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座城市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擔負著時代的期許、歷史的使命,也因之不負“光榮之城”的名稱。
“夜晚的燈光構成城市的輪廓,那是我們人類文明塑造的地球。”如果有機會從太空俯瞰我們世代生活的星球,很多人都會發出和航天員一樣的讚歎。
在經濟學家眼中,夜晚燈光可以映照出某些經濟規律。2002年,一張根據美國衛星資料製作而成的世界夜晚燈光地圖就顯示,燈光亮度高的地方,總是集中在全球陸地的一小部分。換句話說,全球的經濟活動高度集中於少數地區。
20餘年來,世界地圖上的燈光幾經搖曳變幻,處於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的上海,光芒卻越來越盛,還逐漸輻射周邊,帶動長三角形成充滿活力的都市群。
上海之光,從哪裡來?
“黃金時代,不在我們背後,乃在我們面前;不在過去,乃在將來。”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石庫門裡燃起的革命火種,照亮了神州大地的沉沉黑夜,也賦予這座城市無上的榮光。
光榮之城,就此奠基。
縱觀歷史,能以“光榮”二字形容的地方並不多,而且往往已成陳跡——“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這是後人對西方古典文明的無限憑弔。
“那如幻的靈光逃到哪兒去了?那光榮與夢想,如今到哪兒去了?”英國桂冠詩人寫下的句子,百年後成了對美國夢的叩問。
但上海絕不相同。
百年來的各個歷史時期,這座城市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擔負著時代的期許、歷史的使命,也因之不負“光榮之城”的名稱。這裡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和偉大建黨精神孕育地,是宏闊歷史的起點,也是重大國家戰略的承載之地。
在這裡,“勇當開路先鋒”是一種傳統,從建黨之初延續至今。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醞釀形成於百餘年前的石庫門建築裡,傳承發展於上海不斷創造奇蹟的全過程。
黨在上海的建立,本就是危牆下的使命使然。時移勢易,使命依然。在今天百年變局語境之下,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徵程中,當我們再度品讀偉大建黨精神的32個字,思考上海這座城市的特殊使命,我們就會知道,“光榮之城”的內涵並不限於紅色的歷史,更指向上海從紅色基因中生髮出來的擔當——在沒有路時率先“闖”出一條路、“創”出一條路,為落實國家戰略、維護國家利益、保障國家安全作出應有貢獻。
2007年,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時就指出:我們必須把上海未來發展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思考和謀劃。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又指出,上海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域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做好上海工作要有大局意識、全域性觀念,在服務全國中發展上海。
202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考察上海,明確要求這座城市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
這是光榮之城的座標所在——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始終堅定地服務大局,這是上海的習慣,也是上海的價值所在。脫離了大局,“光榮”也就無從談起。而在今天,上海對大局的理解,在大局下的行動,在大局中所應彰顯的地位,還在持續增添新的內涵。
這些年,放眼全球,變亂交織,上海努力用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以“五個中心”為使命牽引,強化“四大功能”,勇挑重擔、敢為人先。
十多年來,“世界開放指數”不斷下滑,上海仍保持擴大開放的戰略定力:第六屆進博會意向成交額創新高,《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資若干措施》在上海自貿區成立十週年之際出臺,“莫德納速度”成為最佳化營商環境的新標杆……這些,都是“光榮”在這個時代的嶄新註腳。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4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穩中求進,先要穩信心,而唯有務實行動,才是最好的信心。
去年底開始,上海各級幹部中就不斷重複四個字——“奮力一跳”。誰都知道當下和未來充滿挑戰,但愈是有挑戰,上海作為“龍頭”和“先鋒”,愈是要堅定信心,奮力一跳,為實現具體的目標任務而跳,更為引領未來、贏得未來而跳。
今天的上海,要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要為全國遮風擋雨、闖關破局。“五個中心”就是這樣的戰略載體。“五個中心”前都有“國際”二字,置身全球競爭大格局,需要更高的追求,也需要足夠的清醒——在國際化程度、高階服務佔比、定價權話語權規則制定權等等方面,上海的“五個中心”同全球頂尖水平仍有差距。真正擔起使命,正需要看到短板、正視問題,並始終瞄準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加緊追趕超越,進而走出自己的路。
如何提高“五個中心”國際化水平?怎樣解決經濟執行中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激發改革開放活力、培育壯大新動能,還有哪些可能性?2024年,這些都是上海需要持續思考、破解的問題。這些問題關乎工作思路、手勢的全方位更新,也考驗著大局觀。本質上,它們都指向一座光榮之城的勇氣和志氣,指向全體奮鬥者的自信與信心。
前行路上,有風有雨是常態。歷史上的上海,從來無懼挑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面對國外技術封鎖與壟斷,上海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製造出品質優良的輕工產品,“上海製造”名揚天下。
改革開放初期,上海在經濟發展中積累的問題和矛盾日趨突出,社會各界達成共識:“改造和振興上海,必須走改革開放道路,上海要由工商業城市向經濟中心城市轉變”。
浦東開發開放從一張白紙開始,早年沒有少受外界的冷眼和質疑,但日後的現實再好不過地回擊了所有的質疑,告訴世人“王牌”何以成為王牌。
剛剛熱播的滬產電視劇《繁花》也從一個側面告訴今人,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之中,這座城市的弄潮兒們如何吃苦、如何闖關、如何為夢想而一再自我超越。
若探索不艱辛,則光榮無意義。對於一貫承擔光榮使命的上海來說,絕大多數艱難險阻,本質上都是孕育新機遇的土壤。關鍵在於如何認清內外形勢、把握底層邏輯,透過實踐破解裉節難題,帶動整體提升。
唯有堅持團結奮鬥,才能不負百年榮光。在新徵程新起點上,上海理應秉持知重負重、捨我其誰的勇氣和銳氣,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難啃的骨頭,做國家最需要、人民最期盼的事,努力創造出更多“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