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守護血管健康
撰文:南總內分泌科 李維
很多人在體檢中發現自己出現了“血管”,認為既然血管已經鈣化了,就不能再補鈣了,真的是這樣嗎?
什麼是血管鈣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會逐漸失去彈性、出現斑塊,有鈣、磷等礦物質沉積在血管壁上或斑塊裡,血管壁就像長了一粒粒小“石頭”,血管硬度增加,甚至變得像雞蛋殼一樣,血管彈性也會變差,這時血管就會變得很脆弱,容易出現血管破裂,這在醫學上稱為血管鈣化。
為什麼會血管鈣化?
人體某些器官會出現鈣化現象,例如肺結核的鈣化灶和男性前列腺中的鈣化點。這些鈣化通常是由於炎症或病變部位的鈣(如壞死細胞中的鈣、死亡病原體中的鈣、或是腺液中溶解的鈣)沉積形成。
也就是說,人體中的鈣化,實際上是一種炎症痊癒的痕跡,類似於皮膚受傷後癒合的“疤痕”。血管中的鈣化,形成方式也大體類似。主要原因是血管發生了粥樣硬化,硬化斑塊產生炎症反應,最終導致部分細胞的死亡,其中的鈣質沉積後形成鈣化。
補鈣會加速血管鈣化嗎?
其實,補鈣並不會造成血管鈣化。血管內皮受損在先,血管鈣化在後,血管鈣化也就是鈣在血管的沉積,是對血管內皮損傷的一種反應,是損傷後內皮修復的結果。也就是說,血管鈣化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受損,與補不補鈣沒有必然的聯絡。
對於健康人而言,血管沒有損傷,正常的鈣攝入不會引起血管鈣化;對於有血管損傷的人而言,合理補鈣、控制好飲食中的磷水平也不會加重血管鈣化。說到底血管鈣化與動脈斑塊、血管內皮受損有關,與其擔心補鈣會造成血管鈣化,不如做好動脈斑塊形成的預防工作。
血管鈣化的患者應該怎麼補鈣?
1
評估個體情況
血管鈣化患者在補鈣前,應首先評估個體的鈣代謝狀態,並密切監測血鈣水平,以防止鈣化進一步加重。如果存在腎功能不全、維生素D中毒等疾病引起的繼發性高鈣血癥,應避免補鈣,以免加劇病情或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2
合理補鈣的原則
優先透過飲食補鈣:食物是補鈣的最佳來源,尤其是奶製品、豆製品和海產品等。
選擇合適的鈣補充劑:如果飲食調整不能滿足鈣質需求,可以考慮使用鈣補充劑。選擇鈣補充劑時,應注意其鈣和維生素D的含量,因為維生素D有助於鈣的吸收。
控制總攝入量:鈣的總攝入量不應超過2000mg/天,以避免可能的不良反應。
3
預防斑塊形成的措施
管理血壓、血糖、血脂:將這些指標控制在目標範圍內,以減少血管損傷的風險。
健康飲食:避免高糖、高油、高脂、高鹽的食物。
戒菸限酒:菸草和酒精都對血管健康有不良影響。
規律運動:每週進行3-5次的有氧運動,每次不少於30分鐘。
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避免熬夜,保持心態平和。
4
諮詢專業醫生
在開始任何補鈣計劃之前,最好先諮詢醫生或營養師,尤其是對於已經存在血管鈣化或其他相關健康問題的人群。醫生可以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提供更專業的建議和指導。
總之,血管鈣化的患者在補鈣時應採取謹慎態度,優先考慮透過飲食攝取足夠的鈣質,並在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鈣補充劑。同時,採取綜合措施保護血管健康,預防斑塊形成。
稽核專家
李 佳
南部戰區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委員
廣東省醫師協會內分泌科醫師分會常委
廣東省老年保健協會骨質疏鬆預防與康復委員會主任委員
SCI、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
主編、參編、參譯專著5部
近年主持國家、省部級基金5項 授權專利8項
多次擔任大會同聲翻譯
多份SCI雜誌審稿人
參考文獻:
[1] 項新,馮振偉,黃典勝. 血管鈣化及其與內科常見疾病關係的研究進展[J]. 內科,2019,14(3):321-324.
[2] 《冠狀動脈鈣化病變診治中國專家共識》專家組. 冠狀動脈鈣化病變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21版)[J]. 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誌,2021,29(5):251-259.
[3] 黃輝,張愛華,陳靖,等. 血管鈣化研究進展和臨床實踐的共識與爭議[J]. 生理學報,2022,74(6):859-884.
[4] 彭沛柵,陸瑋.慢性腎臟病患者心血管鈣化檢測與評估研究進展[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誌,2024,38(06):644-648.
本文稽核丨南部戰區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李佳 責任編輯丨小林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