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崇禎的煙雨裡出生,
在光緒的動盪中長大,
它就是嶺南四大名剎之一:
慶雲寺
△許慶彬 攝
這座古寺已屹立於山中幾百年,
是許多肇慶人 賞景、觀寶的
優選之地。
△歐彩煥 攝
慶雲寺的滄桑歷變
明崇禎六年(1633年),高要縣上迪村人梁少川與新會人朱子仁(即在犙和尚)等人在蓮花峰中的虎窩一帶共結蓮社,建立了蓮花庵;次年,改名為慶雲庵;後改名為慶雲寺。
咸豐十年(1860年)慶雲寺遭受兵燹,全部建築悉被焚燬。
咸豐十一年(1861年)由第四十代住持祖聖淡凡和尚募款重修,並由蘇廷魁與彭泰來另寫橫額及對聯。
同治光緒年間,慶雲寺達到全盛時期,當時寺僧職工等達千人以上。
民國五年,慶雲寺失火,焚燬兩隅,後由第六十五代住持法持最堅募款重修。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黨省政府決定拆廟充財政費,慶雲寺客堂被封,僧徒被迫離寺。其後,名畫家高劍父為慶雲寺多方奔走,才令慶雲寺幸得保留。
1966年—1976年期間,慶雲寺裡許多經書、文物被焚燬,佛像被打爛,部分僧人被迫離開山門,停止一切正常活動。
1978年,國家撥款五十多萬重修慶雲寺、白雲寺,兩寺重塑佛像,被迫離開的僧人陸續回寺。
1980年以來,恢復了正常的活動。
慶雲寺坐西向東,
四周峰巒環抱,環境清幽
集自然山水之靈秀,
莊嚴而質樸,雄偉而肅穆。
△伍尚慧 攝
慶雲寺內的建築均為磚木結構,
且按中軸線對稱佈局,
共有大小殿房100餘間,
建築面積9000多平方米,
佔地面積1.7萬平方米。
慶雲寺按中軸線對稱佈局,自下而上依次為:第一層韋陀殿,內設知客堂、雲房,南有客堂、鼓樓;北有齋堂、鐘樓;第二層大雄寶殿,內設東土祖師殿、伽藍殿,三殿合而為一;第三層中正堂;第四層毗盧殿,南有藏經樓、七佛樓,北有睡佛樓、佛母樓;第五層塔殿,即原建之蓮花庵。
△伍尚慧 攝
這座古寺值得你慢慢逛!
歡迎大家來打卡~
◆ 編輯:李鈺聿
◆ 一審:龍愛文 陳楚
◆ 二審:蘇耀枝
◆ 三審:童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