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興永秀橋位於柘林鎮王家圩村八橋6組與莊行鎮潘墊村柴塘12組交界河的下橫涇上。橋堍南是柘林鎮,橋堍北是莊行鎮,也是兩鎮的交界處。歷史上此處北岸建有常興廟、常興庵,上世紀集鎮、廟宇就已不存在,現只有這古橋牢固完好。上世紀70年代前,王家圩村村民要去莊行街上或乘公交車去南橋鎮上和去那邊的親戚家,這常興永秀橋是必經之路。
常興永秀橋作為柘林鎮文物保護點,一直由王家圩村配合鎮文化巡查部門進行著巡查保護工作。公佈的資料顯示:“常興永秀橋於清代乾隆34年建,清代道光19年12月重修。橋的南北橋堍各有碑記一塊,沒有介紹其碑文的內容;橋柱上有二幅橋聯,只記錄著橋聯中的十個字(見下圖)。
作為橋的所在地,而且是保護單位之一,王家圩村黨總支書記陳靈得知情況後,覺得很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於是由村幹部及村民周仁龍、胡效忠、夏崢嶸等組成的志願者隊伍,開啟了對常興永秀橋的探密。
志願者周仁龍先後走訪了莊行鎮原文化工作者王英、柘林鎮原文化工作者王正榮和王家圩村八旬老人湯士龍等,從而對常興廟的集鎮、廟宇、橋等的過去和現狀有了較完整的瞭解。
據王正榮回憶:2007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時,考慮到常興永橋橋堍南是本鎮王家圩村的地界,就進行了普查登記。至於碑文和橋聯,由於當時全鎮文物普查面廣量大,再加總認為原常興廟地處莊行鎮的,該橋應屬莊行的。所以只記載了走訪時得知的橋南北橋堍各有碑,沒有進行了解;對橋聯也只進行了實地目測,當時橋柱上的字跡已經損毀,在岸上只看清十個字作了記載。
為了弄清楚碑文和橋聯,志願者周仁龍、胡效忠和夏崢嶸多次實地勘察。終於在北堍橋墩下尋找二個碑;一個是此橋於清代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建橋立的碑(如下圖)。碑已經損壞,碑文不全且字跡模糊不清;
另一個是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雕刻的碑(如下圖)。
在南堍橋墩下發現另一個碑,碑文能基本看清。經過對碑文考證,是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時立的碑(如下圖)。
記載的內容包括初建橋時的碑文內容和重修的時間等,碑文字大多能看清楚。在對橋聯近距離接觸察看,又認出大致文字,當然有的字由於橋柱面的化解脫落而難以辨認。透過這次深入研究,對永秀橋的碑文內容和橋聯的二幅對聯(如下圖),有了基本認識。
緊接著志願者周仁龍又約了村幹部借來了小農船,再次對常興永秀橋進行探訪,對整理出的碑文和橋聯文字是否確切,作進一步的實地勘察認定。
碑文和橋聯都有了,具體說的是什麼呢?碑文不太難解,難的是二幅橋聯作何解釋呢?經過對當地古代風土人情的瞭解和文字上解釋,又多方請教資深人士,終於對此有了大概的粗淺理解。
碑文具體說的是:大清乾隆三十四年蒲月(五月)艾日(端午)吉旦建造常興永秀橋。本啚(本地)範御緣㐅㐅㐅助銀陸拾兩,潘墊陸榮潤助銀肆拾兩,阮巷鎮耆壽堂蔣助銀叄拾兩,本啚(本地)湯永佳助銀叄拾兩。領就(帶領完成這項工程的是)陳錫同,勸緣(從事勸進化緣之職稱,佛教用語)衲(指“和尚”)顕月,匠作(工匠的領班,俗稱:作頭師傅)金永源。道光十九年十二月里人(本地區的人)重脩(修)仝(共同)立。
兩幅對聯的大意是:第一聯:“東連滄海龍眠一水之安”:這一句描述的是橋的東側連線著茫茫的大海,如同龍安睡在一水之間,寓意橋的東方是廣闊無垠的大海,給人以安寧和寬廣的感覺;也表達著境地是東海之濱、龍脈(民間傳說本地的龍興祥和之地)的風水寶地,給人們帶來祥和安居生活。“西接申江經騖萬人之路”:這一句描述的是橋的西側連線著申江(可能是指上海的黃浦江),經騖代表著繁忙的交通,萬人之路則形象地描繪了橋上人流如織的繁忙景象;也表達著境地人丁興旺、物產豐富、百姓勤勞的繁華樂業美景。
第二聯:“人渡斜陽鳥鵲浮空橫曲水”:這一句透過描繪夕陽斜照下的人群和鳥鵲,以及浮空橫曲的江水,形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人渡表示人群如波浪般湧動,鳥鵲在空中飛翔,與斜陽相映成趣,橫曲水則指江水的曲折流淌。“影搖片月綠揚夾岸福長虹”:這一句透過影搖片月,綠揚夾岸,福長虹等意象,營造了一種寧靜而美好的氛圍。影搖片月指月光在江面上搖曳生姿,綠揚夾岸則形容兩岸楊柳依依,福長虹則寓意橋是連線兩岸的福祉之橋。
這組對聯透過對橋周邊景色的描繪,展現了當地勞動人民勤勞繁忙景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常興永秀橋
王家圩村的文化記憶
也許當年的風采不再
但它們仍舊挺著脊樑
訴說著百年的風雨滄桑
報送:莊佳婷(柘林鎮)
編輯:何海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