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提升NMOSD長期管理水平,為患者帶來持久獲益。
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一種主要累及青壯年人群,具有高復發、高致殘性的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病[1],每次復發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加速殘疾進展,且未復發時也可能存在“沉默進展”,因此長期管理對於NMOSD患者來說是“重中之重”,如何在長期治療中與患者攜手共進,為患者制定獲益-風險比更高的治療方案?請看下文!
從疾病特徵出發,看NMOSD長期管理必要性
NMOSD通常呈複發性病程,超過一半的患者首次發作後1年內復發。有研究表明,52.2%的NMOSD患者經歷復發病程,AQP4抗體陽性患者複發率高於陰性患者[2,3]。相較髓鞘少突膠質細胞糖蛋白抗體相關疾病(MOGAD)、多發性硬化(MS)等其他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NMOSD復發往往更頻繁、程度更嚴重,常伴有永久性神經損傷[4,5],且單次復發即可能造成明顯殘疾,降低患者生活質量[6]。因此對於NMOSD應透過積極的緩解期治療來預防復發,降低致殘風險。
當前國內外指南也一致建議,NMOSD患者首次發作後必須接受長期免疫治療[1,7]。但調查結果顯示,新診患者、<2次復發的患者往往會主觀低估復發的可能性[8],這可能導致患者停用緩解期治療。然而眾多研究結果顯示,NMOSD患者如果停用緩解期治療可能面臨嚴重複發風險,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因非醫學/耐受性停藥次數每增加1次,患者住院風險增加25.2%(P=0.0003),MRI進展風險增加41.9%(P=0.03)[9]。
令人驚訝的是,即使無復發,NMOSD在腦部、視神經、脊髓仍存在亞臨床炎症活動,包括腦白質發生廣泛脫髓鞘與腦萎縮、與視神經炎發作無關的黃斑結構改變、無脊髓炎病史及病灶的頸髓萎縮,這些亞臨床炎症活動會導致疾病復發、殘疾惡化風險增加[10-13],上述特點表明NMOSD可能存在與MS相類似的獨立於復發活動的進展(PIRA)。因此,針對NMOSD的復發病程特點(更頻繁、程度更嚴重、停藥後面臨嚴重複發風險)以及亞臨床炎症活動,NMOSD有必要堅持長期治療、隨訪、監測,預防疾病復發,抑制亞臨床炎症活動,延緩殘疾進展,改善長期預後,進而減輕疾病對於患者全生命週期的影響。
持久療效助力更長獲益,NMOSD長期治療從傳統免疫抑制劑走向新型生物製劑
在面對NMOSD的治療挑戰時,選擇合適的藥物是實現有效長期管理的關鍵。既往臨床上常應用硫唑嘌呤(AZA)、嗎替麥考酚酯(MMF)、低劑量口服激素和利妥昔單抗(RTX)等預防NMOSD復發。然而,這些藥物不僅超適應症,其預防NMOSD復發的療效仍不確切,可能導致治療失敗,2024年ECTRIMS大會上一項美國真實世界研究顯示,應用RTX、MMF、AZA治療NMOSD的失敗率(定義為治療期間出現1次及以上覆發)分別為40%、59%、75%[14]。此外,長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時患者可能面臨多種安全性問題,包括感染、骨質疏鬆、高血壓、高血脂等[15,16]。
自2019年以來,NMOSD治療領域新型生物製劑相繼獲批,包括薩特利珠單抗、伊奈利珠單抗、依庫珠單抗,為AQP4抗體陽性NMOSD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這類藥物往往作用靶點更精準,在提高療效的同時降低了安全性風險。近年來國內外指南普遍建議將生物製劑作為NMOSD首選治療藥物[1,7,17],其中2024 NEMOS指南明確指出單克隆抗體治療AQP4抗體陽性NMOSD的療效優於傳統免疫抑制劑[7]。
在新型生物製劑中,薩特利珠單抗是一種靶向IL-6R的人源化IgG2單克隆抗體,能以高親和力結合mIL-6R和sIL-6R,全面阻斷IL-6訊號通路,從抑制T/B細胞活化、保護血腦屏障功能及抑制非特異性炎性反應,綜合調節NMOSD中異常活化的免疫系統,降低NMOSD複發率,延緩殘疾進展。SAkura系列研究最長達8.9年的隨訪資料顯示,薩特利珠單抗可長期持續控制疾病復發、延緩殘疾進展,治療432周時無嚴重複發患者比例為91%,無EDSS惡化的患者比例為83%[18],可以看到,在長期治療過程中,年複發率(ARR)隨著藥物暴露時間的增加呈降低趨勢。
圖1 薩特利珠單抗長期療效資料
除持久控制復發、延緩殘疾進展外,真實世界研究資料還表明薩特利珠單抗在減少激素用量、共患病管理以及轉換治療方面表現良好,可為患者帶來額外獲益。
➤激素減量:一項基於日本索賠資料庫的研究顯示,薩特利珠單抗治療≥360天時,未使用激素且無復發的患者比例從基線時的9.5%逐漸增加至28.6%[19]。
➤共患病:一項納入41例成人NMOSD患者的美國回顧性系列病例中,約40%的患者合併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減退、重症肌無力、乾燥綜合徵、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果顯示幾乎所有患者(95%,39/41)經薩特利珠單抗治療後無復發[20],這與IL-6在免疫和炎症系統的功能障礙中發揮多重關鍵作用,阻斷IL-6R抑制劑還可緩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狀有關。
➤轉換治療:NMOSD患者在長期治療時,若出現傳統免疫抑制劑或某種單克隆抗體治療失敗,或在新型生物製劑治療期間發生嚴重治療相關副作用或新的合併症,需轉藥治療[7]。上述美國回顧性系列病例顯示,既往經IST或其他生物製劑治療的患者多因不耐受/安全問題、疾病控制不佳等原因轉至薩特利珠單抗治療,轉換治療後所有患者均無復發[20]。
在療效之外,在臨床實踐中進行NMOSD長期管理時還需要關注哪些重要因素,以提升患者依從性,實現“長治久安”的目標?
監測長期用藥安全,為NMOSD患者保駕護航
用藥安全是NMOSD長期管理中不容忽視的問題。2024年NEMOS指南指出,所有藥物,包括超適應症和批准的治療都有潛在的風險,因此有必要進行徹底監測和患者教育,以儘量減少風險[7]。我國指南也建議,在長期免疫抑制治療有增加機會性感染和腫瘤的風險,推薦定期進行安全及有效指標監測[1]。
除傳統免疫抑制劑外,現有新型生物製劑同樣需要對安全性進行監測。靶向B細胞長期治療可能面臨多種安全性問題,包括感染風險,如上呼吸道和尿路感染、乙型肝炎再啟用、機會性感染(包括進行性多病灶腦白質病),以及其他注射相關的假性過敏反應、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低丙種球蛋白血癥等,因此應用靶向B細胞治療需要對此進行監測[7]。而C5補體抑制劑同樣可能面臨感染等多種安全性問題,包括嚴重腦膜炎球菌感染等嚴重感染,部分患者即使接種疫苗也無法徹底預防而導致死亡[21]。而IL-6R抑制劑長期治療可使免疫系統趨於正常化[22],因此這類藥物在長期治療過程中安全性良好,感染髮生率及嚴重程度均較輕。
在2024年AAN大會上,一項研究基於SAkura系列研究、薩特利珠單抗上市後(PM)資料和美國索賠資料庫真實世界資料,評估了薩特利珠單抗長期應用中的感染風險。結果顯示,在SAkura系列研究中,患者發生感染、嚴重感染的機率均低於雙盲期,且隨著治療時間延長髮生感染的患者比例反而逐年下降。對比薩特利珠單抗PM資料庫和美國索賠資料庫後發現,在3年的藥物暴露期內,PM資料庫中患者嚴重感染累積發生率始終低於美國索賠資料庫(3.8% vs 7.9%)[23]。且截至目前薩特利珠單抗未見機會性感染報告[16]。
圖2 SAkuraMoon研究中患者感染率逐年下降
專家點評
NMOSD通常呈復發病程,相比其他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NMOSD復發症狀更嚴重,容易造成永久性損傷,停藥後可能帶來嚴重複發風險,即使未復發也可能出現亞臨床炎症活動,導致復發及殘疾復發風險增加,因此NMOSD患者必須堅持長期管理。隨著當前NMOSD疾病領域日新月異的發展,新型生物製劑成為國內外主流認可的首選治療藥物,相比既往傳統免疫抑制劑,新型生物製劑靶點更為精準,並且基於隨機對照研究的長期資料以及真實世界資料,這類藥物療效更確切,並且長期使用時安全風險有所降低,在臨床上越來越廣泛應用於NMOSD患者的緩解期治療。
在NMOSD長期治療藥物選擇中,除療效外,還應考慮安全性、合併症、轉藥等多方面因素,同時定期監測安全性及疾病活動,從而評估治療結局、調整治療方案,最終提升對於NMOSD的規範長期管理水平。薩特利珠單抗作為一種新型IL-6R抑制劑,在SAkura系列研究以及真實世界研究中,在預防疾病復發、延緩殘疾進展、減少激素依賴、減輕共病症狀、轉換治療等方面展現出積極療效,並且其長期應用感染率及嚴重程度也較低,基於此可助力NMOSD“長治久安”目標的實現,以此提升患者整體福祉。
專家簡介
李 瑋 教授
主任醫師、博士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
河南省人民醫院腦血管病醫院副院長、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亞組專科主任、神經內科副主任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感染與腦脊液細胞學學組委員
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結核性腦膜炎專委會常務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感染性疾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罕見病聯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河南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神經感染性疾病學組組長
河南省醫師協會神經病學分會副會長兼神經感染性疾病學組組長
河南省康復醫學會感染與免疫分會主任委員
獲“河南省中原醫療衛生領軍人才(中原名醫)”、“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中青年衛生健康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稱號
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SCI 20餘篇。出版專著5部, 獲專利 2 項。主持科研課題8項,其中省部級課題5項,廳級課題3項。獲省科技進步獎2 項, 廳級獎勵 3 項
參考文獻:
[1] 中國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1版)
[2] Lin CW,et al. Asia Pac J Ophthalmol (Phila). 2019 May-Jun;8(3):206-210.
[3] Joshi PB,et al. Neurol India. 2022 May-Jun;70(3):1131-1136.
[4] Duchow A,et al. Ann Neurol. 2024 Apr;95(4):720-732.
[5] Masuda H,et al. J Neurol Sci. 2016 Aug 15;367:375-9.
[6] Berthele A,et al. Front Neurol . 2023 Apr 11:14:1099376.
[7] Tania Kümpfel, et al. Journal of Neurology (2024) 271:141–176.
[8] Liao H,et al. Mult Scler Relat Disord. 2024 Apr;84:105419.
[9] Okuda DT, et al. Mult Scler Relat Disord. 2023 Nov:79:105041
[10] Jeong IH, et al. Eur J Neurol. 2017 Apr;24(4):652-658.
[11] Masuda H, et al.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22 Jan;93(1):32-40.
[12] Lilian Aly, et al. Mult Scler. 2022 Apr; 28(4): 522–531.
[13] Ventura RE, et al. Neuro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 2016 Jun; 3(3): e224.
[14] Phillippe-Antoine Bilodeau, et al. 2024ECRIMS P022/601.
[15] López MM, et al. Transpl Immunol. 2006 Dec;17(1):31-5.
[16] Tania Kümpfel, et al. Journal of Neurology (2024) 271:141–176.
[17] Paul F, et al. Neuro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 2023 May 31;10(4):e200124.
[18] Palace J. Long-term efficacy of Satralizumab in patients with AQP4-IgG+ NMOSD: Updated analysis from the open-label SAkuraMoon studys. Presented at: ECTRIMS 2023;P362
[19] Nakashima I,et al. Mult Scler Relat Disord. 2024 Feb 12;84:105502.
[20] Abboud H,et al. Presented at: ECTRIMS 2023;P1036
[21] Bohl SR, et al.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17 Dec;23(12):2172-2177.
[22] Matsuoka T, et al. Neuro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 2023 Oct 20;11(1):e200173.
[23] Infection in NMOSD: Analyzing the Patterns of Infection in the SAkura Studies, SatralizumabPost-marketing Data,and NMOSD US PharMetrics Claims Data.Presented at the 2024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AN) Annual Meeting; April 13–18, 2024; Denver, CO, USA.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