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王朝,自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中間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順治元年(1644)入關,到1912年溥儀宣佈頒佈退位詔書,清朝前後共存在了296年,共傳12帝。
任何一個朝代的建立都不會容易,必然要經歷一番血雨腥風,若是要在清朝眾多的開國功臣中論戰功進行排位的話,鰲拜無疑是可以名列前茅的,他無論是在入關前與明軍的多次對抗中,還是在入關定鼎中原後,大清鞏固政權時的各種大小戰爭中,表現都十分的勇猛,在戰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是當之無愧的清初開國功臣。那麼,鰲拜作為一位忠心耿耿的開國功臣最後是因何變得為康熙帝所不容的?在他死後,他的後代們又過得怎麼樣?
說起鰲拜,相信大家也都不陌生,在我們熟知的眾多影視作品中,如:《鹿鼎記》、《少年康熙》等都出現過鰲拜這個人物形象。歷史上的鰲拜,關於他的生年沒有詳細記載,卒於康熙八年(1669),瓜爾佳氏,是滿洲黃旗人。出身將門的鰲拜自幼便隨父親習武,他在武學上頗有天賦,小小年紀便已經精通騎射,到了可以參軍的年紀之後便進入軍營,從此效力軍中,效忠於皇帝。
鰲拜一共經歷了清太宗皇太極、順治帝和康熙帝三代,一路積累勢力,最終作為三代元勳,成為了當時極為位高權重甚至能夠影響清朝政局的重要人物。在皇太極統治時期,當時剛于軍營中站穩腳跟的鰲拜因為一路跟隨著清太宗皇太極征戰廝殺,立下屢屢戰功,尤其是在助皇太極將其日夜籌劃的心腹大患皮島攻佔下來之後,鰲拜以首功晉爵,不僅從此得到皇太極的重視,還被親自賜予了“巴圖魯(勇士)”的稱號。到了順治帝統治時期,鰲拜同樣深得皇帝的器重與信任。在多爾袞還在世進行輔政的時候,鰲拜因為與其陣營不合曾遭受多爾袞陣營的敵對和打擊,境遇並不太好,到了順治七年(1650),多爾袞因病去世以後,順治帝開始親政,在這期間順治帝將鰲拜視為心腹重臣,這讓本就手握重兵的鰲拜在政治上也得到了頗為有利的發展。
或許也是這手握至高權力的滋味太過誘人,在權力面前,曾經絕無二心,忠心護主的鰲拜再也無法依舊像從前那般恪守本分,只做一位忠臣。順治帝在臨死前曾立下遺囑由自己的皇三子玄燁作為繼承人,選擇了四位異姓大臣,其中一位便是他非常信任的鰲拜。就這樣,擁有了輔政大權的鰲拜雖然在四位輔政大臣中排在末位,但因為其歷事三朝,早已根基深厚,軍功又高,鰲拜再也無法安於其位,日漸蠻橫霸道,在忠臣之路上越離越偏。
隨著鰲拜行事的無所顧忌和囂張跋扈,加上他於朝野之上積威深重,作為一個朝臣,無論是哪一方面,都深深地挑戰到了皇帝的底線。尤其是在康熙親政以後,鰲拜也依舊緊握著攝政大權,不歸政於康熙。康熙當然也不是等閒之輩,便決意要剷除鰲拜集團,不管鰲拜以前立下過再多再大的功勞,在他如此行事之下也絕對要對其進行打壓和削弱的。一開始,考慮到鰲拜黨羽已遍佈朝廷內外,絕不能打草驚蛇,少年康熙便以找人進宮陪自己玩樂為由,挑選了一批身強體壯的親貴子弟整日表面上練習著摔跤遊戲,實則在暗暗佈局,等待擊殺鰲拜的時機。
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在一次召鰲拜進宮覲見的時候,一聲令下,後面早已蓄勢待發的少年們一擁而上,一舉拿下了鰲拜,之後又經過議政王大臣們的商議和審訊,列出了鰲拜三十幾條罪狀,最終,鰲拜被宣佈處以革職、斬首的結果,不久後,就在禁所中死去了。
而在鰲拜死了之後,也是看在他曾經輔佐前兩位皇帝的功勞上,康熙帝並沒有因為鰲拜的罪狀而對其後代下手,並且給了他們足夠體面的生活。到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已經垂垂老矣的康熙帝再次念其功勞,追賜鰲拜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在死後得到了追封,鰲拜為大清戎馬半生所立下的功績也算是有了該有的結果,鰲拜早年馳騁疆場,忠心護主,獲取無上榮耀,是功臣也是忠臣,但奈何晚年忠心搖動,把持朝政,行事跋扈蠻橫,最終一朝三代權臣落得這般下場,實在是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