸鹽(AmBD)自1959年獲批上市至今60餘年,在治療IFD中療效確切[1],但由於毒副反應和劑量限制問題使其無法在臨床中廣泛應用[2]。因此,為減輕不良反應,更好地發揮AMB的臨床療效,AMB脂質劑型應運而生。
面對毒性更低、耐受性更好的AMB脂質劑型,L-AmB、ABCD,以及ABLC之間存在何種差異?脂質體與脂質製劑的概念是否相同,又該如何區分?影響脂質製劑安全性與療效的關鍵因素有哪些?致力於呼吸系統各類真菌感染研究領域的蘇欣教授將作為本次大會主席,與各位同道一同探討不同AMB脂質劑型特點的區別,及其在臨床應用中所造成的影響。
研究發現,將AMB封裝在脂質體中,或者將其與其他脂質載體複合,可以大幅度降低毒性[3]。1995年-1997年,ABLC、ABCD、L-AmB依次上市[4],並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其中ABCD由於輸液相關不良反應頻發,其原研藥已於2011 年停產[4]。AMB脂質製劑在結構、形狀、大小、成分和毒性等藥理學特徵上有所不同,因此AMB不同劑型之間的療效與安全性差異較大。然而,作為一種殺真菌劑,AMB依賴其濃度來顯示其抗真菌作用,能否達到所需濃度將決定治療是否成功[4]。
L-AmB是如何被研製出來的?其在體內如何發揮抗真菌作用,又透過何種機制降低AMB毒性?為何在AMB的同類產品中獨具優勢?理想的脂質劑型都有哪些特性?對於L-AmB的研發史及其作用機制的介紹,且聽Russell Edward Lewis教授逐一分解。
AMB類製劑常見不良反應包括腎毒性、藥物輸液相關不良反應等,其中,應用AmBD患者26.1%~33.8%會導致腎損傷[5]。各AMB脂質劑型導致的不良反應特點與患者耐受性有所不同,因而在真菌治療相關指南的推薦級別也有所不同[5]。值得注意的是,多項研究證實,相較其他脂質劑型,L-AmB安全性和耐受性更佳,輸液相關不良反應、腎毒性發生率更低[5]。
不同AMB脂質劑型的成分及配比具體有何差異?對於腎功能不全患者,L-AmB是否適用?其劑量方面是否需要調整?同樣是L-AmB,製備工藝的變動是否會影響其療效與安全性?於衛江教授將立足多項高質量研究證據,結合自身豐富經驗,指導如何根據各AMB脂質劑型的特點,最佳化其在臨床IFD治療中的應用。
10月30日19:00-20:35,中國侵襲性真菌病管理雲論壇之國際頻道大咖齊聚,國內外專家將針對L-AmB的研發史、機制,以及不同AMB脂質劑型的藥學特點,分析各類AMB脂質劑型在臨床應用中的差異,攜手為您答疑解惑。精彩盛會,不容錯過!
1
獲取更多肝炎、艾滋病、抗真菌、腫瘤領域最新文獻、指南與前沿資訊,與AI醫學助手“曉智”互動歡迎關注“吉智醫”
參考文獻:
[1].TIAN S A-O, BING J, CHU Y, et al. Genomic epidemiology of Candida auris in a general hospital in Shenyang, China: a three-year surveillance study [J]. (2222-1751 (Electronic))
[2].KLEINBERG M. What is the current and future status of conventional amphotericin B? [J]. (0924-8579 (Print)).
[3].Clinical use of liposomal and lipid-complexed amphotericin B [J].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1994, 33(5): 907-16.
[4].CAVASSIN F A-O, BAú-CARNEIRO J L, VILAS-BOAS R R, et al. Sixty years of Amphotericin B: An Overview of the Main Antifungal Agent Used to Treat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J]. (2193-8229 (Print)) .
[5].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真菌病專業委員會. 兩性黴素B不同劑型臨床合理應用多學科專家共識(2024版) [J]. 中華內科雜誌, 2024, 63(3): 230-57.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