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12月3日是第33個國際殘疾人日。在眾多致殘因素中,慢性疾病佔據了重要的位置,比如、腦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因此,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和進展是進而預防殘疾的關鍵一步。
這些慢性疾病會致殘
對於有致殘風險的慢性疾病,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市西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釋出的科普材料進行了介紹:
糖尿病 糖尿病會侵害人體各個系統。其中,糖尿病的微血管病變可以損傷視網膜,早期可出現視物模糊、眼前異物感,如出血造成視網膜剝離可導致失明。糖尿病下肢遠端神經異常、不同程度的周圍血管病變,導致足部潰瘍、感染、深層組織破壞,嚴重的會導致截肢。
心血管疾病 動脈硬化、、心肌病、肺源性心臟病、心絞痛和高血壓、高血脂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範疇。根據國內的調查資料,我國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已佔所有疾病死亡人數的40%以上,約75%的患者最終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
腦血管疾病 腦血管疾病的致殘率極高,可導致偏癱、失明、失語等多種功能障礙。60%~70%的腦血管疾病患者會出現功能障礙或殘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呼吸系統疾病 肺部及其相關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氣腫,甚至嚴重的哮喘,因病人太過虛弱而無法正常工作、生活,也可能導致殘疾。目前,我國40歲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為13.6%,總患病人數近1億。
偏頭痛 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血管性疾病,其病情特徵為反覆發作、一側或雙側搏動性的劇烈頭痛且多發生於偏側頭部,可合併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如噁心、嘔吐、畏光和畏聲等症狀。頭痛除疾病本身可造成損害外,還可以導致腦白質病變、認知功能下降(主要為言語能力的下降)、後迴圈無症狀性腦梗死。
白內障和青光眼 這兩類眼病嚴重時可致盲,比如青光眼由於眼壓高,可導致視神經受損,最終失明。
腰椎病 腰椎病會表現為腰部一側或兩側,腰椎、後背骶椎部位出現疼痛以及下肢放射痛,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我國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億,近年來呈年輕化趨勢發展,40歲以下人群中,40%以上有腰椎病。
關節炎 關節炎可造成患者在生活、工作上的多種不便,如不及時採取措施,致殘率非常高。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致殘率3年可達70%;骨關節炎致殘率高達53%;強直性脊柱炎大約有60%以上出現髖關節受累,失去活動功能。
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會大大增加骨折的發生風險,甚至在輕微的跌倒、跳躍之後發生骨折。骨質疏鬆性骨折最常發生在椎體、髖部和腕骨。骨質疏鬆導致的骨折不僅是痛苦的,而且常常是致使殘疾發生、失去獨立生活能力的原因。
癌症 癌症種類超過200種,是人類最大的健康威脅之一,也是對病人生活質量影響最大的疾病之一。從全球情況來看,近1/6的死亡由癌症造成,也有許多人因癌症喪失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多發性硬化 多發性硬化是一種嚴重、終身、進行性、致殘性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診治不及時可導致患者出現癱瘓、失明等嚴重殘疾。該病是目前全球最常見的青壯年致殘性神經系統疾病之一。
心理健康問題 精神殘疾是指各類精神障礙持續1年以上未痊癒,存在認知、情感和行為障礙,影響日常生活和活動參與的狀況,包括精神發育遲滯、兒童孤獨症、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鬱症、老年痴呆等。精神疾病患者在經過鑑定、評級後,可辦理殘疾證。抑鬱和焦慮是導致殘疾的常見原因,重性抑鬱患者的自傷行為終身發生率高達86.8%。
要防殘先防病
預防慢性病致殘,首先要遏止慢性病的發生和進展,這就離不開堅持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指出了以下幾點:
少油、少鹽、少糖 建議每人每天烹呼叫油25~30克,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糖攝入量不超過50克。
堅持有氧運動,避免超重與肥胖 有氧運動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降低血壓和血糖,改善血脂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功能,提高骨密度,減少體內脂肪的蓄積,控制體重。成人每次應保持約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每週運動3~5次,如健步走、騎車、游泳等。
管理好血壓、血糖、血脂 普通人血壓應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冠心病和腦卒中患者的血壓控制應更低,可以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正常人空腹血糖在6.1毫摩爾/升以下,持續性高血糖可引起糖尿病。“三高”人群應遵醫囑用藥,定期監測血壓、血糖和血脂。
定期體檢 定期體檢是預防保健,早期發現疾病、亞健康的重要手段。為了保持健康,應定期到醫院進行健康檢查,做到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保護視力、聽力 學會保護眼睛,避免長時間用眼,控制看電子螢幕的時間和距離,避免長時間處於噪聲環境中。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相簿
記者 || 楚超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