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在位雖然只有短短十年時間,卻創造了明朝國力的巔峰盛世,得到後世很多歷史學者們的推崇。尤其是在這期間產生的文化盛況,遺留下海量的古玩珍藏,成為後世古董玩家們所追捧的物件。然而朱瞻基也並非完美的皇帝,在家庭事務的處理上也留下了很多缺憾。其中存在最大爭議的便是他廢除胡善祥皇后位,改立孫皇后的事情。然而胡善祥雖然被廢,卻並沒有完全搬出宮去,而是以修行道姑的名義住在宮中。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仍舊很看重她,常召她到清寧宮參與家宴,並且將其排位在孫皇后之前。
張太后這樣的不但讓孫皇后感到怏怏不樂,就連朱瞻基很尷尬,朝廷後宮也頗有議論。很多歷史愛好者對此感到很不解,得出了不少猜測性的結論。按理說被廢的皇后應該被打入冷宮的,讓其自由在皇宮中修道是嚴重違背宮廷禮法的。尤其是還在家宴中讓胡善祥坐在孫皇后的上位,這簡直是沒把孫皇后放在眼裡啊,順便把朱瞻基的面子也掃了。古代皇家最重禮法,張太后是出了名的賢后,被譽為女中豪傑,又為何會作出違背禮法的事情呢?因此很多人猜測張太后和孫皇后婆媳不合,所以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然而從各種史料上看,孫太后和張皇后並沒有明顯的婆媳不合的跡象,甚至沒有爭吵的場面。婆媳不合完全是毫無證據的主觀臆測,在歷史上是難以成立的。因此不能把普通人家的婆媳不和放在分析皇家禮儀上,因為這個禮儀不但是理解,更是法律和皇室的顏面,這關係到皇帝的權威和尊嚴。如果貿然將婆媳不和擺到了檯面上,這不僅僅是家庭矛盾,也是政治問題。所以站在張太后作為女性政治家的立場來看,沒有充足的理由,她是不會這麼做的。要了解張太后將胡善祥置於孫皇后之上的原因,還的從當時的歷史政治背景上找答案。
前文講過,朱瞻基廢除胡善祥的皇后位並非是她犯了什麼錯,而是為了立長子朱祁鎮為太子。朱祁鎮的母親是孫皇后,如果不廢胡善祥,這就使得皇后和太子不是一家,容易引發宮廷內鬥。這種性質的宮廷鬥爭在中國古代史上多不勝數,所以朱瞻基為了維護後宮的政治安全,才選擇了廢胡善祥,改立孫皇后,為立朱祁鎮為太子掃清障礙。從朱瞻基和胡善祥的感情來看,兩人的感情還是很深的。後來朱瞻基也曾後悔廢后的操作,自認是年少輕狂的衝動。由此可見,朱瞻基廢后並不是不滿意胡善祥,而是出於對國家和政治的選擇。
胡善祥無過被廢,這本身就是引發爭議的話題。張太后對待胡善祥的禮遇態度更是催生這個話題的發酵,使得朱瞻基兩面不是人了。張太后作為明朝最英明的皇太后之一,自然不會無視兒子的尷尬處境。可她依舊選擇了力挺胡善祥,這就顯得有些不一般了。
翻閱了朱瞻基執政的宣德年間和張太后執政的正統初年的史料後發現,張太后力挺胡善祥的做法還是很有道理的。這裡面隱藏著不少政治鬥爭的佈置和門道,也是為了穩定朝廷大局的選擇。這種做法雖然讓朱瞻基顯得很尷尬,卻無形中化解了朝廷矛盾,穩定了朱瞻基的皇位。
胡善祥和孫皇后一樣,都是朱瞻基很愛的女人,但是她沒有為朱瞻基生下兒子,只生了兩位公主。在朝野上下都注重國本的明朝,沒有生下嫡長子,這讓胡善祥顯得非常尷尬。朱祁鎮出生時朱瞻基三十歲了,這在古代已經是年紀不小了。作為皇帝必須要有儲君,立太子是刻不容緩的,所以朝野上下都在催朱瞻基立儲。在這種政治背景下,朱瞻基忍痛選擇了廢后的操作,算是為了政治而作出犧牲。但是這種操作雖然複合國家法度和政治訴求,卻又為朝廷埋下了政治鬥爭的隱患,這個隱患對朱瞻基和朱祁鎮都是很麻煩的事情。
明朝是個文武對立非常嚴重的朝代,其中大部分政治鬥爭都是從這裡面開始的。所以明朝治國的關鍵在於如何使得文武平衡,讓代表文人的文官集團,和代表武將的勳貴集團在權利各方面達成制衡。在朱元璋時代,他以強勢的政治手腕將兩個集團完全打趴下,確保了江山穩固。朱棣沒有他爹那麼強勢,於是搞了個技術性操作。自己帶著勳貴集團在外打仗,讓太子朱高熾帶著文官集團治國,雙方互不干涉,又必須互相支援。在擁有蒙古人等共同大敵的背景下,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也鬥不起來,使得永樂年間文治武功都有非凡的成就。
可是從朱棣去世後,朱高熾上臺偏重於文官集團,這就打破了原來的政治均勢。好在朱高熾當皇帝不到一年,而當時文官集團也不算強大,所以這種不平衡的態勢還在朱瞻基能控制的範圍內。可是在立了朱祁鎮為太子後,這種態勢卻出現了失控的跡象。由於文官們積極擁立朱祁鎮為太子,這使得太子成為了文官集團的代言人。雖然當時朱祁鎮還是小孩子,但對於勳貴集團來說卻是極大的威脅。有建文帝朱允炆的前車之鑑,勳貴集團絕不會答應新的皇帝完全倒向文官集團。為了他們的政治利益,也會捧出新的儲君人選進行鬥爭。
這種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的鬥爭於國家是毫無益處的,是朝廷資源的內耗,也會對明朝帶來亡國之禍。張太后對這種情況早有預判,所以她必須出面化解這其中的矛盾衝突,穩定朝廷的局勢。胡善祥雖然被廢了皇位後,但在政治上的勢力和背景,卻是穩定勳貴集團的最佳人選。
胡善祥不是普通民女選秀入宮的,而是勳貴集團子女出身。她的大姐叫做胡善圍在洪武年初期因才色出眾而入宮,做了朱元璋的女官,於是她的父親胡榮便被提拔成了錦衣衛百戶。從這個史實來看,在胡善圍入宮前,胡榮應該是基層將領。如果是普通平民,朱元璋不可能授予其錦衣衛的職務。
在朱元璋時代士農工商兵等戶籍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想要跨越戶籍階層幾乎是不可能的。胡善圍雖然是出色的女官,可她還到不了讓朱元璋給她父親轉戶籍的地步。所以胡榮智慧是從普通基層軍官,升級到錦衣衛百戶,這就成為了勳貴集團最基礎的一員。等到靖難之變後,朱棣登基稱帝,胡榮也當到了錦衣衛指揮的官職,還混了箇中軍都督僉事的寄祿官,也就是說拿了雙薪。從這個史料來看,胡善圍在皇宮立混得不錯,並沒有受到政權更迭的影響。此時胡善祥被送入宮中,由於有姐姐的照顧,在宮中留下很好的名聲。
後來朱棣給朱瞻基選妃,胡善祥被選為皇太孫妃,胡榮跟著被提拔成了光祿寺卿。光祿寺卿雖然權力不大,但卻是長期由勳貴集團把持的官職。這個官職是從三品,主要管宮廷和朝廷官府中祭祀、朝會、餐飲、接待等事宜,一般由皇帝信任的勳貴擔任。除此之外,胡善祥的兩個哥哥也被調入府軍前衛,出任中高階軍官。可以說此時的胡家從洪武初年的兵頭家族,變成了勳貴集團中的一員。在朱瞻基登基後,胡善祥成為皇后,胡家也跟著雞犬升天。於是胡家的姻親和人脈之中也多了不少勳貴集團的大人物,甚至還有靖難功臣。
比如胡善祥和朱瞻基的長女順德公主,就嫁給了勳貴集團子弟石璟。石璟的祖父石名本是下級軍官,在靖難之役中成為功臣,被授予了德州衛副千戶。他的父親石林繼承了祖父的軍籍和地位,因功被升職為府軍前衛千戶。恰巧的是胡善祥的兩個哥哥,正好就在府軍前衛當官。於是石璟有了機會娶順德公主,然後被調入錦衣衛當正千戶。胡家就是透過這樣的機會在錦衣衛和五軍都督府中紮下根來,成為了勳貴集團中的新貴家族。而胡善祥作為皇后也就成了勳貴集團在皇室的代言人,而不是普通的女人。
自從朱高煦被滅之後,勳貴集團在朝廷鬥爭中就落於下風。有了胡善祥成為皇后,勳貴集團才擺脫了朝中無人的尷尬境地。因此胡善祥皇后之位被廢,也代表著勳貴集團在朝廷鬥爭中的失勢。張太后很清楚文武平衡的重要性,所以她選擇力挺胡善祥,就是從政治姿態上表示對勳貴集團的支援。實際上胡善祥被廢后不但沒有遭受政治打擊,反而家族勢力越來越大了,尤其是她的女婿石璟在錦衣衛中混得風聲水起,後來還成為朱祁鎮和朱見深兩位皇帝看中的重臣。可以說胡氏在宮中和朝中的興衰,已經成為了勳貴集團的標誌。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為了平衡朝廷局勢,張太后肯定不允許此消彼長繼續下去。對於國家而言,武力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對於皇帝而言,掌握武力和軍權才能穩定皇位。所以《孫子兵法》說,“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張太后對胡善祥另眼相看,甚至將其排在孫皇后之上,就是在告訴勳貴集團她的政治態度。讓勳貴集團感受到自己沒有失勢,張太后還能支援他們,這也使得他們不會在內鬥中作出過激的行為。她這樣做的目的既是為了給朱瞻基化解政治隱患,也是為了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皇家宮廷的家宴雖然是小事,但重要人物的一舉一動都是政治訊號。胡善祥作為勳貴集團的標誌杆,如果徹底被打入冷宮,必然引發朝野震動,甚至激化文武矛盾,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張太后溫和的處理朱瞻基和胡善祥的問題,既為兒子爭取了勳貴集團的支援,又維護了皇家的體面。雖然孫皇后在表面上很丟分,但她畢竟得了皇位的位置,兒子還是太子,吃點虧也是無妨的。透過這種政治平衡,張太后顯露出極佳的政治操作能力。因此她在世時明朝國泰民安,她一去世便使得文武鬥爭激化,為後來的王振專權和土木之變埋下了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