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覺醒節律通常與太陽日同步,遵循24小時的週期性。然而,也有報告稱,存在週期超過一天的睡眠-覺醒迴圈。受“非24小時睡眠-覺醒節律障礙”(N24SWD)影響的個體,表現出的睡眠-覺醒節律可能遠超24小時的週期範圍。 在雙相情感障礙(BD)的背景下,有報告稱存在週期為48小時的亞晝夜睡眠-覺醒迴圈。在這種情況下,睡眠時長在連續幾天之間變化,這種睡眠迴圈通常與情緒狀態交替出現,即在睡眠時間較短的日子裡出現(輕)躁狂,在睡眠時間較長的日子裡出現抑鬱。 即使在時間隔離的條件下,即在沒有任何外源性時間線索的情況下,BD的48小時迴圈仍然存在,這表明其起源於內源性因素;然而,與亞晝夜N24SWD一樣,BD相關48小時迴圈的生物學基礎目前尚不清楚。
研究新發現:第二時鐘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大腦節律與人體的自然睡眠-覺醒週期同步,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在躁狂和抑鬱之間交替。
麥吉爾大學領導的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標誌著在理解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情緒轉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模型提供了首個通用機制,用於解釋情緒轉換或迴圈,其運作方式類似於太陽和月亮在特定的、週期性的時間驅動春潮。
研究結果表明,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定期發生的情緒轉換由兩個“時鐘”控制:生物24小時時鐘和第二個時鐘,該時鐘由影響警覺性的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驅動。
可能會出現躁狂或抑鬱狀態,具體取決於這兩個以不同速度執行的時鐘在給定時間的對齊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表示,這第二個基於多巴胺的時鐘在健康人中可能保持休眠狀態。
為了進行他們的研究,科學家們啟用了小鼠的第二個時鐘,以產生類似於雙相情感障礙中情緒波動的行為節律。當它們破壞了大腦獎勵中心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時,這些節律就停止了,突出了多巴胺是雙相情感障礙情緒波動的關鍵因素。
新療法的希望:讓第二時鐘休眠
研究人員說,目前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側重於穩定情緒,但往往沒有解決情緒波動的根本原因。而該研究發現了一種基於多巴胺的喚醒節律發生器,這提供了一個新穎而獨特的治療目標,其目的應該是糾正或休眠這個時鐘,以減少情緒發作的頻率和強度。
目前尚不清楚多巴胺時鐘的確切分子工作原理,以及啟用它的遺傳和環境因素。研究團隊的下一步將是專注於這些分子“齒輪”並研究這些潛在的觸發因素。
該研究得到了加拿大衛生研究所、加拿大自然科學與工程研究委員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 Graham Boeckh 基金會的支援。
參考文獻
Pratap S. Markam, et al. Mesolimbic dopamine neurons drive infradian rhythms in sleep-wake and heightened activity state. Science Advances, 2025; 11 (1) DOI: 10.1126/sciadv.ado9965
大話精神編譯,轉載請聯絡編輯部。
投稿請聯絡:[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