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診斷需加強警惕,避免漏診、誤診
撰文 | 楊潔 李巍
近幾年肺炎支原體肺炎在我國爆發,大家對肺炎支原體感染造成的大葉性肺炎、重症肺炎治療逐漸得心應手,亦能夠早期發現壞死性肺炎、胸腔積液、支氣管擴張、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等常見併發症。
然而近期筆者遇到的這則病例起初以為是肺炎支原體併發症,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人瞠目結舌,具體情況如何?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患者反覆發熱,
是肺炎支原體感染?
患兒女,5歲,以“反覆咳嗽、發熱半月餘”於2024.08.22入院。
現病史:半月前患兒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熱型不規則,體溫波動在36.5-39.1℃之間;伴陣發性咳嗽、稍痰,痰不易咳出;偶有頭痛、前額明顯,無噁心嘔吐等其他不適;
家屬訴曾在縣醫院查頭顱CT未見異常,遂間斷於當地診所給予口服藥物及輸液治療10余天(具體用藥用量不詳),體溫仍不穩定,咳嗽較前加重。為求進一步診療遂來我院,以“支氣管肺炎”收入院。患兒自發病以來,神志清、精神欠佳,近期飲食欠佳,睡眠可,大小便無異常。
查體:T:36.7℃ P:105次/分 R:30次/分 Wt:14.0kg,神清,精神欠佳,身型瘦小,輕度營養不良貌,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乾溼性囉音;心腹檢查未見異常;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
輔助檢查:血常規(2024.08.22):WBC18.47×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68.30%,淋巴細胞百分比25.70%,血紅蛋白濃度105.00g/L,血小板數494.00×109/L,CRP10.0mg/L;血沉41mm/h;心肌酶、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
腺病毒IgM抗體、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體、甲乙型流感病毒檢查陰性,肺炎支原體IgM抗體檢測弱陽性,肺炎衣原體IgM抗體檢測陰性;
胸部CT(2024.08.22):1.右肺上葉前段結節並鈣化;2.右肺上葉前段、後段支氣管擴張並感染、實變;3.縱隔及右肺門多發淋巴結並鈣化。
圖1 患者胸部CT(2024.08.22)
結合輔助檢查,患兒肺炎支原體IgM抗體檢測弱陽性,且病程較久,不排除混合細菌感染可能,考慮為肺炎支原體引起的大葉性肺炎可能性大,同時合併肺實變、支氣管擴張。
治療上給予頭孢哌酮舒巴坦(點選跳轉合理用藥專區)、阿奇黴素抗感染、氨溴索及布地奈德霧化化痰止咳、甲潑尼龍抗炎、腸外營養等對症支援治療。
突發意識障礙、劇烈嘔吐,
“真兇”出乎意料
2024.08.24晨查房時患兒體溫降至正常;然而10:50時患兒卻突發嘔吐1次,為少量胃內容物,家屬訴患兒尿床,追問以前無此情況。筆者立即檢視,查體示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頸軟,巴賓斯基徵、克尼格徵陰性,肌力、肌張力正常,指令性動作完成可,囑暫觀察;
10-15分鐘後檢視患兒,其劇烈嘔吐,為非噴射性胃內容物,量多,伴意識障礙、呼之不應;查體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可,心率60次/分,心音低鈍,立即給予吸氧(2L/min)、心電監護、降顱壓、補液等處理,約3分鐘後患兒意識清醒,精神差,生命體徵暫平穩。
立即攜氧陪護至CT室行頭胸部CT檢查:1.雙側側腦室體積增大,建議MRI。2.右肺上葉前段結節並鈣化,右肺上葉前段、後段支氣管擴張並感染、實變;縱隔及右肺門多發淋巴結並鈣化,右肺門增大,綜合考慮肺結核可能(原發綜合徵)。
圖2 患者複查頭顱、胸部CT(2024.08.24)
安返病房後完善結核相關檢查,患者腦脊液檢查示潘氏試驗陽性、結核分枝桿菌RNA陽性;腦脊液NGS可見結核分枝桿菌。病程到此,答案呼之欲出,最終患兒確診為結核性腦膜炎。
追問患兒家族史及接觸史,未獲取有意義資訊;告知家屬患兒病情取得同意後,聯絡省傳染病醫院120接出。
圖3 患者腦脊液常規檢查
圖4 患者腦脊液NGS
傳染病早期隱匿,需加強警惕
該患兒營養不良、抵抗力差,易患各種感染,不僅要考慮常見病原菌感染,還需考慮非典型病原菌感染。入院時胸部CT提示右肺上葉結節鈣化及縱隔及右肺門多發淋巴結並鈣化,不能單純的用肺炎支原體感染解釋,臨床醫生要抱著事出反常必有妖的態度追根溯源。
近年來傳染病發病率明顯下降,加之傳染病早期較隱匿,臨床表現多不明顯,很多臨床醫生缺乏認識,需增加警覺性,避免漏診、誤診。好在該病例患兒病情變化及時發現,得到了積極治療。
什麼是結核性腦膜炎?
結核性腦膜炎是小兒結核中最嚴重的病型,好發於1-5歲小兒,以冬春季發病較多。
一
感染途徑:
1、結核菌侵入血液,形成結核菌血症,經血液迴圈播散到腦膜,或脈絡叢血管引起。
2、結核感染後,可發生隱匿的血行播散,在中樞神經系統及其附近組織形成結核病灶,當機體內外因改變,結核病灶破裂,排出大量結核菌至蛛網膜下腔而發病。
二
臨床症狀:
1、前驅期(早期):約1-2周,患兒可有發熱、食慾缺乏、睡眠不安、煩躁、性格改變等症狀,年長兒可訴頭疼,一般多輕微。
2、腦膜刺激期(中期):約1-2周,頭痛持續並加重,伴嘔吐,多為噴射性嘔吐,知覺過敏。易激惹,煩躁或嗜睡交替出現,可有驚厥發作,但發作後意識尚清,往往出現便秘伴舟狀腹。
此期患兒前囟飽滿或膨隆,克尼格徵、巴賓斯基徵陽性,淺層反射一般減弱或消失,腱反射亢進,可以出現腦神經麻痺、顱內壓增高和腦積水的症狀、體徵及偏癱症狀。
3、昏迷期(晚期):約1-3周,以上症狀逐漸加重,神志由意識朦朧、半昏迷而進入昏迷,陣攣性或強直性痙攣發作頻繁,顱內壓增高及腦積水症狀更加明顯,可呈角弓反張,去腦或皮質強直,終因伴呼吸和心血管運動中樞麻痺死亡。
三
輔助檢查:
一般來說可以透過結核菌素試驗、結核分枝桿菌檢查、腦脊液檢查、分子生物學方法、胸部及頭部影像學檢查及其他輔助檢查(包括、周圍淋巴結穿刺液塗片、肺穿刺活體組織檢查或胸腔鏡取肺活體組織檢查等)明確診斷。
結核性腦膜炎該與哪些疾病鑑別?
1、化膿性腦膜炎:由於結腦起病急較易誤診為化膿性腦膜炎;反之,化膿性腦膜炎經過不規則抗生素治療而腦脊液數不高時,又易誤診為結腦。
鑑別時除結核病接觸史、PPD試驗及肺部X線檢查可協助診斷外,腦脊液檢查也尤為重要,在細胞數高於1000×106/L,且分類中以中性粒細胞佔多數時,應考慮化膿性腦膜炎,但更重要的是細菌學檢查。
2、流行性乙型腦炎:輕型病例易與早期結腦混淆,但乙腦有流行病史,腦脊液中蛋白只輕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或增高都有助於鑑別。
3、腸道病毒腦炎:如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所致的腦炎或腦膜炎多見於夏秋季,起病較急,腦膜刺激徵明顯,可有皮疹及肌痛,病程較短。
4、腦腫瘤:小兒常見腦室管膜瘤多可有腦膜刺激症狀;嬰幼兒常見的髓母細胞瘤可經蛛網膜下腔播散轉移,易發生腦徵、腦神經障礙及腦脊液改變,甚似結腦。
結核性腦膜炎該如何治療?
1、一般及對症治療。
2、抗結核治療: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分階段和全程治療,聯合使用易透過血腦屏障的殺菌藥物。目前推薦強化期採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醯胺、鹽酸乙胺丁醇四聯治療,療程1-1.5年,或腦脊液正常後不少於6個月。
3、激素療法:必須與有效的抗結核藥物同時應用,劑量和療程要適中,在需要應用的病例越早用越好。
4、對腦積水的治療:側腦室穿刺和外引流、高滲液的應用、乙醯唑胺、分流手術。
5、隨訪觀察:凡臨床症狀消失、腦脊液正常、療程結束後2年無復發者,可認為治癒,但仍應繼續觀察,直到停止治療後5年。
參考文獻:
[1]王天有,申昆玲,沈穎等.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1196-1203
更多兒科精彩內容掃描二維碼或點選閱讀原文,開啟醫生站網頁版即可檢視~
本文來源:醫學界感染頻道
責任編輯:小葉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