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淚失禁體質。
看到一個帖子:
我一生氣一吵架就哭,現在好像變得更厲害了,不管什麼情緒過度了都會哭,譬如說明明開心到爆炸,然後哭起來了,總感覺很詭異……
跟朋友們聊這事兒,不少人有共鳴:
“看英雄事蹟,音樂一起,眼淚就出來了”;
“看到可愛的小嬰兒,被可愛哭了”;
“被別人表揚了一下,眼角溼潤了”;
眼淚經常不受自己的控制。
情緒稍微一有波動,不管是該哭的,還是不該哭的,眼淚都會流出來,總被說眼淚不值錢。
常常自我懷疑:
哭點這麼低,還這麼頻繁,我怎麼辦?
別人都不哭,就我哭了,我是不是太矯情了?
哭是哭了,可實際上情緒波動並不大,我是不是有病?
其實,這就是傳說中的“淚失禁體質”。
人之所以會流眼淚,一般有三種情況。
a. 基礎性眼淚
人類平均每天要產生150-300毫升眼淚,保護角膜、防止乾燥。
基礎性眼淚分泌較多的人,看上去會有“眼波流轉”的感覺。
b. 反射性眼淚
當有刺激物不小心入眼,刺激角膜,就會產生反射性的眼淚,以便將刺激物衝出來。
c. 情緒性眼淚
由於傷心、痛苦、委屈或者感動流的眼淚,就是情緒性眼淚。
淚點超級低。
而淚失禁體質,就是這類。
朋友小米,有一個嘮叨的婆婆。
下班遲迴家幾分鐘,就被罵:
“你們這些年輕人,是一點都不顧家。天天這麼遲迴家,也不看看孩子等了多久,你們在家帶一整天孩子試試!”
一句話,指責了小米好幾處:
對家庭不負責,對孩子不負責,不懂老人的辛苦。
聽到這些,小米的眼淚就止不住了,就更別提解釋。
婆婆也被嚇著了: “行行行,不說你了,就你會哭!”
可小米越著急,越想辯駁,哭得就越厲害。
擦都擦不完。
許多淚失禁體質的人都拿自己的淚腺沒辦法,覺得自己可能天生如此,無藥可救。
最著名的先天性淚失禁體質,可能就要數林黛玉了。
生氣要哭,讀詩要哭,葬花也要哭。
確實,有一部分淚失禁體質的人,在性格上偏細膩、敏感,與一般人相比,他們的共情神經元更發達。
這類人在九型人格里,一般處於心區。
九型人格理論,把人大致分為三個區:
腦區(理智區),身體區(行動區)和心區(情感區)。
一群朋友吃飯,身體區的人就會快快跑去結賬。也就是說,他們要做什麼事,直接就上了。
而理智區的人則會想:“今天誰先去付賬呢?還是用群收款?”他們總是會先計劃和研究。
而心區的人,則還處於:一起吃飯真好啊,好久沒看到大家了……等情緒裡,根本還沒想到付賬這件事。
可見,同樣一件事,心區的人更在意情緒和感受,情感相對更豐沛。
比如,林黛玉“看到落花流淚”,可對一般人來說,就只是一朵花落下來而已。
而後天的淚失禁體質,則分為三種。
a.壓抑、轉移性的淚失禁
如果悲傷、脆弱等負面情緒長期被壓抑,總有一天會在新的事件中表現出來。
也就是說,過去的悲傷和痛苦,會藉由當下的事來發洩。
前面提到的朋友小米,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
媽媽一個人養家,也許是壓力太大,情緒時常不好。
小米貪玩沒有做家務,媽媽就含著淚:“你怎麼這麼不體貼。”
所以,小米看似從小就一直很堅強,可碰上了婆婆,卻各種淚失禁。
表面上是因為婆婆嘮叨。其實,深層是因為自己從小壓力就太大,加上媽媽又特別脆弱,導致她連哭都不敢哭。
可每次哭完,眼淚並沒有讓小米好受點: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流淚,經常覺得自己好沒用”
她為自己莫名奇妙的哭,感到羞恥。
b.工具性淚失禁:把眼淚作為工具,來達到自己的目地
小美,在談戀愛後,經常哭。
男朋友約會遲到,哭。
想要個心儀的包,哭。
委屈被誤解,哭。
弄得男朋友常常手足無措。
家裡5個孩子中最小的小美,從小就被忽視。家裡人都太忙,沒人顧得上她。
但是,後來她發現,如果自己大聲哭了,爸媽和哥哥姐姐就會跑來關心她:“小美,你怎麼了,不哭啊。”
然後全家人就一起鬨小美。
她太喜歡被眾星捧月的感覺,也太害怕被無人問津,於是,從小就習慣了遇事先哭一哭。
真是應了那句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可是,她男朋友卻很累。被支配的團團轉,可還是有種‘怎麼努力都沒用’的感覺。
c.錯位性淚失禁:那些不被允許的情緒,都變成了難過
阿玉有一個特別嚴厲的爸爸。
她從不敢跟爸爸抗議,因為爸爸生氣,很可怕。
慢慢地,阿玉變得特別容易難過。
只有在晚上一個人哭一哭,第二天白天才會好一些。
成年後,更嚴重。
需要維護自己的時候,一生氣,眼淚就出來了。
這就是錯位性淚失禁,從小成長在不能表達憤怒的家庭,使得本來的憤怒,變成了悲傷。
這就導致工作後的她,特別沒有氣場。
沒辦法維護自己的界限,也不敢輕易say no。
許多淚失禁體質的人,都會痛恨自己的眼淚。
但其實,不管怎樣的原因流淚,都是一種情緒表達。
所以,你首先要做的,是去感受眼淚想表達什麼。
a. 轉變態度,與淚失禁體質和解
心理學家Bowlby曾說:“症狀其實是健康反應的病態版本”。
他在告訴我們,任何你身上不喜歡的部分,曾經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不管是哪一種淚失禁,在遙遠的童年,都幫助過你適應環境,讓你成長至今。
所以,與淚失禁體質握手言和,意識到它曾經起到過的作用,把它看成理解自己的入口,會更有益於自我成長。
淚失禁總比麻木要好,至少能感覺到情感的奔湧。
b. 找到眼淚背後想要表達的真相
每一次眼淚之後,可以拿出紙和筆,記下自己的眼淚觸發點,找出共性。
區分自己的淚失禁是哪一種,仔細體驗這種情緒:
孩子作業寫不完,我哭什麼?
和伴侶吵架,我哭什麼?
看個電影,我哭什麼?
試著覆盤自己流淚時的感覺,仔細地去體會,寫下這些感覺:
這個哭,是在表達自己的害怕,還是無能?是需要伴侶支援自己麼?還是因為想到童年時,自己寫不完作業,總是被罵才哭的?
當我們去回憶這些場景時,慢慢問自己,眼淚後面是傷心,還是害怕?或者是孤單?
如果是童年的自己總是被父親罵,可以試著給父親寫一封信,或者給童年那個被罵的自己寫一封信。
看看完寫這封信以後,會有什麼樣的進展。
c. 看見自己的真實需求
充分體會眼淚後面的情緒之後,可以試著問自己:
我真實的需求是什麼?
想要支援,就找到身邊最能支援你的那個人,表達你的需求;
想要被關注,其實可以跟對方溝通,他做什麼可以讓你有被關注的感覺;
就算身邊沒有這樣一個人,也可以試著問問自己:
“我可以為自己的需求做什麼?”
“我可以怎樣支援到自己?”
其實,不管是哪種淚失禁體質,都不需要責備自己。
這不是矯情,更不是病。
而是偷偷藉機跑出來的另外一個“你”。
試著把眼淚當作瞭解自己的通道,去貼近擁抱那個自己。
那些過去未被看到的需求和情緒,如今,你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去照顧和滿足了。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羅文娟
編輯:樸素的樹、如歡
圖源:Unsplash
參考文獻:
1.《依戀與情緒聚焦治療》【加】Susan M. Johnson P38
弗洛伊德說過:“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掩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陋的方式爆發出來。”
眼淚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內心未被滿足的需求。如果你也容易落淚,渴望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發現內心真正的需求,不妨加入【壹心理療愈互助群——情緒加油站】。
在這裡,你可以展現最真實的情緒,找到情緒的宣洩口並獲得群友的理解與支援;可以免費學習《470個心理學療愈小妙招》,涵蓋自我探索、情緒管理、個人成長等各個方面,學會療愈自我;還可以免費觀看心理諮詢師乾貨直播課,獲得專業心理指導,更好地覺察、關愛自我!
立即點選海報,免費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