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跨越學科邊界,探索器官保護
整理 |Key
在腫瘤負擔日益嚴重的當下,腫瘤治療導致的機體其他系統相關疾病有所增加,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機體其他器官疾病、如何做到共病管理是一個亟待關注的關鍵挑戰。
近期,由中國抗癌協會呼吸病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第四屆腫瘤呼吸病學學術年會暨“科學驅動 共話前沿”腫瘤器官保護與腫瘤呼吸共病卓越論壇於2024年10月27日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圍繞腫瘤呼吸病學、腫瘤呼吸共病管理等內容開展討論,貫徹器官保護整體策略。值此會議之際,醫學界腫瘤頻道特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潔教授進行了專題探討,分享關於腫瘤器官保護方面的最新見解。醫學界特將採訪內容歸納整理,以饗讀者。
腫瘤治療與器官保護並重:
詳解延長生存期三策略
眾所周知,腫瘤本身可導致肺損傷、抗腫瘤治療也導致肺損傷和腫瘤呼吸共病,由於上述情況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腫瘤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王潔教授分享到:“在共病醫療的背景下,器官保護對於腫瘤治療而言至關重要。這要求我們從患者的整體生態層面出發,制定全面而綜合的治療策略,不僅要關注腫瘤的直接治療,更要將器官保護置於核心地位。”
王潔教授認為,為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透過整合醫學資源,實施多學科聯合診治。鑑於肺癌患者常伴隨多種疾病,治療方案的制定必須充分吸納多學科專家的意見,確保全面考慮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其次,要警惕抗腫瘤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多器官損害。例如,免疫治療可能引發間質性肺炎風險增加,以及內分泌系統的損害等。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密切監測患者的器官功能,及時採取保護措施。
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一環,是建立科學的預測體系。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我們應充分評估患者的獲益程度以及發生靶向藥物/化療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從而做出全面而精準的決策,以期在保障治療效果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腫瘤根治與器官保護並行的治療新策略
在臨床上,追求腫瘤根治的同時,保全患者的器官功能和提升術後生活質量是一個複雜而細緻的過程,它要求醫生在治療策略的制定上既要精準有力,又要兼顧患者的長遠獲益。當前,醫界普遍認為,約有30%的腫瘤病例是可以透過現有治療手段實現根治的。然而,不容忽視的是,高達60%-7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處於腫瘤晚期,這無疑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和複雜性。對此,王潔教授總結到:“加強腫瘤的早期篩查,將防治關口前移,是提高腫瘤根治率、減少晚期病例數量的關鍵。透過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公眾對腫瘤早期症狀的警覺性,結合先進的篩查技術,如血液檢測、影像學檢查等,可以更早地發現腫瘤,為患者爭取到寶貴的治療時間。”
對於能夠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微創手術因其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成為保全器官功能和提升術後生活質量的重要選擇。微創手術透過減少手術切口的大小和數量,降低了手術對周圍組織的損傷,有助於患者更快地恢復生理功能,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
在提高根治率方面,除了傳統的手術切除外,醫生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例如,透過檢測血液中的微小殘留病灶,可以瞭解腫瘤在體內的分佈和活躍程度,為制定後續的治療策略提供重要依據。針對不同患者的微小殘留病灶特點,可以選擇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等多種治療手段的組合,以達到最佳的根治效果。
此外,在治療過程中,醫生還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器官功能變化,及時採取保護措施。例如,對於可能影響肺功能的腫瘤治療,可以採取呼吸功能鍛鍊、氧療等措施,以減輕治療對肺部的損傷;對於可能影響消化功能的腫瘤治療,可以調整飲食、使用消化酶等藥物,以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和消化功能。
推進“健康中國2030”,
呼吸病防治與器官保護新路徑
為了更有效地推進“健康中國2030”這一宏偉目標,在器官保護領域,特別是針對呼吸病這一廣泛而複雜的健康挑戰,我們需要聚焦並努力改進多個關鍵方向。這些方向不僅涵蓋了疾病的預防與早期干預,也涉及了患病後的精準診斷與高效治療,共同構成了構建更健康中國的堅實基石。
助力“健康中國2030”這一宏偉目標的推進,王潔教授表示:“首先,提升公眾的健康意識與生活方式至關重要。呼吸病,無論是肺癌等惡性腫瘤,還是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等良性疾病,其發生與發展往往與不良的生活習慣、環境汙染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必須透過廣泛的健康教育活動,使大眾深刻認識到這些疾病的危害,學會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菸限酒、合理膳食、規律運動等,以及正確的疾病預防知識,如佩戴口罩減少空氣汙染暴露、接種流感疫苗預防呼吸道感染等。這些措施能夠從源頭上減少呼吸病的發生,為器官保護奠定堅實基礎。
其次,患病後的正確診斷與高效治療同樣不可或缺。隨著醫學科技的飛速發展,整合醫學、多學科診療團隊(MDT)、精準醫學等新型技術與方法為呼吸病的治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整合醫學強調身心並重,將不同醫學體系的知識和技術相融合,為患者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治療方案;MDT則透過集合呼吸科、腫瘤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學科專家的智慧,共同制定最最佳化的治療計劃,確保治療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精準醫學則利用基因測序、生物標誌物檢測等先進手段,實現疾病的早期發現、精準分型與個性化治療,大大提高了治療成功率,減少了不必要的藥物使用和器官損傷。”
最後,王潔教授總結道:“以上這些改進方向的實施,將極大促進呼吸病防治水平的提升,減少疾病對國民健康的威脅。透過提高公眾健康素養,促進疾病的早期發現與干預,結合先進的醫療技術與治療方法,我們不僅能夠更有效地保護患者的器官功能,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還能逐步降低醫療成本,減輕社會負擔,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宏偉目標貢獻重要力量。”
專家簡介
王潔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
主任醫師,協和醫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202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與進步獎獲得者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
第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
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並獲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副理事長
CSCO小細胞肺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CSCO專家委員會候選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腫瘤多學科專委會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醫學會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慢性病防治與健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精彩資訊等你來
本文稽核:王潔教授
責任編輯:Sheep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