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2024年10月3日】
今天,我們來講“湯液經法圖”第三階段研究的第5篇文章,即,《輔行訣》與《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中肝木疾病臨床表現及治療用藥的異同點分析。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有兩個原因。
第一,“湯液經法圖”是五臟虛實辨證體系,而張元素的《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同樣包含了五臟虛實。
第二,“湯液經法圖”的辨證論治體系尚不健全,需要歷代各家經驗的完善。
好,接下來,讓我們簡單看看這篇文章的精髓。
文章首頁
(一)
“湯液經法圖”的辨證體系,是五臟虛實辨證,從定義上看,就是肝虛證、心實證、脾虛實夾雜證、肺腎兩虛證、肺實合併脾虛證這樣的概念。
在這樣的概念裡,沒有直接的氣血,沒有直接的寒熱,也沒有直接的陰陽。
很多人說,金老師,應該在裡面加上氣血、寒熱和陰陽。我們的觀點呢,首先,既然是傳承,我們就把原汁原味的“湯液經法圖”傳承下來,先不著急加其他概念。其次,雖然沒有氣血、寒熱和陰陽的概念,但是這些中醫病生理的因素,已經都融會在“湯液經法圖”裡面了。
這一點,在《湯液經法圖講記2》裡面,明確進行了解釋。
湯液經法圖講記2
但是呢,我們不加,不代表其他人不加。歷朝歷代都有醫家根據自己的經驗,在拓展和修改這個體系。最有代表性的,當屬金元時期的張元素,他在臟腑虛實的基礎上,分了標與本,加了寒與熱,並且撰寫了《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這本書。
翻開《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我們就會看到,這本書首先以臟腑定位疾病,即肺、大腸、胃、脾、小腸、膀胱、腎、命門、心、三焦、膽、肝,然後再具體描述每一個臟腑疾病的用藥特點,比如:
肺臟用藥式,包括氣實瀉之、氣虛補之、本熱清之、本寒溫之、標寒散之。
胃腑用藥式,包括胃實瀉之、胃虛補之、本熱寒之、標熱解之。
肝臟用藥式,包括有餘瀉之、不足補之、本熱寒之、標熱發之。
其他臟腑也是類似。
大家看,這個辨證論治體系與“湯液經法圖”的五臟虛實相比,可以說是,更為完善,也可以說是,更為混雜。說它完善,是因為氣血寒熱進來了。說它混雜,是因為在這樣的辨證論治體系裡,雖然每一個臟腑都有虛實,有寒熱,也有標本,但是這些概念並不是以嚴謹的排列組合關係出現的,而是根據作者張元素的主觀經驗隨意組合出來的。
比方說,張元素對虛實的運用就比較隨意,要麼以臟腑虛實出現(例如胃虛、腸實),要麼搭配寒熱(例如實熱、虛寒),要麼搭配其他概念(例如氣虛補之、火實瀉之、神虛補之)。
用語是豐富了,但客觀邏輯性明顯打折。
又比方說,肺臟用藥式裡有本熱、本寒和標寒,但是卻沒有標熱。
當然,張元素對沒有標熱進行了解釋,他說“不言標熱者,肺主皮毛,邪氣初入,則寒尤未變為熱也”。
呃,邪氣,外感六淫,本身就,有寒有熱吧……所以,依然讓人迷惑。
總而言之,《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就是這樣一本書,它拓展了臟腑辨證體系,但也帶來一些新的困惑。這就是完善五臟虛實辨證體系的機遇和挑戰。
研究這本書,就要學習其中的機遇,理解其中的挑戰。今天要講的這篇文章,就是在這方面,做一個嘗試。
探索醫學和藥物的中國古人(AI 生成)
(二)
當然,《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中列出的臟腑很多,我們這篇文章只是選了“肝”項下的內容來研究。研究的維度,一個是症狀,一個是治療藥物。
研究第一步,收集資料資料,進行語義拆分和標準化。
語義拆分指的是,“目赤面青多怒”這樣的記載,就分為“目赤”、“面青”和“多怒”3個獨立的症狀概念。
標準化指的是,“芎藭”規範為“川芎”,“芍藥”規範為“白芍”。
資料預處理後,我們得到《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中關於肝病的24個症狀和治療肝病的76箇中藥。
研究第二步,將這24個症狀與《輔行訣》的肝木病證進行對比。
結果顯示,在24個症狀概念中,兩者完全相同的有9個,近似相同的有8個,完全不同的有7個。也就是說,《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70%以上的肝病症狀,符合《輔行訣》對肝木虛實病證的認識。
當然,完全不同的7個症狀裡面,也有可理解的情況。比方說“面青”這個症狀,雖然《輔行訣》沒有,但是《素問·脈要精微論》提到“病在肝則脈弦面青”,所以,這依然是指向肝木的臨床表現。
研究第三步,將76箇中藥按照藥味分佈進行統計。
結果顯示,在這76箇中藥裡,如果把複合藥味計多次,那麼,帶有辛味的中藥有36個(單一的辛味中藥,以及辛酸、辛甘、辛鹹、辛苦中藥全部納入,下同),帶有酸味的中藥有17個,帶有甘味的中藥有9個,帶有鹹味的中藥有29個,帶有苦味的中藥有25個。
我們把這裡面的36個辛味藥、17個酸味藥和9個甘味藥加起來,再剔除重複出現的,就會發現,在76個治療肝病的中藥裡面,54箇中藥至少包含辛味、酸味或甘味中的一種,佔比為71%。
也就是說,《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記載肝病治療用藥的71%,符合“湯液經法圖”辛補肝、酸瀉肝和甘緩肝的認識。
中藥(圖源Pixabay-kian2018)
當然,還有不少中藥不符合。
原因在於,《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的肝病治療中本身就包含了很多母子髒的症狀和治療用藥。比方說,“癥瘕”也出現在《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肝病症狀表現中,但很顯然,癥瘕的治療需要鹹味藥軟堅散結的作用,這不是肝木疾病的本髒病,而是心火疾病的本髒病。
好,這就是這篇研究的主要內容。最後得到,無論症狀還是用藥,《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與《輔行訣》“湯液經法圖”具有大約70%左右的相符度。說高也高,說不高也不高,就是這麼個客觀資料。
這也是我們所說的,運用歷代醫家的臨床經驗來完善“湯液經法圖”五臟虛實辨證體系的機遇與挑戰。我們既要看到可利用的一方面,也要看到存在的問題。
拋開文章本身,從另一個角度看,《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不僅反映了張元素進行臟腑辨證論治的主觀經驗,其實也反映了目前臟腑辨證的實際情況。那就是,我們並沒有嚴格按照臟腑去進行四診資訊的分類,我們也沒有嚴格按照臟腑去選藥配伍,我們很多時候,是把不同臟腑的事情混在一起說。
這就是目前辨證論治體系與“湯液經法圖”不能完全匹配的根本原因,“湯液經法圖”沒有錯,只是後學淡忘和混淆了真正的五臟辨證邏輯。
漿糊由此形成,愈演愈烈。
所以,現在的很多大資料研究,既不去分辨,也不去甄別,彙集更多的漿糊,希望得到清澈的水源。這條路能不能走通,不知道。
我們想走的,是另一條路,從一開始就去分辨和甄別,把不同臟腑的症狀表現和臨床用藥,分門別類搞清楚。搞清楚以後,再說複雜病證和組方配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