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在現代醫學發展的任何一個瞬間,都是一代代醫學家們高舉火把,引後來者拾級而上,造就醫學可觀的今天和無限的未來。本期《心手相傳》,我們邀請到一位“志攀高山,也甘為人梯”的學者。她就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間質性肺疾病亞專科主任,主任醫師洪群英教授。
洪群英教授供職的醫院曾在公開渠道發文,稱她是“顏值與實力均線上的女神”,秉承“規範流程,科學管理”的理念,她不遺餘力地最佳化教學管理流程,明確各級教學人員的職責,並持續進行更新與改進。在她的推動下,科室形成了從主治醫師到高階職稱人員積極參與教學工作的優良傳統。擁有數十年醫療和教育經驗的洪群英教授,對於醫者和教育者的角色有著深刻的感悟。現在,讓我們一同探索洪群英教授的內心世界,瞭解她對於醫學教育的獨到見解和豐富經驗。
醫生,是一種責任和使命
談及學醫的初衷,洪群英教授表示,“疾病給人們帶來的痛苦是巨大的,尤其是對於廣大老百姓來說,這種痛苦是非常難過的。如果能夠透過我的努力解決這種痛苦,幫助別人,我想這是我追求的最大目標。所以很多年前,我就想成為一名醫生。在考大學填報志願時,我幾乎所有的選擇都是臨床醫學。”
洪群英教授的家庭對她的從醫之路影響很大。“事實上,我的母親曾經是赤腳醫生,在那個年代,她幫助了很多人。儘管條件艱苦,但她的行動讓我深受啟發。所以,我也希望能夠像我母親一樣,透過醫學幫助他人,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
在洪群英教授看來,醫生是一個非常神聖的職業。它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我們每天都在與疾病做鬥爭,為患者帶來希望和健康。這份工作讓我感到自豪,也讓我深感責任重大。”
“吃螃蟹”的人,靶向門診建立
在醫學領域,呼吸系統疾病的診療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從八九十年代的肺炎、肺結核等傳統疾病,到如今的SARS、新冠病毒等傳染性、病毒性疾病,醫學界不斷面臨著新的挑戰。
自1992年加入中山醫院以來,洪群英教授見證了呼吸系統疾病領域的重大變遷。她回憶道,在過去,肺炎和肺結核等疾病是主要關注點,而如今,傳染性和病毒性疾病如SARS和新冠病毒成為了新的挑戰。面對這些變化,她並沒有過多考慮個人風險,而是順其自然地投身於呼吸科領域,專注於呼吸系統疾病的診療工作。
2007年,中山醫院在國內率先建立了肺癌靶向治療門診,這一創新舉措在當時被視為“吃螃蟹”的行為。洪群英教授表示,在當時,肺癌靶向治療尚屬新領域,許多醫生缺乏相關經驗,包括用藥管理和治療指導。建立這一門診的初衷是為了給患者提供指導,完成慈善政策下的藥品流程,以及後期的患者管理。
隨著靶向治療藥物不斷進入臨床指南,肺癌靶向治療門診的範疇也在不斷擴大。洪群英教授介紹,除了為患者開具藥物處方外,門診還涉及耐藥後的再次檢測和應對策略。醫生們需要為患者提供確切的建議,並加強藥物不良反應的管理。“不同靶向藥物的不良反應各異,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生指導個體化治療。”
最初開設靶向治療門診時,洪群英教授親自出診,“當時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探索了多種治療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團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合理的用藥方案,包括減量等個體化治療。”洪群英教授指出,隨著靶向藥物種類的增多和價格的降低,許多藥物已經納入醫保,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現在,大部分患者可以在醫保範圍內獲得處方藥物和管理,享受到了醫保的便利。
如今,新一代年輕醫生已經接手了靶向門診的工作,洪群英教授偶爾也會參與出診。 “我目前更多的工作集中在耐藥後的應對策略和不同靶向藥物的選擇上。 最佳化治療需要遵循規範的診療流程,從最初的檢測到藥物選擇,再到耐藥後的管理,以及不良反應的處理。 ”
隨著靶向藥物研發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循證證據表明,靶向治療能有效延長驅動基因陽性患者的生存期。洪群英教授指出,臨床醫生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篩選出這些患者。作為呼吸科醫生,首先要確保取得高質量的標本,隨著呼吸介入技術的發展,透過精準的肺穿刺等技術獲取標本變得尤為重要。然後選擇合適的檢測平臺,從單基因靶點檢測轉向多基因檢測。
謀發展,多學科診療搭建
在困境中謀發展,遇強則強,是中山醫院呼吸科血液裡永不湮滅的基因。不管是遇到疑難頑疾,還是遭遇危重病症,科室從不放棄,致力於多途徑尋找答案。
在現代醫學中,多學科合作已成為解決複雜臨床問題的關鍵。中山醫院呼吸科的多學科合作模式是醫院整體臨床醫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洪群英教授介紹,這種多學科模式不僅重要,而且與臨床醫學的進步緊密相關。“以肺癌診療為例,中山醫院呼吸科多年前就遵循了多學科合作的理念,當時稱為‘三科門診’,包括呼吸科、放射科和胸外科,共同解決疑難雜症。隨著疾病譜的發展,肺癌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治療方法也在不斷進步,從傳統的手術、放療、化療,到現在的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洪群英教授強調,除了治療方法的進步,分子病理檢測、PET-CT、液體活檢等檢測技術的應用也需要多學科的共同參與。例如,免疫或靶向治療的不良反應可能涉及風溼科、血液科等多個學科。
目前,中山醫院的多學科肺癌診療模式有固定的門診,每兩週舉行一次聯合門診,涵蓋放療、化療、手術、呼吸科、胸外科、放療科、病理和醫學等各個領域,共同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診療意見。洪群英教授表示,多學科模式下,有時會有爭議,無論是呼吸科還是腫瘤科來主導治療,最終目標都是更好地為肺癌患者服務。
“特別是對於III期肺癌患者,多學科合作尤為重要,這些患者的治療選擇涉及手術、放療、全身系統治療等多種方案。”洪群英教授提到,“現在有許多治療模式已經獲批,包括輔助靶向治療、新輔助化療聯合免疫治療等,這些都需要應用多學科診療模式。”
此外,在臨床門診中,呼吸科醫生面對許多低劑量CT篩查出的肺結節患者,需要進行臨床判斷、隨訪和管理。洪群英教授認為,這是關口前移的重要環節,很多工作都是在呼吸科進行的。他還提到,肺癌患者往往伴有多種合併症,如COPD、間質性肺炎,甚至肺栓塞等,這要求呼吸科醫生在治療中考慮更多因素。
臨床與醫學教育的融合之道
國際醫學界曾有知名醫生說過:“只有一個真正的君子,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醫生。”
在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中,傳統的三級查房模式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洪群英教授表示,目前他們仍然遵循傳統的三級查房教學模式。她強調,儘管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變化,但現在他們依然向老一輩專家教授學習,並以此為基礎培養新一代的醫生。病房中現在有許多規培的住院醫師、研究生、實習醫生以及進修醫生,還有他們自己的青年醫生。
洪群英教授認為,首先從態度上,醫生必須認真服務於每一位患者。在專業技術水平上,醫生需要不斷學習。作為一名資深醫生和教師,洪群英教授也承擔著帶教任務,她表示,“作為一名老師,尤其是作為一名年資較高的醫生,我們肩上的責任不僅僅是治療患者,還包括教育年輕醫生。我們要傳授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關心患者,如何進行規範化診療。我們要培養年輕醫生的臨床診斷思維,這是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為患者服務的基礎。”
洪群英教授借用一句話表達了她對於年輕醫生的寄語——認真做人,踏實做事。“我們的工作是盡心盡力地服務好每一位患者,做好患者的治療。這是我們作為醫生的根本職責。”
生有涯,學無止境。在醫學這條漫長而崇高的道路上,洪群英教授以其豐富的經驗和深邃的見解,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呼吸領域發展和醫學教育的畫卷。她強調,醫學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智慧的傳承和創新的實踐。相信本期《心手相傳》將激勵每一位醫學工作者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為醫學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