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寫好科研論文,精準展示研究成果。
臨床研究作為推動醫學進步的重要基石,而高質量的臨床研究不僅需要精心設計的方案,還需要精湛的寫作來準確展示研究成果。中國醫學科學院醫院放療科亓舒楠教授就“如何寫好科研論文”這一主題進行了精彩分享。講課內容圍繞研究設計的型別、寫作技巧、科研論文中核心部分的撰寫等方面進行深入的剖析,旨在為讀者提供系統、實用的寫作方法,從而助力科學研究。本文掇菁擷華,以饗讀者。
研究設計的型別
臨床研究設計主要分為描述性、實驗性和觀察研究分析型三類。描述性研究主要是一些調查性、衡量性、測量性的研究,往往是對情況進行描述,而非進行直接對比或比較性分析。實驗性研究通常允許研究者定義研究群體、設定干預環境,進而來觀察/評估干預效果。觀察分析型研究,如佇列研究,透過定義研究群體、觀察記錄其特徵來尋找相關性,由於無法設定干預因素,結論通常為關聯性而非因果性。佇列研究通常具有倫理安全、可建立時序、方向性、易於實施以及成本效益高等優勢,但有時會面臨混雜因素處理和罕見病例研究等挑戰。因此,為保證佇列研究的高質量,需明確研究目的、進行合理設計、收集充足且優質的樣本量(如前瞻研究、多中心研究等等),並注重質量控制。
最後,為提升文章撰寫的質量,可以充分利用權威寫作指南網站提供的寫作表格、解釋性檔案和檢查清單以及投稿指南中的建議。以此全面最佳化文章,確保其結構嚴謹、內容充實、格式規範,從而確保文章的高質量。
論文寫作技巧
撰寫文章的核心在於回答一個科學問題,且聚焦於單一的科學發現,將這一科學問題以講好一個故事的邏輯呈現。首先,透過文章標題引出故事,明確表達內容,權衡取捨出與研究主題最相關的研究結果,構建清晰準確的故事指令碼(包括研究背景、變數、結果、共識、分歧、研究意義等)。其次,在構建文章架構時,應嚴格遵循“總分總”的原則:先整體鋪墊背景,隨後展開研究內容的討論(涵蓋研究發現和結果),最終總結觀點和結論,每個段落的闡述也應遵循這一結構。最後,在具體寫作時,需先搭建段落內容的骨架(能代表研究核心的句子或者片語),再透過文獻引用或者語句修飾逐步豐富和完善這一骨架。此外,寫作時應注重精準性、簡潔性和清晰性,避免使用模糊性描述詞語(如common、rare),應使用具體數值和資料來表達事件發生的頻率、診斷實驗的準確性等。寫作過程中,需判斷引用文獻的質量,並基於事實給出基本觀點。同時,遵循循證寫作的原則,使用陳述式敘述論點,並給出支援論點的證據和等級。撰寫科學論文並不需要很華麗的辭藻,而是透過簡單詞語和常見短語將研究的內容清晰地表達出來即可。
科研論文組成部分的撰寫
摘要和標題
論文標題、摘要以及研究的圖表,往往是雜誌編輯決定是否將文章送至同行評審的首要考量依據。在撰寫文章標題時,需精準聚焦研究的核心議題,明確表述文章探究的主要科學問題,並簡要揭示透過研究所發現的關鍵問題及所得出的核心結論。而在撰寫摘要時,需確保邏輯清晰、語言表達流暢且重點突出,避免使用複雜長句及被動語態。摘要部分應包含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採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核心發現,且需遵循格式要求。同時,摘要中的語言應與正文中的重要概念保持一致,以突出研究物件和手段。
背景
背景部分主要闡述提出的科學假設和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因此儘量保持闡述的簡潔性,避免冗長複雜的敘述。在撰寫背景時,搭建一個漏斗形的書寫框架,從一個寬泛的背景引入,隨後逐步縮小至本研究的領域,進而深入到研究問題可能突破的原理或者方向,最終提出整個研究的目標。在提出研究問題時,需區分其該領域已有的知識或已被解決的問題,以及尚未明確或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對於重要里程碑的參考文獻需簡要提及,但避免在此階段進行過度展開或對比,相關對比應留待討論部分進行。背景的最後部分應明確闡述研究主要問題與假設,簡要說明研究方法及設計,從而自然過渡到方法學部分的探討。
方法和結果
方法學部分的核心在於精確地闡述總體研究設計、研究物件、結果選擇及定義、技術資訊、倫理考量以及遵循的PICO(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PECO(Population、Exposure、Comparison、Outcome)原則等核心要素。並且在論文中要清晰地闡述出主要研究和次要的研究成果,確保讀者能夠準確理解研究重點和目的。
研究中所運用的技術和方法需遵循一定原則,以確保資訊充分性和可讀性。對於領域內公認且廣泛應用的技術和方法,可簡要提及並附上參考文獻,以體現研究的規範性和可靠性。然而,若採用的方法在領域內使用較少或屬於新興領域,則需提供更多細節,包括方法的實施步驟、關鍵引數等,並附上相應參考文獻,以便讀者能夠深入理解並準確評估研究過程。尤為關鍵的是,當研究採用創新或經過改良的方法時,需詳細闡述該方法具體內容、創新點以及相較於傳統方法的優勢,並解釋選擇該方法的原因,因為這往往是研究的獨特之處和亮點,能夠提升研究的學術價值和實際應用潛力。
在闡述研究結果時,應嚴格遵循相關的指南和標準,強調論文中的內在邏輯,透過逐層遞進的方式展開研究程序和關鍵發現。同時,還需注重研究結果的的主次之分,突出核心內容和關鍵資料。此外,為提高報告的規範性和可讀性,可借鑑SAMPLE等指南內容,確保結果的準確表達,使研究結果更加清晰、易於理解。
討論部分最核心任務在於全面而深入地解析研究的主要發現,並將其置於學術背景中進行考量。首先,討論部分應以精煉簡短的闡述作為開篇,總結並明確回答引言部分提出的科研假設與研究問題,這一總結不僅是對研究結果的直接回應,更是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研究結論概覽。隨後,討論應圍繞研究的主要發現展開,逐一分析這些發現的意義與影響,這一過程中,與既往研究的比較顯得尤為重要。對於相同點,可簡要提及以展示研究的連貫性;而對於不同點,則需詳細闡述,並可能涉及對既往研究侷限性的分析,從而間接增強當前研究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進一步凸顯研究的獨特性和創新性。
在討論過程中,避免對研究結果細節的重複,尤其是具體資料的展示。雖然資料是支撐研究結論的重要依據,但在討論部分,更應注重對資料背後意義的挖掘和解釋,而非簡單地複述資料。僅在必要時,才應引用具體資料來強化論點。此外,討論還需確保所有提及的內容均基於已呈現的研究結果,避免引入任何新的、未在結果部分提及的發現,這一原則有助於維護研究的嚴謹性和一致性。在討論的最後部分,應簡要分析研究的優勢和侷限性,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的研究評價。同時,可簡要提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為讀者提供進一步探索的線索。
· 總結 ·
做好科學研究與寫好文章是相輔相成的關鍵環節,構成了一個不斷遞進、相輔相成的過程。首先,需根據研究問題精心選擇最佳設計,確保能精準回答所提出的科學問題。在此過程中,充分利用現有的工具和指南,以終為始地規劃研究,即在研究開始前就大致構建好文章的框架。其次,建立循證寫作方法,注重提高精準寫作能力,確保文字表達準確、清晰。最後,持續進行有效練習,不斷提升研究與寫作技能。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