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楊曉露 譚琪欣)11月1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新聞釋出會上介紹我國牽頭制定了粽子、餃子亞洲區域標準,訊息引發網友討論,不少人不知道原來粽子、餃子這些傳統食品的製作也有“標準”可依。
11月18日,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會專家組成員劉少偉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我們來牽頭制定餃子、粽子的標準,能夠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礎上,提升我國傳統食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質量和競爭力,同時,其他國家在製作餃子、粽子時也可以參考借鑑現行的標準,促進不同飲食文化間的交流融合。
2023年6月18日,貴州省都勻市綠茵湖街道綠茵湖村村民準備煮粽子。新華社發肖偉攝
劉少偉解釋,餃子、粽子的標準並不適用於我們家庭自制的餃子、粽子,主要是為了規範透過工業大批次生產並在市面上流通的餃子和粽子的原料安全、新增劑安全以及衛生指標等涉及食品安全的問題。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查詢發現,以粽子為例,粽子不僅有國家標準、國際標準,也有推薦行業標準,覆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從原料到產品的各個環節,如,在GB 23350-2021《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國家標準中規定,粽子的包裝層數最多不能超過三層,包裝材料不得使用貴金屬和紅木材料,同時嚴格混裝要求,粽子不應與超過其價格的其他產品混裝等。
在促進產業發展方面,標準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透過制定標準,對餃子和粽子的原料、加工工藝、衛生要求等方面進行規範,有利於推動我國傳統食品國際化發展。”劉少偉介紹,如果食品標準不統一,很可能造成銷售海外時由於未達到當地標準而被退回的情況,從而造成貿易損失,有了這一標準,可以減少一些糾紛和貿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