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或者身邊的朋友,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一直都在談戀愛,但每段戀愛都不順利,在愛情裡傷心的時間遠比快樂的時間多;
總是遇見渣男/渣女,卻對TA死心塌地,什麼都願意付出,受了傷也不肯離開;
非常渴望被愛,嘴上嚷嚷著“再也不談戀愛了”,卻又很快進入新戀情、陷入“死迴圈”......
在很多人眼裡,這一類人是失去理智、為愛發瘋的“戀愛腦”。
但其實,TA們當中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處境有多麼危險;
也有人明知道應該離開這段關係,可TA就是捨不得。
如果你有類似的情感體驗,那麼我想帶你瞭解一下“創傷性聯結(trauma bonding)”:
一種不健康的依戀關係,卻經常被誤以為是愛情。
這是因為產生“創傷性聯結”的人,會非常依賴關係中的另一方,甚至只能靠這種感覺,來獲得活著的感受。
那麼,究竟什麼是“創傷性聯結”?它是怎麼傷害我們的?有辦法擺脫嗎?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不管男女,都要警惕的負性情感依戀模式——創傷性聯結。
創傷性聯結(Trauma—bonding),也叫做創傷連結。
這個概念,是由心理學博士帕特里克·卡恩斯(Patrick Carnes)提出的。
它是指在一段有“虐待性質”的關係中,受害者與施害者之間建立的一種特殊依戀關係。通常是由於受害者遭受了長期的控制、剝削或操縱後,對施害者產生了情感上的依戀或忠誠感。
在這段關係中,受害者因為過度依賴施害者,所以在被傷害後,反而對施害者死心塌地,甚至會主動給自己洗腦,告訴自己“TA對我很好”“我們是真愛”,然後反過來討好施害者。
這種情況很難終止,會在關係中反覆出現。
其實,創傷性聯結在外人眼裡非常明顯,但身陷其中的受害者卻難以分辨。
如果你或者身邊的人,出現了以下4種表現,那就要重視起來了。
1、深度依賴:
受害者一般對施害者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認為只有施害者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或者覺得沒有施害者就無法生存。
同時,創傷性聯結可能會導致個體陷入一種迴圈關係,即反覆經歷“施暴-和解”的過程。這是因為個體會對施害者抱有希望,相信TA們會改變,但這種改變往往也只是暫時的。
就像我的朋友思思,她和男友在一起五年了,平常沒事的時候,她男友對她挺體貼的。但只要他遇到一點不如意的事,就會肆無忌憚地辱罵、貶低思思。只要一吵架就會對她冷嘲熱諷,逼她妥協。
身邊的朋友,無一不在勸分。
思思也多次想和他分手,但每次都下不了決心,總覺得“他也沒有那麼壞”“有時候還是很愛我的”“離開他我會受不了的”......
2、失去自我意識:
在這段不健康的依賴關係中,受害者很容易失去自我,即使施害者對TA們造成了傷害,TA們也依舊會對施害者保持忠誠,甚至會試圖保護施害者,為其辯護或掩蓋其不好的行為。
這是因為,受害者容易將施害者的行為,誤解為是對TA們的愛或關心。TA們會更願意相信施害者是愛自己的,只是在某些時候失控了。
3、產生自我否定:
受害者會因為施害者不斷的控制和貶低,而感到自責,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TA們會產生負面的自我評價,認為自己配不上更好的關係或不值得被愛,然後將自己受傷的原因都歸結到自己身上,認為會變成這樣,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4、不穩定的情感態度:
受害者常常會經歷情感波動,包括愛恨、恐懼、憤怒和虛榮等等,這些情感會使TA們難以擺脫與施害者之間的聯絡。
同時,對於自己的需要和願望、意見和期待,受害者可能無法清晰地表達出來,並且有時可能透過施害者的意見和期待來定義自己。
一段健康的關係,應該是建立在尊重、信任、理解和支援的基礎上,是可以給雙方都帶來愉悅和幸福感的。
如果另一方透過威脅、恐嚇、操縱、欺騙或背叛的方式故意傷害你,以便TA們擁有權力和控制力時,就會發生“創傷性聯結”。
值得注意的是,它不僅發生在兩性關係中,也可能發生在家庭系統、工作場所中。
所以,在所有關係中,我們都要注意警惕、辨別這些危險訊號,一發現不對勁,就要積極求助,保護好自己。
說到“創傷性聯結”,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它常出現在有“NPD”的關係裡。
NPD(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即“自戀型人格障礙”,指的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喜歡自我誇大、缺乏同理心、強烈渴望被關注和認可的人格障礙。
作家、學者和自戀課題的長期研究者沙希達· 阿拉比(Shahida Arabi)說過:
“自戀者是讓你懷疑自己和虐待自己的大師。”
在這段關係中,受害者和NPD常常陷入“虐待期”和“蜜月期”兩個階段。
在虐待期裡,NPD會對受害者進行各種傷害,包括但不限於冷暴力、忽視、控制、和“煤氣燈操縱”等等。
NPD可能還會利用受害者的創傷性聯結,對受害者實施反覆控制,透過感受受害者的恐懼和依賴,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而在蜜月期裡,NPD通常會對受害者言聽計從,在傷害TA後,立刻使出渾身解數來哄騙受害者,比如下跪認錯、不停用甜言蜜語哄騙等。
在經典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男主安嘉和每次家暴女主梅湘南後,都會用各種方式道歉認錯,“真情實感”地表現出自己的愧疚和心疼。
但當梅湘南心軟原諒他之後,他又會因為各種瑣事,再次傷害梅湘南,迴圈往復。
那麼,可能有人會問:
為什麼受害者即便感受到傷害,卻依舊無法果斷離開施害者呢?
除了剛剛提到的,有些受害者會選擇繼續依賴NPD,是因為TA們也有看似正常和愛自己的時候。
還有一個原因是,身處親密關係中的人,其大腦會釋放出一種叫做“催產素”的化學物質,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愛情荷爾蒙”。而人在遭受情感虐待時,大腦會釋放出“皮質醇”,也就是“壓力荷爾蒙”,來幫助我們處理情緒。
當一個人時而表現出愛你、時而又傷害你時,你的大腦就會不斷地迴圈釋放催產素和皮質醇,導致你的情感混亂,使你在不知不覺中,將傷害視為“愛”。
同時,這種迴圈會使人上癮。一個曾走入不健康親密關係的人,很可能會在未來的生活中,再次主動選擇一段不健康的關係。
電影《色戒》中,女大學生王佳芝因為暗戀同學鄺裕民,答應加入刺殺易先生的行動。
在這場行動中,王佳芝失心又失身,把自己搞得傷痕累累、十分狼狽,但後來計劃還是沒有順利進行,王佳芝還與同學們失散了。
其實,她本可以永遠退出這場行動,但在三年後重遇鄺裕民等人時,她卻再次甘心被利用,加入了行動。最後任務失敗,把自己送上了刑場。
“愛人如養花”,在一段關係中,如果你感知到自己的狀態變得越來越糟糕,常常感到難過和焦慮,那麼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這段關係的意義。
一旦我們在關係中出現“創傷性聯結”,想要脫身,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但當我們能意識到,自己正身處一段不健康的關係之中,就已經踏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切斷創傷性聯結呢?
這裡有4點建議,希望能幫到你:
1、停止責備自己,轉移注意力
產生創傷性聯結,可能會使我們對自己變得苛刻,會不斷陷入後悔和自責的情緒中,難以自拔。
此時,希望你能告訴自己:
“這不是我的錯,不是我造成的。”
與此同時,你最需要做的就是轉換情緒。
比如我們在陷入不良情緒時,可以讓自己逃離當下的環境,出門走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為自己重新找回一些活力;或約上最信任的好友、親人一起交流、運動,宣洩內心的壓力和焦慮;也可以重拾曾經的興趣愛好,儘量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起來。
因為只有你把注意力放回自身的時候,你才能跳出那段關係,保持更清醒的認知。
當我們停止責備自己時,也就儲蓄了更多的力量,去應對一切挑戰。
2、與施害者斷絕聯絡
一旦我們下定決心要離開一段不健康的關係,就要及時切斷與施害者的聯絡,刪去各種聯絡方式,從物理距離上開始遠離,不再與施害者見面。
只有這樣,才能防止自己因為施害者的挽回,再次回到關係中。同時,我們要反覆提醒自己“這段關係是不健康的,不值得我留戀”,不讓自己因為回憶而有心軟的機會。
然後,我們需要為自己創造一個“安全空間”。這個空間可以是一個能讓你獨處、放鬆的地方,也可以是和某個你很信任、能給你幫助的人共處的一個空間。
這樣可以讓我們接納無法改變的過去,給自己一個進一步認識自我、療愈自我的機會。
3、打造新的支援體系:
切斷創傷連結、離開長期依賴的施害者後,我們會突然感到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撐,感到孤獨和無助。
此時,我們可以主動多與家人、朋友聯絡,跟TA們傾訴內心的想法,減輕內心的壓力和痛苦,加強個人的力量和自我認知。
同時也可以多多進行社交活動,加入新的社交圈子,打造屬於自己的新的社會支援體系,給自己的生活圈帶來新鮮血液。
4、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創傷連結產生的原因,涉及各種複雜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受害者經常會因經歷過長時間的虐待而產生“創傷後遺症”,比如心理上的沮喪、焦慮、抑鬱及身體上的不適等。
而專業的心理治療師,往往能幫我們挖掘創傷背後的根源,能溫柔地接住我們所有的困惑、壓力,幫助我們更好地迴歸正常生活。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無法保證,自己身處的關係永遠都是健康、有愛的。
但是,我們要永遠無條件地相信自己,擁有重頭再來的勇氣和不破不立的決心。
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淚的人。
而是願意含著淚,在雨中奔跑的人。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佳霖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當一段親密關係產生了“創傷性聯結”,往往會使人陷入不良情緒,否定自己。甚至,受害者還可能失去獨立的自我意識,陷入不斷受傷害的迴圈。
如果你也察覺到自己處於不健康的親密關係,持續地被伴侶傷害,需要得到支援或想尋求改變,不妨嘗試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會幫助你停止對自己的責備、攻擊,也會支援你建立更加堅定的自我意識。而且在專業諮詢師的陪伴下,你能更輕易地走出不斷受傷的惡性迴圈,打造新的支援體系,從而擁有重新投入親密關係的勇氣和能力。
為了鼓勵更多人體驗心理諮詢,壹心理推出親密關係主題諮詢,為你甄選擅長處理親密關係難題的心理諮詢師。現在下單,首次諮詢直降300元!
點選下方海報,立即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