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40度,潛伏6天6夜,這驚天一仗,志願軍不惜凍成冰雕,也要誓死阻擊美軍。這就是抗美援朝戰場是最廣為人知的長津湖戰役。
1950年11月5日,志願軍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的勝利,打退了挺進至鴨綠江邊界的聯合國軍。
而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覺得這場失利不過是他們輕敵了,決定發起地面總攻勢。
並以空中戰役為先鋒,先行轟炸鴨綠江上所有橋樑,以截斷志願軍後續部隊以及補給。
進而兵分兩路,西線由美第8集團軍沿清川江北上,一路平推至鴨綠江附近。東線由美第10軍經長津湖後西進,繞原路進行包抄,再次將戰線推到鴨綠江附近,將志願軍趕回中國境內,徹底攻佔朝鮮全境。
以當時的局勢而言,麥克阿瑟作出這種戰略部署十分合理,因為從美軍的情報來看,只要炸斷了鴨綠江上的橋樑,那就相當於將入朝志願軍的人數控制在了3到4萬人。
而當時聯合國軍在朝鮮的總兵力高達55.3萬,光地面部隊就達到了42.3萬,並且其中有35萬人都在前線一帶。
並且美國高層在研討後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企圖只可能是以下三種。
要麼是寄希望於透過駐軍來建立一個幾十公里寬的緩衝區,來保護鴨綠江沿岸的安全。
要麼就是希望同聯合國軍打一場消耗戰,消耗17國聯軍的軍事力量。
要麼就是把美軍全部趕出朝鮮半島。
這三種可能性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第一種,也就是說,麥克阿瑟作出的戰略部署是在志願軍沒打算繼續南下同美軍作戰的前提下完成的,並且認為當時的志願軍人數只有3到4萬人。
可事實上,入朝作戰的志願軍從一開始就沒打算龜縮防守,並且當時跨過鴨綠江的志願軍共有6個軍,18個師,3個炮兵師等,總人數達到了23萬。
雖然依然遠低於聯合國軍最前線的35萬大軍,卻也比麥克阿瑟預估的3到4萬人多的多。
不過入朝作戰的志願軍幾乎沒有雪地作戰的經驗,再加上裝備、補給、後勤等完全無法與美軍相提媲美,因此總體而言,當時的朝鮮局勢依然是以志願軍的總體劣勢為基準,一旦讓美軍實現他們的戰略目的,屆時不僅志願軍將全線崩盤,就連東北要地都將處於美軍的威懾之下。
為了儘快在朝鮮站穩腳跟,原本被定為二線部隊,在晚些才會入朝作戰的第9兵團被緊急調往前線。
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副司令陶勇,由20、26、27軍組成,人數共15萬人。
他們久居江南,根本不適應朝鮮半島的寒冷氣候,匆匆換上冬裝就急忙渡過鴨綠江。
而他們的最終戰就是阻攔企圖從長津湖一帶西進的美第10軍。
當時的長津湖地區氣溫已經達到了0下30度,且地形複雜,連野生動物都無法在這種環境中存活,當時的美國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就揚言,長津湖地區根本就不適合軍事行動,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會想去征服它。
可麥克阿瑟為了實現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目的,在前線調集了13個師、3個旅和1個團共22萬多人的總兵力,配合1000多輛坦克,10000多門大炮和1200多架飛機,打算一舉將志願軍推過鴨綠江。
而彭德懷司令員則利用美軍輕敵心理,採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術,讓宋時輪的第9兵團所屬第20、26以及27軍前往長津湖蹲守,以逸待勞,等美軍進入伏擊圈後再發動殲滅戰。
此時,中美雙方派往長津湖作戰的兵力分別為,美陸戰1師和第3、7步兵師以及韓國第1軍團約10萬人。
志願軍則是第9兵團所屬的第20、26以及27軍約15萬人。
1950年11月初,接到命令的第9兵團就開始隱蔽地翻山越嶺,他們衣著單薄,卻要晝伏夜行,忍受著苦寒和飢餓不斷行軍,最終悄無聲息抵達了預設戰場。
11月27日傍晚,志願軍第9兵團已經悉數就位,20軍位於長津湖西側,27軍位於長津湖北部和東北部。
當天夜晚,美陸戰1師和步兵第7師數萬軍人緩緩而來,在複雜的地形上拖延出了50公里長行軍部隊。
他們既不知道志願軍入朝總兵力已經超過了30萬人,更不知道此刻有10萬大軍已經佔據了有利地形,在0下40度的嚴寒中伏擊了6天6夜,此刻正虎視眈眈地凝視著他們。
當美軍大部隊的先鋒剛剛走出這片山谷時,山林中傳出了嘹亮的衝鋒號和吶喊聲。
此場景讓美軍大為震驚,10萬志願軍宛如神兵天降,在宋時輪和陶勇的指揮下向美軍發起猛攻。
美軍毫無防備,志願軍趁著夜色越戰越勇,經過一個晚上的鏖戰,將美第7步兵師和陸戰1師分割成5個不法。
11月28日,被分割的美軍試圖打通彼此間的聯絡,卻被志願軍頑強打退。但被困的美陸戰1師是美軍精銳中的精銳,配合強大的火力以及航空支援,讓前來圍殲的志願軍付出了巨大傷亡。
到了11月29日,志願軍第20軍第60師將從南側增員而來的美、英韓聯合軍的1000多人殲滅。
11月30日,經過2日的圍困,志願軍第9兵團的27軍的集結了2個師的兵力,對被圍困在新興裡的美第7師第31團以及第32團1個營和1個炮兵營發起攻擊
到了12月1日,將其大部殲滅。
27軍更是集結了兩個師5個團的兵力由27軍副軍長兼80師師長詹大南統一指揮,重點圍攻新興裡的美7師31團,也就是俗稱的北極熊團。
這支精銳之師曾參加對蘇維埃俄國的干涉作戰而獲得“北極熊團”的綽號,是是陸軍中戰鬥力較強的部隊。
殲滅了新興裡的美軍後,志願軍卻發現被圍在柳潭裡、下碣隅裡的美陸戰第1師師部率其2個團又2個營及1個炮兵營拼死奪路南逃。
志願軍不得不南下追擊70公里,以雙腿在雪地中奮力追趕,迂迴包抄!
從12月1日起,志願軍第9兵團在追擊中讓美陸戰第1師付出重大傷亡
12月4日,位於柳潭裡的美陸戰1師5團、7團用3天時間才走完這22千米,在志願軍的圍剿下付出了1500多人傷亡。
12月5日,美第10集團軍軍長阿爾蒙德向守在下碣隅裡的美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下令:“儘快撤退到咸興地區。”並在當天深夜用海量炮火掩護陸戰1師撤退。
而在追殺期間,志願軍幾乎是以頑強的意志硬抗美軍強大的工業實力,以水門橋為例。
志願軍曾在12月1日和4日兩次炸掉了這座鋼鐵橋,而橋下就是萬丈深淵。原本被堵在橋邊的美軍根本逃不過被全殲的命運,誰知美軍工兵居然能兩次修好鐵橋。
即便是志願軍炸燬了橋基,美軍同樣能直接從日本空運來8套重量都超過1噸的鐵架橋來組成橋樑。
而在1周時間裡,不斷追殺的志願軍也讓美陸戰第1師傷亡過半,潰不成軍,並沿途遺棄重灌備
到了12月12日,美陸戰1師終於逃出生天,與前來增員的美軍會合,不斷南下,逃往東海岸地區。
如果不是美第3師和大量飛機在不斷支援,美國王牌部隊陸戰1師很有可能被我軍全殲與長津湖。
到了1950年12月24日,亞洲時間的平安夜,隨著美第10軍的撤離,歷時20多天的長津湖戰役以志願軍的慘勝宣告結束,這也標誌著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東部作戰落下帷幕。同時也粉碎了麥克阿瑟的聖誕節結束戰爭的計劃。
此戰中中美雙方都付出了慘烈的傷亡,其中聯合國軍共付出了36000多人陣亡的慘烈代價,其中光美軍的陣亡人數就達到了2.4萬,併成建制地殲滅了多個美軍兵團。
而志願軍第九兵團更是付出了19202人的傷亡,另有凍傷28954人,凍死4000多人。
第9兵團雖然不辱使命,但從後來的覆盤來看,有許多因素制約了第9兵團的戰績。
他們原本是為了攻臺而集結的兵馬,不擅長雪地作戰,並且部分士兵衣著單薄,僅僅凍傷造成的非戰鬥減員就高達數萬。
並且當時的長津湖也處於50年一遇的嚴寒之中,種種原因燃第9兵團的戰力大打折扣。
如果運氣再好一點,或許全殲美陸戰1師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