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豆是江淮地區特色食品,又名黴豆子、幹醬豆子、臭豆子、老鹽豆等 。其製作工藝為用鹽醃、發酵,等豆子發黴、有臭味後曬乾 。傳說清朝年間,鳳臺縣令李兆洛到災民“小神仙”家吃飯,因抗洪未吃,幾天後黃豆變臭,“小神仙”加鹽再煮,縣令讚不絕口,後稱此豆為“神仙豆” 。神仙豆耐貯藏,可就饃饃吃、放稀飯裡、溫水泡加香油或卷在烙餅裡 。
定遠大麻餅是定遠縣池河鎮的傳統特色美食,其主要特點和情況如下:
製作工藝:選料考究,製作精良,需經過三十多道工序,包括制餅、皮製、上芝麻等,掌握餅皮軟硬、皮餡分量、上麻密度、進爐乾溼、烘烤火工等關鍵環節,才能做到出爐噴香且不留焦斑。
口味特點:具有香甜酥脆的口感,外皮灑滿芝麻,香氣四溢,內餡飽滿,味道濃郁。
傳承發展:定遠池河戴家麻餅歷史悠久,相傳最早由戴家制作,青宣宗道光年間,戴學元開辦了當地第一家麻餅店。目前第七代傳人戴其新在傳承傳統工藝基礎上,改良創新,生產出低糖、低脂、高蛋白、高氨基酸的產品,並將其遠銷多地,推動了當地麵點文旅產業發展 。
池河方片糕是安徽定遠的特色糕點。它外形呈規整的長方形薄片,色澤潔白如雪,質地細膩柔軟。其製作工藝頗為講究,選用優質的糯米粉、白砂糖等原料,經過多道精細工序精心烘焙而成。入口即化,口感清甜,散發著濃郁的米香與香甜氣息,甜度恰到好處,恰似蜂蜜般醇厚甜美,卻又不失清爽。無論是作為日常茶點,還是饋贈親友的禮品,池河方片糕都憑藉其獨特的風味和精美的外形,深受當地居民及遊客的喜愛,承載著一方的飲食文化與濃濃的鄉情。
小磨麻油以芝麻為原料,採用傳統石磨工藝研磨製取。芝麻經篩選、漂洗後入鍋炒制,火候的精準把控賦予芝麻獨特的焦香。隨後,用石磨慢慢碾磨,磨出的醬坯裝入特製容器,透過人力晃動搖晃,讓油、水、渣充分分離。這一過程不新增化學試劑,最大程度保留了芝麻的營養成分與天然香氣。小磨麻油色澤紅亮,香氣濃郁醇厚,味道純正持久,小小一滴,便能讓菜餚瞬間增香提味。無論是涼拌菜、熱炒菜,還是湯品、麵點,滴入些許小磨麻油,其獨特的香味便會瀰漫開來,令人食慾大增,真正做到了香飄千里萬里,成為眾多美食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也在中華飲食文化裡佔據著獨特的地位,承載著人們對傳統美味的深深眷戀。
定遠落花生具有“生生不息”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種植傳承:定遠縣作為農業大縣,油料總產量位居全國前列,花生是其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當地農民世代種植花生,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並將其傳承至今,使得花生種植在定遠縣得以延續和發展,成為當地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適應性強:花生本身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等自然條件有較好的耐受性。定遠縣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適宜花生生長,為花生的種植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使得花生能夠在這片土地上長期穩定地生長和繁衍。
經濟價值高:花生用途廣泛,可以榨油、加工成多種農副產品,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能夠為當地農民帶來穩定的收入,這也促使農民持續種植花生,推動了花生產業的不斷發展,使其在當地經濟中始終佔據重要地位。
營養價值高:花生富含蛋白質、脂肪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具有扶正補虛、悅脾和胃、潤肺化痰等功效,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深受人們喜愛,其穩定的市場需求,也保證了定遠花生種植的持續推進。
文化寓意深:花生又名“長生果”,寓意著長壽和健康,這種美好的寓意也使得花生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不僅體現在飲食文化中,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觀念和習俗,進一步促進了花生在定遠地區的傳承和發展。
定遠在歷史上是諸多重要戰役的發生地,這些古戰場見證了無數英雄事蹟和歷史變遷,如今,這片土地上依舊延續著與軍事相關的熱血與榮耀。
楚漢相爭古戰場:定遠是楚漢相爭的重要戰場之一,留下了眾多相關歷史遺蹟。比如陰陵城、陳鐸祠,還有“霸王寨”“大刀場”“夫妻石”“楚泉”“漢泉”等。這些遺蹟承載著項羽、劉邦等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展現了那個風雲激盪的時代。
曹操練兵鑄兵器之地:爐橋鎮在漢末曾是曹操兵進東吳時建爐鑄造兵器之處,因爐旁有橋,故稱“百爐橋”,後簡稱爐橋。此地曾是曹操軍隊重要的兵器製造基地和軍事要塞,為曹魏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見證了三國時期的軍事戰略佈局和兵器製造工藝的發展。
抗日阻擊戰戰場:1938年1月的池河鎮七里河抗日阻擊戰在此打響。當時,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命令31軍軍長劉士毅率部在池河鎮設防阻擊日軍北上。這場戰役中,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了激烈戰鬥,雖最終七里河陣地失守,但桂系第31集團軍及池河鎮地方群眾的英勇抵抗,為抗擊日軍侵略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今朝軍事傳承與發展:定遠縣繼承和發揚了軍事傳統,積極支援國防建設,培養優秀軍事人才。同時,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重視對軍事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透過開展各種活動,如參戰老兵進校園等,讓年輕一代瞭解歷史、傳承精神。
定遠的校園鐘聲,悠悠迴盪在歲月長河之中,承載著深厚的教育底蘊與希望。那清脆的鐘聲,每日準時敲響,劃破校園的寧靜清晨,喚醒沉睡的求知之心。在這鐘聲的陪伴下,學子們踏入明亮的教室,翻開書本,開啟知識的探索之旅。老師們則在鐘聲的召喚下,滿懷熱忱地走上講臺,用智慧與愛心播撒知識的種子。從小學到中學,無數個日夜,鐘聲見證著學生們的成長與蛻變。他們在鐘聲的節律中誦讀經典、鑽研數理、領悟文理,從懵懂孩童逐漸成長為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才俊。一屆又一屆的學子,在定遠校園鐘聲的催促與鼓勵下,磨礪自身,憑藉紮實的學識和堅毅的品格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或在學術領域嶄露頭角,或在各行各業建功立業,真可謂這鐘聲催生了萬千才華橫溢、德才兼備的才子佳人,讓定遠的教育之光閃耀四方,成為推動地域文化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
來源:池河印象
主辦:滁州市文化和旅遊局
編輯:張榮蓉,初審:賁方舟
複審:嚴 慧,終審:張 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