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女士今年40歲,每年都會參加公司的安排的體檢,各項指標一直都很不錯。加上她平常有運動的習慣,所以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一直很自信。
上個月,她再次參加公司的體檢,發現腹部有異常病灶,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已經發展到了晚期。
這個結果令她難以接受,自己每年都有體檢的習慣,去年還好好的,怎麼突然就晚期了?
但檢查結果明晃晃地擺在面前,令她心如死灰。之前做的體檢,難道只是浪費錢、浪費時間嗎?
一、年年體檢,結果查出癌症晚期?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疑惑——不少人每年都例行體檢,體檢結果也都正常,可是為什麼還有人會忽然被查出癌症,甚至發展至中晚期?
首先,很多人都存在著一個誤區,其實“常規體檢≠癌症篩查”。常規的體檢專案一般是量血壓、血尿常規、B超、胸片以及心電圖等,這些檢查都比較基礎,是針對三高等慢性疾病的。
即便是做了標誌物檢查,也不能確定一定不罹患癌症,因為並非所有的癌症都會導致腫瘤標誌物水平上升,想要確診癌症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檢查。
其次,並非所有的“腫瘤篩查”都是萬能的。如針對的腸鏡+大便潛血、針對胃癌的胃鏡+活檢、針對肺癌的低劑量螺旋CT等,基本上可以發現癌症。但一些癌症的隱匿性較高,如針對肝癌需要做B超+甲胎蛋白檢查,如若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個檢查,就有漏診的風險。
最後,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科副主任潘戰和醫師曾在其賬號中分析,即便當下技術不斷進步,但仍然有一些腫瘤缺乏有效的篩查手段。如淋巴瘤、腦腫瘤、胰腺癌、膽管癌以及胸腺腫瘤等,都缺乏針對性的篩查手段。
簡單來說,常規體檢一般難以直接查出癌症,也不一定可以直接發現所有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症。但透過體檢可及時發現身體存在的一些異常訊號,在發現訊號後要及時引起重視,並進行進一步檢查,以免耽誤發現的時機。
二、體檢漏掉這6項,相當於白做!
體檢專案要針對性地選擇,這幾項體檢如果沒做的話,很可能會漏診癌症!
1、腸鏡檢查
腸癌是十分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發病率一直在上升。想要發現腸癌,腸鏡檢查是唯一的“金標準”,其不僅可以發現早期腸癌,還能發現腸息肉並進行切除,將癌症的危險因素“扼殺在搖籃裡。”
2、肛門指檢
很多人在碰到肛門指檢時會因為尷尬等因素而選擇放棄,殊不知這個檢查對肛腸健康十分重要。透過檢查可發現80%的癌種,可及時發現痔瘡、肛裂、直腸息肉、腫瘤以及前列腺肥大等問題,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肛門指檢。
3、甲胎蛋白AFP和肝臟超聲
早期肝癌主要透過甲胎蛋白、肝臟超聲來發現,肝癌患者通常會有甲胎蛋白水平異常上升以及超聲發現異常病灶。建議有肝癌家族史、肝炎病史的人群,儘早進行篩查。
4、低劑量螺旋CT檢查
低劑量螺旋CT檢查可及時發現肺部內的微小病灶,建議有吸菸史的人群進行檢查。
5、乳腺鉬靶或彩超
乳腺鉬靶和彩超是篩查乳腺癌的“金標準”,一般建議女性從30歲開始進行檢查。
6、TCT檢查
TCT檢查是液基薄層細胞檢測,可及時發現早期宮頸癌,建議女性從30歲開始進行TCT以及HPV聯合篩查,每隔3~5年進行一次檢查。
三、體檢報告中出現這些詞,要提高警惕!
拿到體檢報告時,會發現很多字眼自己都看不懂,接下來就教你一些看體檢報告的知識點!
1、腫瘤標誌物
腫瘤標誌物水平上升,建議進一步進行相關檢查,不要自己嚇自己,一些炎症也會導致指標上升。
2、CT檢查
CT檢查主要是針對肺部,在發現肺部結節後要檢視結節的性質,如果是帶毛刺、分葉、邊緣不規則、生長速度快以及磨玻璃內部有實性成分的結節,需要高度警惕是惡性的結節。
3、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包括有B超、彩超等,主要針對甲狀腺、乳腺、心臟、肝膽脾胰以及女性卵巢子宮等部位。在超聲檢查下發現低迴聲/極低回聲、實性結節、形態不規則、縱橫比>1或血流豐富訊號等,建議進行進一步檢查。
4、血生化
血生化包括有肝腎功能、血糖、血脂以及電解質等指標,當出現肝功能轉氨酶以及膽紅素異常上升時,多是在提示肝膽、胰腺疾病;鹼性磷酸酶上升需要警惕骨腫瘤、肝臟腫瘤;乳酸脫氫酶水平上升,可能與血液、淋巴系統腫瘤相關。但這些指標都不具有特異性,發現異常後需要進一步完善針對性檢查才能明確病情。
常規體檢一般難以發現癌症,如果在常規體檢下都能發現的癌症,往往病程已經發展到了中晚期。針對於一些癌症高風險人群,還是要制定適合自己的針對性體檢方案。
參考資料:
[1] 《年年體檢正常,為啥突然查出癌症?原因竟是......》. 家庭醫生 2024年09月11日
[2] 《年年體檢,為何一查出癌就是晚期?醫生:漏掉5項檢查可能誤了大病》. 生命時報 2018年11月02日
[3] 《體檢報告中出現這些詞,就要提高警惕了!》.央視新聞 2024年12月29日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