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基於ctDNA和neomer特徵的無創監測方法為NSCLC提供新的預後評估工具。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之一,也是最常見的癌症死亡原因。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佔所有肺癌病例的80%-85% [1] 。儘管區域性不可手術的NSCLC患者通常會選擇接受化療和放療(CRT)聯合治療,但其預後依然不佳,5年生存(OS)率令人憂慮 [2,3] 。因此,檢測識別微小殘留病灶(MRD)以促使早期預後評估並調整治療方案顯得尤為重要。
迴圈腫瘤DNA(ctDNA)作為由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的非侵入性生物標誌物,可用於預測疾病進展 [4] 。然而,ctDNA的極低濃度使得檢測MRD面臨諸多挑戰。此外,研究表明,利用新子(neomers)作為循環遊離DNA(cfDNA)的生物標誌物在MRD檢測中同樣展現出一定潛力[5]。近期,Cancer Medicine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採用超靈敏液體活檢方法對474個相關基因進行了靶向測序,旨在探索非侵入性液體活檢在CRT後NSCLC患者中對ctDNA的長期監測潛力以及其對復發風險的評估能力[6]。本文特此整理,以饗讀者。
圖1 研究封面
研究設計及方法
患者招募和樣本收集
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期間,研究共納入了59例NSCLC患者。研究採用的化療放療(CRT)方案是基於鉑類的雙藥聯合方案,包括順鉑加依託泊苷、卡鉑加紫杉醇或順鉑加培美曲塞(僅限於非鱗狀細胞癌)等組合。研究者在不同的時間點收集外周血樣本,用於透過靶向下一代測序(NGS)分析474個與癌症相關的基因以及全基因組測序。
在排除了在血漿樣本收集時出現疾病進展(PD)事件的患者以及因肝/骨轉移或個人原因而接受化療而非CRT/放療(RT)的患者後,共獲得了44例患者的治療後血漿樣本。研究者在患者PD前的三個不同時間點評估了血漿樣本中的ctDNA狀態:分別為治療期間(TP1:CRT/RT的第四周)、治療后里程碑(TP2:CRT/RT完成後1個月)以及治療後縱向(TP3:CRT/RT完成後3個月)。具體來說,39例患者在TP1時,32例在TP2時,25例在TP3時接受了評估。除了ctDNA結果外,研究者還收集了詳細的病理和臨床反應資料,以供後續分析。患者中位隨訪時間為26.4個月。
Neomer機器學習模型
研究者對WGS資料的原始讀取進行修剪,將處理後的讀取與人類基因組(GRCh37/hg19)進行比對以去除來自參考基因組的常見變異。為構建模型,研究者採用了新定義的neomer特徵。研究者還對PCAWG資料庫進行了調查,從2577個癌症患者樣本中識別出了977個重複出現的單核苷酸多型性(SNPs)。從這些重複的SNP中,我們提取了4616個長度為16個鹼基對的neomer。隨後,使用全基因組變異資料庫(gnomAD v2)將這些neomers與常見的種群變異資料進行過濾,最終得到了1758個neomers。針對每個血漿樣本,掃描FASTQ資料以尋找與1758個目標neomer的16 bp長度完全匹配的序列,並將neomer特徵定義為neomer檢測到的讀取與總讀取數量的比值,以及每個neomer的讀取計數。
為了開發MRD預測模型,44例患者收集了總共97個血漿樣本,包括39個TP1樣本、33個TP2樣本和25個TP3樣本,如圖1所示。針對每個時間點,採用生存支援向量機(sSVM)演算法構建了三個機器學習模型。
圖2 研究佇列和設計流程圖
三個模型均採用留一交叉驗證(LOOCV)策略進行了效能評估。在LOOCV過程中,除了留出的第i個樣本外,對整個資料集構建了N(TP1:39,TP2:33,TP3:25)個交叉驗證模型。使用訓練好的交叉驗證模型,研究者為被排除的第i個樣本預測MRD風險。在獲取所有樣本的風險評分後,透過選擇一個截止值來確定MRD狀態以確保90%的特異性。
關鍵研究結果
患者特徵
在此前發表的結果中,觀察到患者群體幾乎均分為腺癌(ADC)患者(45.5%)和鱗狀細胞癌(SCC)患者(50.9%) [7] 。此外,患者大多數(87.3%)為區域性晚期疾病。
MRD檢測的機器學習模型
既往研究發現,在CRT後各時間點(TP1、TP2和TP3),復發患者的突變總讀取比率顯著高於未復發患者(見圖3)。突變總讀取比率是指突變讀取數與總讀取數的比例。此外,正如預期的那樣,復發患者的癌症訊號在TP1到TP3之間逐漸上升,並且在TP3時,復發患者與未進展患者之間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p=0.025)。
圖3 不同時間點的neomer特徵模式
neomer模型在不同時間點均表現出一致的高效能。TP1時的模型敏感性為40%(95%Cl,21.1%–61.3%),特異性為92.9%(95%Cl,66.1%–99.8%)。TP2時模型的敏感性為40%(95%Cl,19.1%–63.9%),特異性為92.3%(95%Cl,64%–99.8%)。TP3時模型的敏感性為45.5%(95%Cl,16.7%–76.6%),特異性為92.9%(95%Cl,66.1%–99.8%)。
表1 neomer模型和基於突變的ctDNA方法的效能
此外,sSVM演算法在三個時間點的表現均優於其他演算法,均在目標90%特異性截止值下(如表2所示)。
表2 目標90%特異性下不同演算法的效能評估
圖4A顯示模型能夠提供穩定的預測效能。在TP1時,neomer模型顯示出高風險患者的風險約為低風險患者的3.6倍(HR=3.62,95%Cl,1.49–8.81,p=0.0026)。在TP2時,該模型顯示出風險約為3.9倍(HR=3.91,95%Cl,1.54–9.92,p<0.0022;見圖4B)。TP3時該模型預測高風險患者的風險為4倍(HR=4.00,95%Cl,1.15–13.93,p<0.019;見圖4C)。此外,研究模型成功識別出在TP1治療後有復發風險的10名高風險患者,並在TP2預測了2名復發患者為高風險(見圖5)。總體而言,生存曲線顯示,模型在不同時間點都能夠保持區分高風險患者的能力(平均HR=3.84,標準差=0.19,見圖4)。
圖4 模型對於無進展生存期(PFS)的預測分析
圖5 放射學確認復發前的neomer模型預測和ctDNA檢測狀態
將模型預測的結果與ctDNA突變分析的結果進行比較後發現,基於ctDNA變化的方法在TP1時敏感性為40%(95%Cl,21.1%–61.3%),特異性為78.6%(95%Cl,49.2%–95%);TP2時敏感性為45%(95%Cl,23.1%–68.5%),特異性為100%(95%Cl,75.3%–100%);TP3時敏感性為18.2%(95%Cl,2.28%–51.8%),特異性為85.7%(95%Cl,57.2%–98.2%)。
此外,模型與基於ctDNA突變的方法之間存在顯著重疊,表明對高風險患者的預測具有相互一致性(如圖6所示)。TP3時,neomer模型識別出6名高風險患者,而突變分析檢測到4名ctDNA陽性患者,其中2名患者被兩種方法均預測為高風險,neomer模型的敏感性比突變分析高出2.5倍(見表1)。此外,neomer模型在三個時間點與基於ctDNA突變的方法顯示出良好的一致性,Cohens Kappa值分別為TP1:0.2800(95%Cl,0–0.5979),TP2:0.5416(95%Cl,0.2189–0.8645),TP3:0.2574(95%Cl,0–0.6941)。
圖6 提高檢測疾病進展高風險患者的敏感性
在不同時間點,ctDNA陽性患者的復發風險顯著波動:TP1時風險增加約2.1倍(HR=2.08,95%Cl,0.92–4.73,p=0.074),TP2時增加約9.5倍(HR=9.47,95%Cl,3.06–29.3,p<0.0001),TP3時增加約1.5倍(HR=1.49,95%Cl,0.32–7.00,p=0.61)。相比之下,neomer模型預測的高風險患者風險更為穩定。
ctDNA突變分析在所有患者及三個時間點的表現均不及neomer模型。在所有患者中,neomer模型預測了19例高復發風險患者,而突變分析檢出18例ctDNA陽性患者;在三個時間點的患者中,neomer模型預測6例高風險患者,突變分析檢出7例ctDNA陽性患者,兩者敏感性相似。在TP1和TP2時,neomer+突變因素是影響復發風險的最顯著因素(TP1: p=0.007;TP2: p=0.004),但在TP3時不顯著(p=0.117)。年齡在TP2時也是顯著影響因素之一(p=0.013)。
此外,結合neomer模型和ctDNA突變分析的方法在三個時間點均提高了敏感性,同時保持了相似的特異性。聯合模型在TP1、TP2和TP3的敏感性分別為60%、55%和54.5%,特異性分別為78.6%、92.3%和85.7%。聯合方法的整體準確性在三個時間點均高於單獨使用neomer模型或ctDNA突變方法,顯示出臨床應用上的潛力。
綜合三個時間點的資料,聯合模型的敏感性達到77.8%,特異性為70.6%,高風險患者的風險是低風險患者的4.51倍(HR=4.51,95%Cl,1.77–11.51,p=0.0007)。在三個時間點均有資料的19名患者中,聯合模型的敏感性更是高達88.9%,特異性為80%,高風險患者的風險是低風險患者的13.37倍(HR=13.37,95%Cl,1.63–109.4,p=0.0022)。自助法分析(n=1000)進一步證實了整合模型在預測患者復發風險方面的優勢和準確性。
研究意義與展望
總體而言,本研究基於無創液體活檢技術,透過監測NSCLC患者CRT後的ctDNA,成功評估了其作為預後標誌物的潛力。 利用血漿樣本中的neomer特徵,研究開發了一種超靈敏測定法,為無法手術的侷限性NSCLC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監測和復發風險評估手段。這種方法不僅無需預先獲取腫瘤樣本,而且透過結合neomer和機器學習模型,顯示出優於傳統突變檢測的預測能力。
同時,研究存在樣本量小和缺乏獨立驗證佇列等侷限性,期待未來透過增加樣本量和建立多中心合作,克服當前研究侷限,進一步增強預測模型的穩健性和適用性,旨在為NSCLC患者提供更全面和精準的預後資訊參考。
精彩資訊等你來
參考文獻:
[1]Kafkova LR, Mierzwicka JM, Chakraborty P, et al. NSCLC: from tumorigenesis, immune checkpoint misuse to current and future targeted therapy[J]. Front Immunol. 2024 Feb 7:15:1342086.
[2]N. Howlader and A. M. Noone, SEER Cancer Statistics Review, 1975–2018, eds. M. Krapcho, D. Miller, and A. Brest et al. (Bethesda, MD: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21).
[3]R. S. Zheng, R. Chen, B. F. Han,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 Zhonghua Zhong Liu Za Zhi 46, no. 3 (2024): 221–231.
[4]C. Bettegowda, M. Sausen, R. J. Leary, et al.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DNA in Early- and Late-Stage Human Malignancie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 no. 224 (2014): 224ra24.
[5]I. Georgakopoulos-Soares, O. Yizhar-Barnea, I. Mouratidis, et al. Absent From DNA and Protein: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Nullomers and Nullpeptides Across Functional Categories and Evolution, Genome Biology 22, no. 1 (2021): 245.
[6]Wu, Y., Li, C., Yang, Y., et al. (2024). Predicting Disease Progression in Inoperable Localized NSCLC Patients Using ctDNA Machine Learning Model. Cancer medicine, 13(20), e70316.
[7]Y. Yang, T. Zhang, J. Wang, et al.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Dynamic ctDNA Monitoring in Inoperable Localized NSCLC Patients, Molecular Cancer 21, no. 1 (2022): 117.
審批編號:CN-148445 有效期至:2025-03-01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