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下半年首場寒潮開始影響我國,大風、降溫、雨、雪接踵而至。據中央氣象臺預報,23日至27日寒潮天氣將自北向南、自西向東影響我國。這是今年下半年以來首場寒潮和大範圍雨雪天氣過程,在其影響下,中東部地區將上演冷暖“大逆轉”。根據中央氣象臺23日釋出的寒潮藍色預警,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將先後下降6~10℃。28日前後,最低氣溫0℃線將南壓至長江中下游一帶。那麼,寒潮氣象會帶來哪些健康風險,又該如何預防?
未雨綢繆 做好防寒工作
寒潮是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在特定的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並向中低緯度地區侵入,造成沿途地區劇烈降溫、大風和雨雪天氣。
根據國家標準《冷空氣等級》的定義,當某一地區日最低氣溫24小時內下降8℃及以上,或48小時內下降10℃及以上,或72小時內氣溫連續下降12℃及以上,並且日最低氣溫下降到4℃或以下時,可認為是一次寒潮天氣。
中國氣象局氣象公共服務中心柳豔香曾在其文章中介紹,我國幅員遼闊,南方和北方氣候差異較大,因此地方上對寒潮的界定也稍有差異。氣象臺會透過對溫度及其變化幅度以及風力強度等方面的綜合考量,第一時間向公眾釋出寒潮預警資訊。預警級別由低到高,分別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級別越高,過程性的大風降溫幅度就越大。
遇到寒潮預警該採取哪些預防措施呢?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官網之前釋出的資訊提示:1.房屋保暖檢查及保暖用品儲備。2.關注病原體感染,特別是呼吸道感染。建議及時接種疫苗。3.室內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溼度,適時通風換氣。4.使用取暖裝置時,避免發生燙傷和煤氣中毒。5.出入溫暖的室內時,注意溫度的緩衝,不宜忽冷忽熱。6.雨雪天氣外出時,注意防滑防跌倒,儘量避免在冰面行走或騎行。7.大風天氣外出時,注意高空墜物。8.開車出行時,及時瞭解路況,制訂合理的出行計劃,保持良好的視野,關注郵箱或電瓶狀態,必要時安裝防滑鏈。
重點人群 關注疾病預防
溫度的短時間急劇變化,除了給生活帶來一定挑戰,還會引起人體產生應激反應。那麼,寒潮來襲會導致哪些健康問題?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官網資訊提示,寒潮天氣易導致凍瘡,加重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等患者的疼痛。寒潮還易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急性呼吸道感染等。寒潮還可引發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如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短暫性腦供血不足、腦卒中等。低溫刺激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肌缺血、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栓形成,因此環境溫度的驟變會加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導致高血壓患者血壓急劇上升而發生腦卒中;也可誘發冠狀動脈痙攣而導致心肌梗死。此外,泌尿系統疾病和內分泌系統疾病有可能在寒冷天氣加重,如慢性腎病、糖尿病等。
寒潮來襲時,三類人群需要重點防護。第一類為敏感人群,如嬰幼兒、兒童、孕婦、老年人等。第二類為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人群。第三類為戶外作業人員,如交警、環衛工人、建築工人、快遞員、外賣員等。
措施得當 做好健康防護
那麼,寒潮期間應該做好哪些健康防護?上海市閔行區古美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副主任醫師劉韜曾在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釋出會上建議:第一,防感冒。在室內外溫差變化特別大的時候,要注意及時增減衣物,外出時要戴好帽子和圍巾,運動出汗時要及時擦乾,避免忽冷忽熱對機體的影響。在大風天氣,出門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避免冷空氣對呼吸道的刺激。第二,洗澡的時候水溫不能過高,時間不能過長,這樣既可以避免皮膚乾燥和瘙癢,也可以避免過度消耗體力甚至增加心臟的負擔。第三,飲食不能太鹹,要減少食鹽、含鈉調味品的攝入,減少攝入醃燻以及深加工的肉類製品。可以適當補充高熱卡食物,同時選擇一些像牛羊肉等溫性的肉類。適當食用水果和蔬菜,注意營養的均衡。第四,在寒潮期間,老人和孩子一定要注意活動時保持慢和穩,防止摔跤。家裡的浴室和廚房也是非常容易滑倒的地方,可以提前鋪好防滑墊。
老年人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群體,更要做好防護。北京市通州區次渠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解豔濤曾在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釋出會上建議:第一,要生活規律。老年人要保持規律作息、規律飲食。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起床時要做到“三個半分鐘”,就是起床時在床上先躺半分鐘,坐起來後再等半分鐘,坐起後兩腿下垂半分鐘再下地。第二,注意保暖。增加衣物的同時要注意生活起居環境的溫度。要避免過長時間的戶外活動,開窗通風時間也要避免時間過長,同時避免冷水、冷食,避免著涼感冒。第三,科學鍛鍊。在北方地區,老年人要儘量避免選擇在冬季早晚外出鍛鍊,要在天氣好的時候選擇溫度比較高的時間段外出鍛鍊,也可以在室內進行適當鍛鍊,比如慢走、抬腿、做操等。第四,要加強對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的健康監測,一旦出現胸悶、胸痛、肢體活動不便、口齒不清等症狀要及時就醫。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相簿
記者 || 燕聲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