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醫院核素治療MDT(多學科聯合)團隊在特需門診首次出診。來自骨多學科中心(簡稱“骨腫瘤科”)、核醫學科的多位資深專家,共同為兩例疑難骨腫瘤患者進行了全面而細緻的診療諮詢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診療過程中,團隊攜手德國資深腫瘤專家,透過國際遠端會診的形式,為患者探索了新的治療方案。這種跨地域、跨時間的合作模式,不僅幫助患者享受到國際高質量的綜合診療服務,也標誌著醫院在提升醫療服務國際化水平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1
中德專家聯合遠端會診,獲患者家屬認可
骨腫瘤是一類嚴重影響健康的疾病,近年來在醫學界引發普遍的關注與深入探究。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骨腫瘤治療除了傳統的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外,核素治療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方式,正逐漸成為骨腫瘤治療的新選擇。
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療,被譽為腫瘤精準治療時代的“核”心武器,能夠在精準靶向治療腫瘤的同時,極大限度地降低對周圍正常組織及器官的傷害,實現了“所見即所治”的治療理念。
在本次國際會診中,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骨腫瘤科主任孫馨首先向兩位患者的家屬詳細解釋了核素治療骨腫瘤的基本原理。隨後,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博士、資深腫瘤專家滕海東進一步深入講解了分子靶向性腫瘤精準放射治療的最新進展。
接下來,在一對一的溝通環節,孫馨主任詳細介紹了每位患者的病史、當前病情以及治療進展,與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王劍傑、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主治醫師梁海傑,德國薩爾州州立大學醫學博士、旅德華人執業醫生協會主席李倩,以及滕海東博士等多位專家,針對患者的病情演變、不同病程各階段的關鍵點和難點問題展開了深入剖析與討論,共同評估患者的病情。
此次會診,透過實時高效的遠端終端,專家們還對患者家屬進行了詳細的答疑解惑,獲得了患者家屬的認可。
2
核素治療MDT,精準治療骨腫瘤的“核武器”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骨腫瘤患者群體,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近日開設了核素治療MDT門診,由核醫學科、骨腫瘤科強強聯手,彙集多位資深專家,旨在推動骨腫瘤的精準診斷與治療。
此外,為給疑難骨腫瘤患者帶來更好的診療,核素治療MDT團隊未來還將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與國際權威專家開展緊密合作,採用國際遠端會診的形式,確保疑難病例能獲得更科學、更有效的診療方案。
核素治療MDT門診的診療範圍涵蓋了放射性核素靶向標記治療腫瘤的諮詢、骨腫瘤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療、多發轉移性骨腫瘤的核素治療、惡性腫瘤所致轉移性骨痛的核素診療等多個方面。
諮詢電話:010-57830679
團隊成員介紹:
01
孫馨/骨腫瘤科主任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骨腫瘤MDT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副主任醫師
從事骨腫瘤專業20年,擅長骨與軟組織腫瘤腫瘤的綜合治療。
MGH麻省總醫院research fellow;Rizzoli義大利骨科研究所clinical fellow ISOLS國際保肢學會會員;COG兒童腫瘤協作組會員;中國抗癌學會骨腫瘤和骨轉移癌委員會藥物及精準治療學組委員;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年骨與關節病分會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評審委員
02
王劍傑/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核醫學科主任
擅長使用多種影像醫學與核醫學技術,如PET/CT、SPECT/CT、PET-磁共振,進行腫瘤患者和腫瘤高危人群的篩查、診斷和分期、治療效果評估。
北京醫學會核醫學分會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學會核醫學分會PET學組委員;北京醫學會核醫學分會繼續教育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學會核醫學分會新型探針多中心轉化研究學組委員;吳階平醫學基金會核醫學專家委員會第二屆常委
03
梁海傑/醫學博士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主治醫師
主要研究領域為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的靜脈瘤栓、骨腫瘤的精準切除及重建、3D列印假體的設計與應用。
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9篇,包括國核心心期刊論文4篇、SCI論文15篇。曾獲第19屆全國骨腫瘤學術年大會優秀論文一等獎。以第五完成人獲得2022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獲實用新型專利四項。獲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內基金一項。現任中國抗癌協會骨腫瘤和骨轉移瘤專業委員會數字骨腫瘤學組副組長、青年學組委員、修復重建學組委員,北京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青年骨科專業組委員。
核素治療快問快答
接受核素治療期間,輻射量會超標嗎?
01
核素治療對正常器官的輻射量低於區域性外放療的劑量限值。由於核素治療“靶向性”的特點,放射性藥物進入體內後可以精準富集在腫瘤部位,對周圍正常組織器官的損傷很小,且未被腫瘤攝取的絕大部分放射性藥物在住院期間可透過大小便排出體外。由於尿液是放射性藥物排洩的主要途徑,一般認為腎臟是主要的劑量限制性器官。
核素治療的毒副反應大嗎?
02
核素治療的毒副反應因治療所用的核素種類、劑量以及個體差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總體來說,其毒副反應相對可控,較其他治療來說,肝腎功能損害和骨髓抑制情況發生程度輕,且在很多情況下,治療的獲益是大於潛在風險的。
核素治療會影響其他人嗎?
03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核醫學放射防護要求:GBZ 120-2020》規定,接受核素治療的患者,應在其體內的放射性活度降至400MBq或距離患者體表1m處的周圍劑量當量率不大於25μSv/h 方可出院,以控制該患者家庭與公眾成員可能受到的照射。
我國一項前瞻性研究表明,177Lu-PSMA-617給藥後24 h,距患者1 m處的輻射劑量當量率均值為(9.49±3.23)μSv/h,遠低於出院標準;出院144h距患者2m處測量,輻射已接近自然本底;患者72h出院後對公眾的總輻射劑量僅為160±39μSv,遠低於公眾個人年照射量限值(1000μSv/年)。
文/圖:特需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