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打造介入的精英團隊,為更多腫瘤患者帶來希望
在醫學的廣闊天地中,醫生扮演著多重角色,他們不僅是患者健康的守護者,也是未來醫學突破的探索者,更是醫學希望的播種者。從實踐中學習,到傳授知識,每一位醫者的職業生涯都是一條充滿挑戰與成長的旅程,也是醫學創新與傳承的必經之路。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作為醫院的重點科室,其血液學科和呼吸病學領域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科室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一系列支氣管鏡診療技術,並與放化療等綜合治療相結合,用於中晚期肺癌患者,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
本期《心手相傳》欄目特邀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主任醫師楊棟勇教授,以及主治醫師黃琳琳醫生分享他們在肺癌介入技術領域的最新進展,以及在臨床實踐中的深刻思考。
挑戰與希望並存,肺癌患者年輕化
肺癌介入治療覆蓋了從早期診斷、精準定位到治療和管理的全過程。隨著肺癌發病率趨向年輕化,這一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楊棟勇教授看來,肺癌患者年輕化這一現象的成因複雜多樣。“首先,環境汙染的加劇對人們的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其次,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生活習慣發生了變化,如熬夜、睡眠質量下降以及工作壓力的增加,這些都可能對肺部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第三,吸菸行為的年輕化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此外,基因突變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肺癌的發病風險。”
楊棟勇教授還提到,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提高了公眾對肺部健康問題的關注,促使更多人透過早期篩查技術,來檢測肺部異常,從而更早地發現肺癌。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我們觀察到肺癌患者群體中年輕人的比例有所增加。“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肺癌的主要患者群體仍然是中老年人。透過改變前述的危險因素,年輕人患肺癌的風險相對較低。”
“在臨床實踐中,我接診過的最年輕肺癌患者是一位19歲的高中生。”黃琳琳醫生向我們分享了一例年輕肺癌患者的故事。“患者剛剛完成高中學業,正準備邁入大學生活。不幸的是,他在初次就診時就已經是晚期肺癌。患者和家屬最迫切的願望是儘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命,並在此基礎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讓患者活得更有尊嚴和舒適。”黃琳琳醫生表示,面對這樣的挑戰,醫療團隊會竭盡全力,運用最先進的治療手段和最人性化的關懷,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多維策略:肺癌診療的綜合化路徑
肺癌的綜合化診療路徑是一個多學科、全方位的過程,它涵蓋了從早期診斷、精準定位到治療和管理的各個環節。透過多學科合作,提供精準、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預期和生活質量。
楊棟勇教授表示,在臨床實際中,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定製治療方案,包括考慮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病理分型、分子分型以及相關的基礎檢測資訊。目標是為每位患者提供最佳的綜合治療方案。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方案可能會有所調整,以適應病情的發展或緩解。因此,治療方法的選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並且是一個閉環、逐步調整的過程。
“除了傳統的手術、化療和放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也成為了我們治療肺癌的重要手段。在呼吸介入領域,無論是支氣管鏡下的介入還是經皮介入,都在肺癌的綜合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顯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期。”楊棟勇教授說道。
黃琳琳醫生介紹,“一旦患者被確診為肺癌,我們首先對患者進行全面的病情評估。包括病理型別的鑑定、的精確分期,以及患者的基本狀態,如症狀、體徵和是否有基礎疾病,例如心肺功能狀況等。還會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以確保治療方案不僅針對疾病本身,也考慮到患者的整體情況。綜合評定後,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黃琳琳醫生強調,治療方案的實施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定期監測。透過影像學檢查、症狀和體徵的隨訪來跟蹤患者的病情變化。對於接受介入治療的患者,如支架植入術後的患者,需要特別關注。除常規隨訪外,還要監測支架的情況,包括是否移位、是否有腫瘤生長導致狹窄等,並根據需要安排胸部CT掃描或介入複查。
呼吸介入技術:肺癌診療的關鍵力量
目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開展的介入技術包括診斷性技術,如支氣管鏡下的EBUS、TBNA、導航技術,以及胸腔鏡介入診斷技術。治療性技術,包括支氣管鏡下的區域性支架植入、電切術以解除大氣道阻塞,以及經皮冷凍、微波、鐳射和射頻消融技術,這些技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顯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活改善。
楊棟勇教授介紹,肺癌診斷上,利用支氣管鏡技術進行病理活檢,如EBUS-TBNA對淋巴結進行取樣,以及對病變部位獲取組織標本,為病理學診斷提供精確的組織樣本。此外,還採用經皮穿刺等精準介入技術來獲取足夠的病理標本,為後續治療提供堅實的病理基礎,並據此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治療方面,科室能夠開展多種先進的介入技術,包括冷凍消融、鐳射消融和微波射頻消融等,以精準治療肺癌。此外,對於併發症的處理,如胸腔積液,也需要透過胸腔鏡介入技術進行診斷和治療。
黃琳琳醫生介紹了一例大氣道腫瘤導致嚴重呼吸困難的患者的病例的治療過程。“首先,透過支氣管鏡檢查進行精確診斷。隨後,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我們採用了支氣管鏡下的介入治療,如鐳射消融,直接減少腫瘤體積,改善氣道通暢。同時,為了長期控制病情,患者接受了全身化療。”黃琳琳醫生表示,這種綜合治療方案不僅迅速緩解了患者的症狀,也為患者爭取到了接受全身治療的時間,從而提高了整體治療效果。
“透過目前科室的介入技術提高了肺癌患者早期診斷率和診斷評估的準確性,改善了區域性治療效果,並實現了個體化的精準治療。此外,我們建立了肺癌患者資料庫,透過5年及10年的長期隨訪,收集生存率和複發率資料。我們希望透過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評估介入治療的療效,以最佳化治療方案。”楊棟勇教授說道。
科室發展:塑造未來肺癌介入治療的精英團隊
可以看到,在現代醫學中,介入操作已成為肺癌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楊棟勇教授作為該領域的專家,對於培養新一代醫生有著獨到的見解。
楊棟勇教授強調,在培養醫生掌握介入操作技能時,幾個環節至關重要。首先,醫生必須完成系統的理論知識培訓,確保對介入操作有深刻的理解。隨後,透過基礎實踐培訓,醫生能夠熟練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進一步,針對各種具體病情,進行現場講解和操作示範,使醫生能夠將理論應用於臨床實踐。在操作過程中,安全性培訓被放在首位,包括培養醫生的應急處理能力,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有效地應對。
此外,溝通技巧的培養同樣不容忽視,因為這直接關係到醫生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有效溝通。透過這些綜合培訓,醫生能夠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為患者提供更精準、更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作為楊棟勇教授的學生,黃琳琳醫生表示,楊教授倡導團隊成員在掌握基礎技術的同時,發展個人專長,以最佳化內科診療流程和溝通。團隊中,呼吸介入醫生髮揮專長,確保技術全面且穩定發展,形成了一個高效且具備核心技術的團隊。黃琳琳醫生提到,疑難肺癌患者治療難度較大,楊教授憑藉專業能力,能夠為這些患者定製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科室採用多學科團隊模式,集合各領域專家智慧,提供最最佳化治療方案,提高治療的科學性、完整性,並確保方案的公允性、實用性和時效性,從而提升患者生存預期和生活質量。透過這種綜合治療和多學科協作,為疑難肺癌患者提供更精準、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未來,精準醫療應與技術創新的融合
在肺癌治療領域,精準醫療和新技術的應用正不斷推動診療進步。目前,楊棟勇教授所在的科室正從多個方面積極參與臨床研究,例如支氣管鏡下機器人介入診斷技術。“我們希望自主啟動臨床研究,實現技術轉化,這需要團隊合作和綜合能力評估。”楊棟勇教授說道。
在新技術方面,楊棟勇教授密切關注免疫治療領域的最新進展,特別是新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研發與上市。他積極探索機器人和AI引導下的介入診療技術,以推動這些技術的產業化和臨床應用。此外,他還致力於建立動態的多學科合作模式,以實現更有效的綜合治療。透過這些努力,我們科室致力於提升肺癌診療水平,為患者帶來更精準、先進的治療方案。
黃琳琳醫生表示,作為一名呼吸科醫生,尤其是專注於肺癌介入亞專科的醫師,紮實的理論基礎,出色的執行能力,優秀的溝通技巧,強烈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鑑於肺癌和介入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持續學習和知識更新對於保持專業競爭力至關重要。”黃琳琳醫生強調。
楊棟勇教授總結道,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需要在理論知識、人文關懷、溝通能力、團隊協作以及科研教學等多方面進行均衡發展。這些素質共同構成了醫生職業的核心,幫助他們在醫療實踐中更好地服務患者,不斷進步。
最後,對於即將走上醫學之路的醫學生或青年醫生,楊棟勇教授和黃琳琳醫生給出了他們的寄語。
楊棟勇教授寄語
親愛的醫學生們,你們選擇了一條既充滿挑戰又意義非凡的道路。在醫學這條永無止境的征途上,你們必須持續學習、不斷進步。我們不僅要成為一名醫生,更要成為一位仁者。醫學職業既偉大又艱鉅,因此,我們需要在這條道路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更好地服務每一位患者。
黃琳琳醫生的寄語
醫學之路確實不易,未來必將面臨眾多困難與挑戰。希望你們能保持極大的熱情和奉獻精神,堅守初心,這將是你們前進的動力。同時,也要注意自我關懷,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培養興趣愛好,適度進行體育鍛煉,保持身心健康,這樣才能在醫學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
精彩資訊等你來
*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