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壓力下,一些醫院開始“用副業貼補主業”。
撰文 |梅志
“無陪護病房”並不是醫療行業的新概念,但卻在2024年突然“火”了。
這一現象與醫療服務價格立項密切相關。去年10月底,國家醫保局出臺護理類立項指南(試行)和最佳化調整護理價格政策通知,在立項指南中單獨設立“免陪照護服務”價格專案。政策發出後,一時間成為媒體輿論高地,各家醫院管理者開始觀望並考慮其可行性。
根據2023年衛生健康統計公報,我國每千人口註冊護士為4人,雖然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例如,日本2022年的這一資料已達到每千人13.02人。
護士資源相對不足的現狀,催生了陪護服務。“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床旁照護雖然在醫院中並非主流服務,卻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醫院護工為患者清潔嘴部。本文供圖/江蘇省東海縣人民醫院
“用副業貼補主業”
國家醫保局護理政策通知提到的“護理員”,一般指的是醫院護工,即負責床旁照護病人的工作人員。而公眾常說的護理員則是做醫輔工作的人,比如做配送、床單更換等工作。
“無陪護病房”概念也由來已久。2010年以來,我國就開始推行“無陪護病房”建設,但其一般屬於“醫院三產”(除核心醫療服務外,涉及第三產業的服務或經營活動),並不是一把手工程,通常交給副院長分管或者患者服務中心管理。不過,在醫院目前的運營壓力下,部分院長、書記開始思考如何透過這一業務“創收”。
“這是個不錯的事,且不需要醫院多大投入,現在醫院運營情況不好,甚至開始反過來用副業貼補主業”,山東一家縣醫院院長苦笑表示,“可以建設試一試,目前醫院經營狀況不好,如果能多出點利潤給幾個醫輔人員開支,那最好不過。”該院目前運營壓力大,如何開源節流,是他主要考慮的事。
有的管理者認為,在沿海發達地區或大醫院無陪護病房會推行得更順利。河南某省級三甲醫院一位主任說道:“無陪護在一些發達地區好推行些,但在一些經濟不好的地方就不好發展,比如在河南,一般多是患者的家人去照顧,有親情屬性在,覺得自己家屬照顧更放心。”
江蘇省東海縣人民醫院周洪梅院長就表示,在縣級醫院推廣無陪護,可能會因為患者經濟條件有困難難以落實,但也應試行推廣,畢竟一部分人會有需求。
江蘇省東海縣人民醫院全景圖
“可以解放家屬,長期培養出來的護工有利於患者快速康復,減輕醫護人員工作量,護工是對護士不足的有益補充,護工熟悉醫院環境,陪檢流程也會更快速順利。”周洪梅還表示:“不好的方面在於增加患者經濟負擔,護工費用肯定得家屬出,國家如果給予補助或者納入醫保,就會是一項很好的惠民政策。”
護工價格的考量
目前醫院護工這項服務進醫保還在探索中。根據先前政策,國家醫保局將吸收地方探索經驗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在試點地區浙江安吉縣,當地將無陪護病房護理費分三檔按天收費:一對一服務160元/天、一對二服務120元/天、一對三服務100元/天。
近日,河北省醫療保障局、河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關於規範護理類醫療服務價格專案的通知》,提到實施免陪照護服務收費政策,“免陪照護服務”專案的省、市指導價格均為每日100元。
“用護工的大多是家裡有些家底的,兒女在外工作實在不好請假來照顧,來醫院請護工的多是這類家屬。”北京中醫醫院一位護工服務經理表示,請護工費用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一對一,24小時是260元,一種是一對多,24小時為220元。該院開展護工入駐已有十多年了,已是很成熟的專案,像一些經常住院的患者,來了之後直接就與護工主管聯絡,並點名要請哪位護工。
護工輔助患者做檢查
“請護工的費用要符合當地收入水平,制定費用高了患者壓力太大,制定低了護工又會感覺沒有收穫感,還要考慮整個管理成本與培訓成本。”一位行業專家說道,有的醫院還存在“黑護工”,黑護工是指不受醫院管理自己來醫院拉患者做事的護工,這樣的護工往往不如系統培訓的護工專業,而且發生醫療事故後患者不好得到保障。
該專家表示:“建設無陪護病房,醫院領導主要關注減少醫療事故發生、是否能為醫院創收,而下面分管部門除了醫療事故外,也會考慮是否會增加其工作量,分管部門認為全權外包給第三方公司,日常出了問題找第三方公司負責,是最省心方便的。”
第三方公司全權管理負責,這樣的做法在地市級醫院及以上級別醫院可以做到,但縣市區醫院一般撐不起來。比如湖北一家縣醫院,一天用工量往往保持在20個左右,其利潤無法支援第三方公司入駐管理,這時候往往會和醫院採取合作共建,公司會把服務理念輻射到醫院,但不會長期安排員工入駐。
護工上崗培訓證書缺乏全國統一認證標準
北京中醫醫院科室裡做護工的師傅大多來自河南、河北、東北,還有一些來自西部省份。來自河南安陽市的護工張梅是其中一員,她今年56歲,30多歲的兒子從部隊轉業下來在北京工作,常勸她不要再從事這份辛苦的工作。然而,張梅表示,相比家中的枯燥生活,護工這份工作讓她感到很充實。
張梅的摺疊床就擺在科室門後,日常工作中,她與患者一同住在病房。除了照顧患者的日常需求外,她還時常與患者聊聊天,增添些許生活的溫暖和樂趣。若遇到病重的患者,張梅會格外細心,將患者的尿量、輸液量和用藥情況記錄在小本上,以便醫生查房時更清晰地瞭解患者的狀況。
護工幫助長期住院患者剪髮
護工群體一般由40-60歲的群體構成,在部分縣區,60歲以上有空閒時間的人也在做。說起護工這個詞,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餵飯、推輪椅,或者端屎端尿等簡單的工作,但實際並非如此。由於護工的工作內容涉及護理病人,這一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須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
一位護工管理公司負責人表示,該公司為護工提供系統培訓。從社交禮儀、七步洗手法等基礎技能,到推輪椅、鼻飼操作、腹帶使用,再到頸椎手術患者翻身、神經專科護理等專業技能。學習考試共分為初級、高階、外科、骨科、神經科五大類,護工需經過學習和考核,才能正式上崗。
“過不了考試,記不住服務標準就是不合格,不可以上崗。有經驗的護工就相當於一名護士,在患者情況不好的時候能夠及時去提醒醫生和護士治療。”該負責人表示。
該負責人講到,護工上崗培訓證書目前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尚無全國統一認證的護工上崗培訓證書,用的證書普遍的是三種:行業協會頒發的,家政企業頒發的,以及醫院護理部自行制定並頒發的。”他強調,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無陪護病房就很難進行全國性推廣。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