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梅斯醫學 撰文|官水木
已授權《中國臨床營養網》轉載
11月14日是第十六個世界日。
體重增加是公認的糖尿病危險因素。但中國人的體重指數(BMI, kg/m2 )達到多少時需要進行體重干預,仍然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
1993年,世衛組織將肥胖定義為BMI超過30。然而,隨後的證據表明,亞洲人在較低BMI的情況下比白人更容易患糖尿病。2013年,英國醫學機構曾將中國人的BMI預警值降低到27.5,以提醒中國人更早地關注體重和篩查糖尿病。
去年的歐洲肥胖症大會上,一項大型研究結果顯示, 中國人的BMI在26.9的時候,患糖尿病風險就與BMI為30的白人相同了。 而且這個現象在去除社會經濟地位和吸菸狀況的干擾後依然存在。
doi: 10.1016/S2213-8587(21)00088-7.
非白人人群的BMI臨界點較低是否是由於身體組分、生化特徵、生活方式、遺傳等差異造成的,目前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亞洲人群需要更早地干預體重變化。
可惜的是,當前相關的主流指南並沒有明確的種族區分,這種做法忽視了東西方差異,也忽視了經濟等其他因素的干擾。“一刀切”的做法已經不適用於當前社會,我們迫切需要更加細緻的研究來指導臨床實踐。
針對這一問題,由多國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近日在《柳葉刀》上公佈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發現,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東亞人群,其健康的BMI上限應低於當前規定的正常值上限!
www.thelancet.com
這項研究覆蓋了57箇中低收入國家,共685616名25歲以上的成年人。對這些人的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檢測,並根據BMI值分類為: 體重不足(<18.5),正常(18.5~22.9),正常高值(23.0~24.9),超重(25.0~29.9),肥胖(≥30)。
這其中共納入中國人8001名,平均年齡52.5歲, 平均BMI值是23.5,糖尿病患者佔8.5%。 總體而言,超重佔27.2%,肥胖佔21.0%,而糖尿病患者中兩者的比例更高,分別為31.6%和41.4%。不論男女,糖尿病患病率都隨著BMI的增高而直線上升。
www.thelancet.com
在全球範圍內,儘管沒有達到超重, BMI處於正常高值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都明顯高於正常人。 這種現象在東亞最為明顯, 其中正常高值的東亞男性風險是常人的1.90倍,東亞女性是常人的1.53倍。
在超重人群裡,東亞人依然是最易患糖尿病的,其中男性的風險增高至常人的2.84倍,女性為2.18倍。 而在肥胖者中,東亞人群同樣傲視全球, 男性風險高達3.93倍,女性也高達3.18倍。 研究人員還發現,這個現象與財富和教育等因素無關,東亞人是名副其實的“易糖體質”。
更重要的是, 當東亞男性的BMI臨界值處在23.8附近時,其篩查糖尿病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大約60% , 東亞女性與此相似。
而我國目前將BMI正常值上限定為23.9,這意味著, 以這個標準來執行的話,有4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前還無法意識到需要減肥, 被誤認為體重“完全正常”。
www.thelancet.com
就算以國內現行的寬鬆標準來看,國人的體重狀況也很不樂觀。據統計,2018年我國的人均BMI水平是24.4,已經屬於超重範圍,肥胖率也接近10%。2010年至2018年間,平均每年人均BMI就增加近0.1。
我國近年來人均BMI的增長呈現出放緩趨勢,但農村女性依然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到2018年已經超過了城市女性。與此相對應,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的平均BMI上升幅度大於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
doi: 10.1016/S0140-6736(21)00798-4.
我國居民的體重分佈也有明顯的地域區分。北方人的平均BMI比南方人高出2個單位以上。同樣,華北和華南的肥胖患病率差異也超過3倍。與之相一致的是,我國北方的糖尿病患病率明顯高於南方,例如,內蒙古高達19.9%,而貴州僅為6.2%。
有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的超重可能會導致未來患代謝病的風險增加。目前我國有超過1/3的人口處於糖尿病前期,早期干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doi: 10.1016/S2213-8587(21)00045-0.
而我國兒童和青少年的體重狀況十分不樂觀。6歲以下的兒童中,超重和肥胖率分別達到6.8%和3.6%;6~17歲的學齡期群體裡,這一比例增高至11.1%和7.9%。並且這一趨勢仍在惡化,這些超重和肥胖的青少年兒童將是未來我國糖尿病的“主力軍”。
為促進健康生活方式和強身健體,2016年,中國啟動了“健康中國2030”計劃,其中要求學齡兒童每天達到至少1小時的中高強度體力活動,但目前的達標率僅有1/3。
www.lehuadisplay.com
由此可見,全民減重已經是大勢所趨。更重要的是,體重的維持不應只以低於正常上限為滿足,BMI最好要在23.0以內,這也是世衛組織提倡的健康目標。另外,在現行的中國標準裡增加“糖尿病預警值”也值得一試。
參考文獻:
1.Rishi Caleyachetty, et al. Ethnicity-specific BMI cutoffs for obesity based on type 2 diabetes risk in England: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Jul;9(7):419-426. doi: 10.1016/S2213-8587(21)00088-7.
3.Felix Teufel,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diabetes risk in 57 low-income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individual-level data in 685616 adults. Lancet 2021; 398: 238-48.
4.Limin Wang,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obesity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 findings from consecutiv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during 2004-18. Lancet. 2021 Jul 3;398(10294):53-63. doi: 10.1016/S0140-6736(21)00798-4.
5.Xiong-Fei Pan, et al. Epidemiology and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in Chin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Jun;9(6):373-392. doi: 10.1016/S2213-8587(21)00045-0.
《中國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欄:
截止到 2024 年 2 月 21 號上午 8:00 時,本平臺關注人數為:365538 名。更多資訊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