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當今這個時尚文化高度發達的社會里,人們對於美的追求也越發地精益求精了。無論是妝容髮式,還是衣著飾品,全都透露著精緻感。其中,髮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說手是女人的第二張臉,那麼髮式一定就是男人的第二張臉。因為一個好的髮式不僅可以提升個人氣質,還可以修飾臉型。這對於服裝種類單一,又不化妝的男士來說,尤為重要。
而說到髮式,就不得不說說迄今為止,史上最令人無法直視的“沙和尚”髮式。
這個髮式真是令人窒息,不論是流量小鮮肉,還是型男硬漢,什麼神仙顏值都無法挽救,接受度還不如光頭來得高。
然而,歷史上卻有這麼一個朝代,在其統治時期內,全國男子皆認為性謝頂。這個朝代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但也有人會覺得清朝的“陰陽頭”髮式不難看,最起碼在清宮劇裡,配上演員的高顏值,還是很能打的。這隻能說你中了清宮劇的毒,徹底被洗腦了。
如果你看過“陰陽頭”最初的樣子,絕對會被雷得外焦裡嫩。
一、辮子頭的發展史
順治元年,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清軍,以“為崇禎皇帝復仇”為名義,大敗闖王進入山海關,建立了清王朝,隨後便頒佈了《薙髮令》。
然而,深受儒家教誨的漢人為此感到憤慨,各地漢人奮起反抗,引發了京東三河起事。多爾袞見入主中原的局勢還不明朗,在南明政權尚存的情況下,引起漢人不滿實屬不智,便下令延緩執行。
(清軍入關劇照)
順治二年,清軍收復了南京,清朝政權得到了初步鞏固。
然而,朝中的大臣卻還穿著滿漢分明的朝服,各自列班,這便給了毫無建樹的孫之獬一個溜鬚拍馬的機會。某日上朝,孫之獬不僅穿上了滿族的官服,還違背古訓,模仿滿人剃了頭紮起了小辮兒。
更令漢族朝臣不齒的是,趨炎附勢的孫之獬跑去站滿族的朝班隊伍。
而自視甚高的滿族朝臣,平時就看不起這些假清高的漢族朝臣,這會兒看到猶如跳樑小醜的孫之獬,更是不假顏色地把人攆出隊伍。
漢族朝臣也對他橫眉冷目,不讓他入隊,孫之獬只能灰溜溜地跑去隊尾站著。
退朝後,逮不著狐狸,反惹一身騷的孫之獬為了找個心理平衡,便上書請求皇帝革故鼎新,推行滿洲服發制度。
多爾袞順勢頒佈了《剃髮令》和《易服令》,雖然這次政令依舊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抵抗,但清朝統治者採取了武力鎮壓。
在發生了“江陰八十一日”和“嘉定三屠”的流血衝突後,漢人不得不接受了《剃髮令》,至此,辮子出現在了中原男子的頭上。
然而,此辮子頭並非我們在影視劇裡看到的“陰陽頭”。
清朝初期的辮子頭,是在近乎光頭的後腦勺留有銅錢大小的一撮頭髮,用其編成的辮子猶如細長的鼠尾,因此被稱為“金錢鼠尾辮”。而這樣的辮子頭比之“沙和尚”髮式,真是醜得不遑多讓。
(金錢鼠尾辮示意圖)
及至嘉慶年間,辮子的蓄髮量才有所增長,從過去的一錢大小增長至三到五錢的大小,但仍醜得令人髮指。而直到清朝末期,“陰陽頭”才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中。
都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麼清王朝為何要在明知中原人遵循孝道的情況下,推行《剃髮令》呢?
二、推行辮子頭的原因
原來,辮子頭並不是滿族發明的,而是滿族的先祖女真族發明的。以遊獵為生的女真族,生活在山高林密的東北,為了防止頭髮遮擋視線和勾掛樹枝,便發明了辮子頭。
隨著女真族的不斷壯大,北宋時期,金太祖建立了金國。為保初心,金人拒絕漢化,並以高壓手段奴化漢人,迫使轄區漢人遵行金人的剃髮扎辮制度。
隨後金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般地先後攻佔了南京、北京等地,金國政權日趨穩定。
直至金熙宗繼位,金人對漢人的服發才不再做任何要求,而幾代君王因中原地區的繁華迷失本心,不思進取,最終導致滅國。
(被迫剃髮的漢人)
所以,清朝統治者認為少數民族政權想要長盛不衰,就得堅持本源文化,一旦染上漢人的文化,就會喪失動力,最終走向消亡。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清朝統治者便以鐵血手腕推行了《剃髮令》,使漢族人滿化,藉此來鞏固政權。
此外,久居關外的滿人遷入關內後,發現中原的土地廣闊而肥沃,便透過“圈地令”用關外貧瘠的土地換取了百姓手中的良田,導致民不聊生。
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為了活命,只能淪為滿清貴族的奴隸。而清政府還實施了殘酷的“投充法”和“逃人法”,導致各地起義時有發生。
而入關的滿人數量僅是中原人的百分之一,隨著“圈地令”的執行,又分散到了各地。分散開的滿人,首當其衝地成為了起義軍洩憤的物件。
(剃髮易服的漢人劇照)
為了保護這些分散開的滿人,清朝統治者必須推行剃髮易服制度,使漢人遵循滿人的生活習慣,以此來迷惑起義軍。
本以為這辣眼睛的髮式,已到了漢人的忍耐極限,卻不承想,更難忍受的還在後頭。
三、剪不得,理不淨的辮子
在滿人的認知裡,辮子是人類靈魂的居所,只有在人死後才允許斷髮,平時是不允許剪的,所以才有了我們的俗語“翹辮子”之說。
而清朝初期的辮子頭,就算留得再長,也不會因缺乏打理而讓人難以忍受。但對於清朝晚期的“陰陽頭”來說,可就另當別論了。
首先來說說滿清的王公貴族,是如何打理辮子的吧。
對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滿清貴族來說,打理個辮子是so easy的事情,反正都是僕從動手,自己只需要享受就好。每次洗頭時,他們都會塗上蛋液、黑芝麻等養髮之物來保養辮子。
(清朝男子編頭髮.影視)
當然有些人天生髮質差,或因年齡大了開始脫髮,導致辮子看起來乾癟得可憐。為了不讓本就雷人的辮子頭更加難看,假髮辮應運而生。
假髮辮又名練子,分為兩種,一種是用真人頭髮製成的,一種是用熟絲製成的。前者長度有2-3尺長,越粗越長的練子,售價越高。
至於後者可不僅僅是為了遮醜,而是給辮子做裝飾用的。這種熟絲製成的練子長度為3尺,下邊綁有黑色流蘇,與自己的辮子編在一起,看起來要美觀得多。
但不論是哪種假髮辮,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消費得起的,只有王公貴族和達官富商才有機會使用。而王公貴族為了能更加彰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還會在辮子下面綁上東珠、寶石或金銀製成的墜飾,不僅美觀,還可以防止辮子來回擺動。
(剃頭師傅在為客人打理辮子頭)
而對於達官富人這個階層來說,打理辮子也不是什麼費勁的事情,貼身的僕從自會為他們打理妥帖。只是不像王公貴族那般閒暇,隨時想洗就洗。他們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平均每個月洗一次也算不易了。
至於普通老百姓如何打理辮子,也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小商小販、衙役小廝這類人,他們有較為穩定的收入,會定期找街邊的剃頭師傅進行打理,週期一般是3-6個月一次。
另一種是農民、力工這類人,他們溫飽都成問題,根本沒有閒錢和閒工夫打理辮子。他們可能一年到頭都不見得洗一次,那味道別提有多酸爽了,大概不次於老壇酸菜的味道。
曾經有英國女子到訪清朝後,對清朝男人的辮子頭甚感好奇,直到有次目睹街邊剃頭師傅為客人打理辮子的過程後,她表示噁心至極,不堪回想,一旦想起那畫面,便毫無食慾。
(剃髮師傅為客人打理辮子)
原來,英國女子看到有人打理辮子,就好奇湊過去,剛一靠近,那股酸爽的氣味便撲面而來。隨即便見剃頭師傅用篦子梳理頭髮,剎那間,泥垢、蝨子、皮屑紛紛落地。英國女子頓感不適,噁心作嘔。
由此可見,剃這個雷人的辮子頭還不是漢人最無法忍受的事情,最難以忍受的是要頂著這個酸爽至極的髮式生活一輩子,剪不得,還無力打理,真是每天都在重新整理忍耐度的下限。
然而,陪伴了清朝男子兩百多年的辮子頭,隨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開始逐漸消亡。
四、辮子頭的消亡
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後,清朝統治者為保一時的榮華,便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隨之而來的割地賠款對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老百姓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人們認識到了清政府的懦弱無能,也明白了要想生活下去,就要求強求變。
(八國聯軍入京老照片)
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隨後革命軍陸續佔領了漢陽、漢口等地,最終在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任總統後,便頒佈了《剪辮令》。
有志青年、學生和各路起義軍紛紛響應,剪掉了這條屈辱萬分的辮子。
當然,除了滿清的王公貴族不願剪去身份象徵的辮子,還有很多老百姓也不願剪辮子。但他們不是對清政府還抱有幻想,而是害怕剪了辮子以後,被清政府的人推出去殺頭。可見這條屈辱的辮子,將老百姓的思想封固到何種程度。
所幸,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這條糟粕的辮子也一同沉入了歷史的長河中。
(執行剪辮令的老照片)
而在當今這個自由、開放的社會里,不僅在衣著髮式方面,我們可以自由、自主地進行選擇,在思想上,我們也擁有了很高的自由度。
這恰好說明,人們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一旦達到這個目標,何愁老百姓不願與政府一條心。以暴力的手段強加給人民的,最終只能換來人民屈辱的服從,不會有任何的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