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每每隨著農曆新年臨近,關於它的英文稱呼到底是“Chinese New Year”,還是“Lunar New Year”,必然會成為牽動全球,特別是過農曆新年的中韓越等國及其移民團體的熱點事件。
阿越在上一篇中已經說過,無論是從起源,還是從歷史,亦或是基於現實等角度考量,“Chinese New Year”才是農曆新年的正確譯法。只強調陰曆屬性的“Lunar New Year”,不僅是不倫不類的翻譯,還是打東邊的那半截盲腸,和打南邊的那條毛毛蟲,對中國發起搶奪農曆新年的“文化戰爭”。
革命先驅孫中山
那麼國人過了數千年的農曆新年為何會變成春節,繼而引起外人覬覦的呢?這鍋還得革命先驅孫中山來背。
曆法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是故每當改朝換代,新朝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性,都會在第一時間更定曆法,確立本朝一年的伊始,也就是正朔的所在。不過自西漢的《太初曆》確定以夏正定歲首後,兩千餘年裡,曆法雖多有革新,但以冬至後的第二個初一為元旦(有閏十一月、閏十二月的年份例外)的傳統一直延續了下來。
可當民國成立後,曆法及傳統節日突然發生了千年未有之改變。1912年1月2日,南京臨時政府釋出改元改歷通電:
“各省都督鑑: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經由各省代表團議決,由本總統頒行。訂定於陽曆正月十五日,補祝新年。請佈告。”(《臨時大總統改歷改元通電》)
新年快樂
此電一出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革命之初由甲子紀年、年號紀年改成黃帝紀年,對民眾沒有多大影響,畢竟曆法依然是夏曆,元旦還是那個元旦,傳統佳節依然如期歡度。可突然將宣佈廢止夏曆,使用西曆,並將沿用了千年的夏曆元旦改期到西曆1月1日,民眾的驚愕可想而知。想象一下,上一秒大傢伙還在期盼著新年的腳步來臨,下一秒突然告訴你元旦已經過了,這是何等的……
為防止民眾過舊曆新年,民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就差把人投進監獄了。
袁世凱上臺後,依然推行新曆。然而在國人的印象裡,自開天闢地起就在過舊曆新年,它在民間的地位可以說是等同於信仰般的存在,深深地紮根於民眾心間,不是一紙行政命令可以解決的。
於是乎是否繼續執行《改元改歷令》,成了擺在袁大總統面前的棘手問題。執行,法令沒人遵守,若是為此強行動用武力,只會激起民眾的逆反心理,讓政府出盡洋相。撤銷,改元象徵著正統,連這個問題都退縮,明擺著是在打自己的臉,今後的工作還怎麼幹?
袁世凱
關鍵時刻,內務總長朱啟鈐提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替代方案。他於1913年向剛坐上總統寶座的袁世凱遞交報告稱:“中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
意思是既然舊曆新年無法禁絕,乾脆順應民意,依四時令節之說,改舊曆新年為春節,定為法定假日,給個一天假期意思意思。如此可官民兩便。袁世凱是個實用主義者,只要能維護他的統治,實施的是新政還是舊政,內心並不是特別在意,對這種新瓶裝舊酒之舉並不反感。就這樣,自1914年起,夏曆新年正式以“春節”的名義繼續存續。
其後袁大頭因復辟帝制而變得臭名昭著,在全國上下聲討中死去。“春節”作為舊曆新年的殼,也被反袁人士所憎惡,欲除之而後快。特別是革命旗幟孫中山。
1923年3月2日,孫中山抵粵的孫中山組建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廣州國民政府前身),出任陸海軍大元帥。1924年,他再次提出廢止春節的建議。只是當時廣州國民政府蝸居嶺南一隅,無力推行。
蔣介石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擊敗北洋政府,蔣介石在名義上完成“統一”。為體現自己是孫中山事業的正牌繼承者,打著對方的旗號,以無比的熱情投入到廢除春節的行動中。
當年12月,頒佈《中央對普用新曆廢除舊曆協助辦法》,明令“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國使用公曆,同時廢除舊曆和禁過舊年”,嚴禁民間舉辦一切與春節有關的民俗活動。1929年的春節,再次變得雞飛狗跳。春節期間,民國政府出動警察上街禁放爆竹,禁賣春聯,遇有關門歇業之店鋪勒令其開門。
接下來幾年,每逢春節,官民對立必然被拉到極限。民眾完全無視法令,繼續歡度春節。官方大肆批評過春節的民眾愚昧,甚至以實際行動來制裁不尊號令的民眾。湖南發行的《國民日報》1930年1月30日版關於“廢歷除夕”的社評及報道,就相當典型:
“如發現有販賣門神紙花等,便賞他一個撕之大吉;如果有玩龍燈獅子的,便請他嚐嚐鐵窗風味,至於喊拜年,喊恭喜發財的,我們即目他為反動口號,硬指他為不奉民國正朔的反動派。”
《國民日報》關於廢歷除夕的社評及報道
1931年9月18日,隨著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民族矛盾再次上升為主要矛盾。國難當頭,民國政府也沒心思就春節問題再與民眾折騰。最遲至1933年,民國政府對民眾過春節的干預行動告終。
民眾透過“軟抵抗”,歷時20餘載,終於保住了舊曆新年。新中國成立後,政務院於1949年12月23日釋出《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順應民意將春節列為四大法定節假日之一,且放假3天,是假期最長的一個節假日。
阿越說
新年變春節,甚至一度遭廢止,這個鍋必須由發出《臨時大總統改歷改元通電》的孫中山來背。但也不能完全怪他,這其中自有其歷史淵源。
歷史上,我國對世界的認知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鴉片戰爭以前。長期以來華夏文明的發達程度遠高於周邊,當時華夏就是頂流。因此古人自有驕傲的本錢,自認為居於天下之中,四周都是蠻夷,以“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姿態,運用宗藩制與他國交流。乾隆與馬戛爾尼的對話,雖然被認定為傲慢與愚昧,可其中折射的正是這一思想。
鴉片戰爭
第二階段,鴉片戰爭到《辛丑條約》。來自海上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也讓當時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中國並非這世界上最頂級的掠食者。為捍衛國土與尊嚴,變法圖強的呼聲逐漸喧囂塵上。不過當時的人們秉承“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路,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保留華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西方科技進行一定程度的變革,洋務運動正是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下興起。
第三階段,《辛丑條約》以後。隨著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被人們拋棄,近在咫尺的日本給革命者提供了最好的模板。孫中山、黃興等民國草創者早年都有旅居或留學日本的經歷,日本透過拋棄傳統,“脫亞入歐”全盤西化,成功的由任人宰割的弱國變成列強,讓革命者們發現西法“真香”。所以革命成功後,真香定律發揮作用是自然而然地事。辛亥革命及其後的新文化運動,雖然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良性變革,可付出的代價卻是將傳統當做糟粕統統拋棄,轉而徹底擁抱西方。連魯迅都幹莫能外。
辛亥革命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改元改歷,廢除夏曆新年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打倒孔家店”的旗號下,喊出“漢字不除中華必亡”要求漢字拼音化,廢除中醫,自我否定中國歷史等一系列魔幻操作噴湧而出。民國全才、巨匠趙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獅史》,就是為打臉當時的漢字拼音化運動而作。
改元改歷,廢止舊曆的結果,導致中國傳統節慶文化一度出現斷層,且在其後的很長時間裡不受重視,給了小盲腸和小蟲子等對我們發動反向“文化戰爭”的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