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徐詩瑜 北京天壇醫院盧國強)北京時間2月6日(當地時間2月5日),在美國洛杉磯開幕的2025年國際卒中大會上,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被授予“威廉·M·費恩伯格卒中卓越貢獻獎”。該獎項被業界認為是國際卒中領域臨床醫學的最高獎,而王擁軍教授是該獎項設立34年以來獲獎的首位中國科學家,也是首位獲獎的亞洲科學家。
“獲獎是對中國科學家在卒中領域貢獻的肯定。”2月5日,王擁軍教授表示,在過去的30年裡,腦血管疾病的治療,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腦血管事件的治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和團隊非常幸運能夠見證並參與這一重要的歷史變革。
2月6日,2025年國際卒中大會主席、美國卒中學會主席勞倫·桑辛(Lauren Sansing)為王擁軍教授頒獎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瞭解到,在過去的30年裡,全球的臨床科學家們一共產生了12項在卒中再灌注治療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證據,其中5項來自王擁軍教授及其團隊。
在王擁軍從業的40多年中,他帶領團隊在卒中治療的方法、藥物、時間等難題面前進行了突破性研究:他主導的CHANCE系列研究找到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兩種抗血小板藥聯用的“甜蜜點”,改寫全球診療指南;進而又找到導致部分人群使用氯吡格雷效果不佳的“繞行基因”並提出替代方案。這項研究,將缺血性卒中患者複發率從11%下降到6%,被多個醫學權威機構和期刊評價為國際卒中領域的重大突破,推動全球缺血性卒中治療進入“雙抗時代”。
2月6日,王擁軍教授在2025年國際卒中大會上發言
為了延長傳統靜脈溶栓時間窗被“鎖定”的4.5小時,王擁軍及其團隊綜合應用影像學和人工智慧技術,在國際上第一次設計並證實了擴大靜脈溶栓時間窗至24小時的溶栓治療新方案。這意味著9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機會得到溶栓治療,在不增加顱內出血風險的同時患者致殘率能夠降低8.8%。這也被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認為“對全球臨床實踐具有深遠影響”。
國際卒中大會前任主席、美國羅文大學庫珀醫學院神經病學及神經外科教授都鐸·約文(Tudor G. Jovin)提到王擁軍時評價道:“他極具影響力的工作並不侷限於卒中治療的某一領域,而是涵蓋了包括急性期治療(靜脈和血管內再灌注)、影像學等多個方面。”
“故事仍在繼續。”王擁軍在獲獎發言最後說道:“我們的使命尚未完成,我們還在期待著,期待著更多試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