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萬對10萬,這是一場不可能完成的防禦戰,中國軍隊近乎全軍覆沒,而日本侵略者死傷近8萬餘人。
這是抗日戰爭史上中國軍隊以少戰多的輝煌戰例,日軍戰死人數為中國軍隊兩倍,它的戰局甚至震動日本朝野,首相東條英機被迫下臺。
衡陽保衛戰為何牽動全世界的目光,瘋狂的日本侵略者為何非要拿下這座城市,中國軍隊又是如何完成這一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
縱觀整個抗日戰爭的歷史,國民黨軍隊雖然擁有完整人員編制和武器裝備,但正面戰場的形勢卻十分惡劣,上海、南京、武漢等大型城市在抗戰初期相繼失陷,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已然踏遍半個中國,而隨著國民政府遷都西南的重慶,日本方面針對華中華南地區的戰略進攻越發兇狠。
但隨著時間來到1944年後,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接連受挫,中途島、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馬紹爾戰役,盟軍開啟了戰略反攻階段,而此刻日本在中國的陸地軍事力量,是他們唯一可以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辦發了。
為了繼續打通中國陸上交通線,策應其在緬甸越南的軍事行動,日軍發動了所謂的“一號作戰計劃”,組織起更大規模的陸上進攻,而中國方面則稱其為“豫湘桂戰役”,其中尤為湖南境內的戰役規模宏大,雙方投入兵力和死傷人數巨大,尤其是常德、長沙、衡陽三場大戰最為激烈。
1944年6月19日的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日軍攻陷長沙,而長沙的失陷,向南的衡陽城已是朝不保夕。而當時的盟軍中國戰區最高司令蔣介石在聽到長沙陷落後,大為光火,他電令第九戰區長官薛嶽,不論如何不能再退,必須死守衡陽。
為何蔣介石針對衡陽保衛戰的態度如此堅決?從政治的角度出發,豫湘桂戰役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第二次大潰退,國軍在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進攻時,無法有效開展防守,軍事政治上的消極表現使得美國為首的盟軍方面,已經開始產生了對蔣介石統治集團的不信任,在他們看來,如果放任蔣介石繼續統領中國軍隊,那麼亞洲戰場的格局將繼續惡化,甚至當時美國駐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向總統羅斯福直言,該換掉蔣介石的戰區司令。
為了有效挽救國民政府的形象和切實地打擊日本侵略者的進攻步伐,衡陽必須打,不能退。從日軍的角度看,拿下長沙後,再取衡陽可以將廣西、貴州、甚至四川雲南等西南地區連成一片,並控制了平漢、湘桂鐵路以此來彌補海上運輸線的損失。衡陽大戰,一觸即發。
1944年6月22號,衡陽城外,已經可以清晰的聽到日軍的炮聲正在逼近,而此刻的衡陽城已經由火車疏散了城中大部分的居民。守備衡陽的國軍第十軍,明面上編制三個軍,第3師、第190師和預備第10師,實則由於前期參加了常德會戰,兵力已損失嚴重,還沒獲得有效補充的他們,人數僅有1.7萬人,負責統領這支部隊的是,國民黨陸軍中將,黃埔三期的方先覺軍長。
日軍方面,由第11軍中將司令官橫山勇率領的,第68師團、第116師團和獨立步兵第五旅團,共5.5萬人,已經開始了第一次總攻,日軍在26日佔領城郊的機場之後,已經完成了衡陽城的四面包圍,但中國守軍並非毫無準備,他們在衡陽城附近構築了大量堅固的工事和堡壘,在日軍發起第一次總攻期間,憑藉優勢炮火下的頑強阻擊,斃傷日軍官兵2000餘人,甚至炸死了68師團長佐久間為人中將。而圍繞著衡陽西南方向張家山一帶的進攻,更是讓日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日軍116師團下轄的133連隊,號稱軍中精銳,張家山一帶的制高點是守衛衡陽的關鍵,方先覺軍長在此部署預10師作為第十軍的戰力核心,雙方將再次進行殊死一搏。
7月1號日軍在炮火覆蓋後,正式發起對張家山陣地的進攻,而等到他們拼死接近國軍陣地時,這才驚訝的發現,此刻的山腰早已成了接近90度的垂直絕壁,面前的寬大壕溝更是阻擋了其攀登的腳步,如果不透過梯子登進,再往前進攻,還有陣地上方手榴彈的殺傷在等著他們。這樣無異於自殺的佯攻,使得日軍損失慘重,接連的幾天內都無法有效攻克國軍陣地。這種被稱為“方先覺壕”的戰地工事,極大的遲滯了日軍的進攻,利用優勢的地理位置,這樣的戰法是國軍能夠完成以少擊多的關鍵。
如果沒有大口徑火炮的高強度轟炸,中國軍隊將繼續佔據著居高臨下的戰場優勢。此後的日軍不甘失敗甚至在夜晚使用毒氣,意圖瓦解守軍的防備力量,而張家山的幾次易手,雙方都付出了大量的人員傷亡,日軍在張家山甚至付出了4000多人的傷亡,依舊沒能繼續向前推進。此後的日軍先後發動第二次、第三次總攻,不斷從長沙、湘潭方面調集增援和更大規模的炮擊和轟炸。畢竟淪為一座孤城的衡陽,也再難支撐起有效的防禦,他們堅持了近一個月以上。那為何衡陽戰局竟讓日本內閣倒臺,為何中國軍隊能夠完成這項戰爭史上的奇蹟。
“四十多天的激戰中,敵人竟然沒有一兵一卒向我投降,這是中日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最奇怪、最不可理解的事”日軍戰史記載了,當時衡陽保衛戰中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剛才提到,守備衡陽的是方先覺軍長率領下的第十軍,第十軍建制殘缺,但他們並非倉皇迎戰,在長沙會戰期間,針對衡陽城的防禦部署就已經開始了,除了中國軍隊,更有大量的勞工民夫參與其中,幫助中國軍隊構建碉堡和防禦工事,尤其是方先覺與國軍將領們,開創性的發明了“方先覺壕”這樣易守難攻的地勢構造,使得日本軍隊在張家山一帶損失了大量兵力,極大遲滯了日本軍隊的進攻速度,進而衡陽保衛戰拖到近一個多月的時間。
但正如開頭日軍戰史所言,中國士兵在這次保衛戰中所展示的誓死不降、捨生報國的大無畏精神,才是完成這一戰爭奇蹟的關鍵。守備衡陽第十軍一方面隸屬中央軍序列,戰力和軍隊素質不俗,雖然只有1.7萬人,但他們中有不少是參與過常德會戰的老兵,能夠在陣中穩定軍心,其次來到衡陽補充兵員的第十軍,招募了大量衡陽當地人,他們生在衡陽,死在衡陽的決心是無比堅定的,保衛家國的意志是難以被擊倒的。而在日本方面,太平洋戰場的失利,本就讓東條英機內閣面臨著國內軍政界的壓力,他們孤注一擲的發動“一號作戰計劃”,投入了近乎全部在華陸軍的核心力量妄圖一舉擊潰中國政府,挽救即將步入末日的日本軍隊,但一個小小的衡陽城卻久攻不下,還在這次戰役中損失了大量的兵力,面對日本國內外的巨大壓力,1944年7月18日東條英機被迫辭去日本首相一職。
而守了47天的衡陽保衛戰早已不再是一場簡單的攻城和防禦戰,它被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所關注,衡陽的堅守極大鼓舞了中國和其他同盟國的戰鬥決心,被譽為“東方莫斯科保衛戰”。
8月8日,困守衡陽的第十軍損失殆盡,他們再也無法組織起有生力量,軍長方先覺向蔣介石發去絕筆信:敵人今晨由北門突入以後,即在城內展開巷戰,我官兵傷亡殆盡,再無兵可資堵擊,職等誓以一死為報國家!
而後在與日軍方面達成了協議,日軍同意了保留國軍建制、不可虐殺俘虜和保證傷員救治的三個條件後,衡陽守軍放棄了抵抗,1.7萬人最後僅剩1200餘人。而日軍方面,死亡約2萬人,傷近6萬人,這是抗日戰爭史上,日軍最為慘痛的一次勝利。為抵抗侵略、保家衛國而捐軀的中國軍人們,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