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忽上忽下,可能是身體在求救!
無論是合併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體重超標人群,還是合併胰島素抵抗、等代謝問題的肥胖人群,體重管理都是橫亙在其面前的一道難題。體重管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維持體重的穩定性。
在飲食限制與滿足生理需求之間,個體不得不在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下做出選擇。這種困境往往導致人們陷入一個迴圈,即在節食減肥與隨後的暴飲暴食之間搖擺,這種迴圈往復的行為模式可能會引起體重的週期性變化。
那麼,長期且頻繁的體重波動對身體可能會帶來哪些風險,目前醫學界有何干預策略呢?本文將深入探討體重波動對健康的多維度影響,並介紹現有的醫學干預策略,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洞見。
體重變化如“溜溜球效應”
體重波動是指在數月或數年內體重增加或減少的重複迴圈,也被稱為體重變異性[1]。有學者形象地將這種體重波動描述為“溜溜球效應”[2]。
而目前,體重波動尚無確切的定義和定量的標準,研究者主要採用以下方式定義體重波動並展開研究[2]:
(1)直接定義:規定體重上下浮動在4.5kg以上。但該定義有明顯的侷限性。因為這些資料通常是以回憶的方式由受試者自行提供,資料的可信度和準確度無法印證。此外,該定義並未體現體重波動的頻次。
(2)間接反映:部分學者以身體質量指數(BMI)為引數得到線性迴歸曲線的均方根誤差代表體重波動。
需要注意的是,體重波動常被誤解為超重/肥胖群體特有的問題。然而,這一現象遠比想象中普遍。只要有減重或減脂訴求的人群,包括處於各年齡段的正常體重人群都可能面臨體重波動[2]。且這些體重波動可能會導致各種不良健康結局的風險增加。
體重波動帶來的危害遠超肥胖本身
研究表明,體重減輕後再復發的人,其重新獲得的體重中脂肪佔有更高的比例,這是減重過程中體重波動帶來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肥胖本身,體重波動也可能會導致代謝綜合徵組分異常、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等疾病風險增加[2]。
代謝綜合徵組分異常:
一項橫斷面研究[3]將受試者分為正常體重組(BMI<25kg/m2)和超重組(BMI≥25kg/m2),結果表明正常體重人群發生體重波動後更容易出現代謝綜合徵組分異常,如高甘油三酯血癥、低膽固醇和高血壓。
另一項來自日本的研究[4]已證明體重波動和空腹高胰島素血癥有關。受試者的體重波動越大,空腹胰島素水平越高,且不受BMI的影響。
此外,有納入21414名中國人群的大型回顧性研究[5]表明,體重穩定性、體重減輕時間、體重減輕程度與尿酸水平升高的風險成反比。因此,將體重保持在適當範圍內可能有助於降低高尿酸血癥的風險。
2型糖尿病:
一項全國性的佇列研究[6]證實,體重的大幅波動與較高的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相關。亞組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即使是糖耐量正常或基線體重大幅波動時年齡在65歲以下的受試者,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也更高。目前,體重波動導致糖尿病發病的機制尚不清楚,但似乎與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抵抗有關。
心血管結局:
2023年發表於心血管代謝領域權威雜誌Cardiovasc Diabetol的一項薈萃分析[7]表示,無論種族或糖尿病狀況如何,體重變異性都與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及複合心血管疾病結局的風險增加有關。
微血管併發症:
體重變異性與微血管病變關係的研究相對較少,但問題從現有證據中可見一斑。ACCORD研究的一項事後分析[8]結果顯示,體重變異性(以體重的平均連續變異性衡量)與微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增加有關(微血管事件定義為新發腎臟病、神經病變或視網膜病變的複合)。
特定惡性腫瘤:
某些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似乎也與高體重變異性有關。例如,體重變異性被證明與子宮內膜癌和腎癌的發生風險增加有關,這一觀察結果與體重本身無關[9]。
痴呆:
在一項超過120萬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規模佇列研究[10]中,透過約7.9年的觀察,研究人員發現,較高的體重變異性與痴呆風險的增加有關,這與包括基線體重在內的各種混雜因素無關。
避免體重變異性的探索性策略
如此諸多資料證明,體重變異性與心血管疾病或其他不良健康結局之間存在一定關聯。針對此,醫學界正在積極探索各類避免或降低體重變異性的應對策略。
首先,生活方式改變作為減輕體重的基礎手段,其對體重變異性的影響不可忽視。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嘗試透過不同的飲食方法以降低體重變異性。一項評估低熱量飲食和體力活動對體重減輕影響的試驗的隨訪研究[11]表明,膳食升糖指數和血糖負荷均與體重反彈呈正相關。
此外,一項針對肥胖但無糖尿病患者的長期試驗[12]表明,高纖維攝入與維持體重減輕有關。初步證據支援減肥後採用低升糖指數的飲食方案,至少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是如此,但還需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釐清不同飲食成分對體重變異性的影響。
當實施強有力的運動和控制飲食仍不能有效減重時,應當合理使用減重藥物。
近年來,炙手可熱的腸促胰素類藥物,如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等已被證實有減輕體重的作用,部分藥物已在國內外獲批減重適應證。然而,近期部分研究顯示,使用這類腸促胰素藥物減重,一旦停藥,會出現體重反彈的現象。儘管沒有關於停用GLP-1RA或其他減肥藥物對心血管影響的資料,但可以合理推測,隨後的體重反彈對心血管系統並無益處[9]。
因此,在使用這類藥物的同時,還應同步制定避免體重波動的治療計劃。例如,如果沒有出現副作用,可以延長此類藥物的治療時間;或者引入其他維持體重的措施,如飲食或運動干預計劃[9]。
· 小結 ·
超重/肥胖是各類不良健康結局的危險因素,這一事實已逐漸引起公眾重視。然而,目前的資料表明,除了體重本身以外,體重變異性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變、腫瘤和痴呆等一眾疾病的“幕後推手”。這足以提示臨床除了關注體重減輕的幅度以外,也要緊盯體重減輕的永續性,最大程度避免體重波動,為患者帶來更遠期的獲益。
參考文獻:
[1]Park Y, Kim SH, Ryu J, Yoon HJ. Association of midlife body-weight variability and cycles with earlier dementia onset: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Alzheimers Res Ther. 2024 Apr 25;16(1):91.
[2]周潔,賈愛華,姬秋和. 關注正常體重代謝性肥胖和體重波動帶來的影響[J]. 中華糖尿病雜誌,2017,9(4):209-213.
[3] Zhang H , Tamakoshi K , Yatsuya H ,et al. Long-term body weight fluctu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independent of current body mass index among Japanese men[J]. Circ J, 2005,69(1):13-18.
[4] Yatsuya H, Tamakoshi K, Yoshida T,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weight fluctuation and fasting insulin concentration in Japanese men.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3;27(4):478-483.
[5] Gao B, Zhou J, Ge J, et al. Association of maximum weight with hyperuricemia risk: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1,414 Chinese people. PLoS One. 2012;7(11):e51186.
[6] Park KY, Hwang HS, Cho KH, et al. Body Weight Fluctua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J Clin Med. 2019;8(7):950. Published 2019 Jun 30.
[7] Massey RJ, Siddiqui MK, Pearson ER, Dawed AY. Weight variability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ardiovasc Diabetol. 2023 Jan 9;22(1):5.
[8] Hukportie DN, Li FR, Zhou R, Zheng JZ, Wu XX, Wu XB.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Body Mass Index Variability and Incident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 Post Hoc Analysis of ACCORD Trial. Diabetes Metab J. 2022;46(5):767-780.
[9] Prattichizzo F, Frigé C, La Grotta R, Ceriello A. Weight variability and diabetes complication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3;199:110646.
[10] Park KY, Nam GE, Han K, Hwang HS. Body weight variability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Korea.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2;190:110015.
[11] Zhu R, Larsen TM, Fogelholm M, et al. Dose-Dependent Associations of Dietary Glycemic Index, Glycemic Load, and Fiber With 3-Year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and Glycemic Status in a High-Risk Population: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PREVIEW. Diabetes Care. 2021;44(7):1672-1681.
[12] Champagne CM, Broyles ST, Moran LD, et al. Dietary intakes associated with successful weight loss and maintenance during the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trial. J Am Diet Assoc. 2011;111(12):1826-1835.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