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爽 楊曉露)1月20日,《自然·醫學》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表示,一種手術植入的腦機介面系統,能夠精準偵測和解碼癱瘓患者的手指動作,使其可在電子遊戲中自如駕駛虛擬四軸飛行器。
此前,腦機介面已取得了不少令人驚喜的突破,從遙控機械臂到如今讓癱瘓患者用意念玩轉電子遊戲,區別在哪裡?1月23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類腦智慧研究轉化中心副教授王長明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無論是操縱虛擬四軸飛行器、擰瓶蓋還是刷手機,涉及的都是運動控制問題,即將人相關的腦電訊號解碼,最後轉化成運動指令,讓患者透過意念實現肌肉控制。但涉及的運動越複雜,則對大腦訊號快速捕捉和連續解碼精準度的要求則越高,難度也越大。
研究論文截圖
1月22日,據科技日報報道,此次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團隊開發的腦機介面系統,可以準確預測手指運動,讓患者能控制3組差異很大的手指組合。團隊隨後將這種手指控制的應用擴充套件到一個電子遊戲裡,透過對腦機介面解碼的手指動作進行程式設計,控制一個虛擬四軸飛行器的速度和方向,讓癱瘓患者可在電子遊戲裡駕駛該裝置越過多種障礙賽道。
“在遊戲世界裡完成上述動作,和真實世界中的抓握不同。畫面資訊以虛擬3D場景的形式呈現在遊戲螢幕中,而完成每個特定的運動動作,都涉及對精準位置資訊的衡量,最終透過操縱遊戲手柄等工具進行實現,相比於自然場景下的近距離抓握,在這樣視覺和運動的互動場景中,對腦機介面技術實際上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長明向記者解釋。
研究還提到,美國有超過500萬人患有嚴重的運動障礙。儘管許多癱瘓患者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但據脊髓損傷導致的癱瘓患者調查顯示,分別有79%、50%和63%的患者表示其在同伴支援、休閒活動和體育運動方面的需求未得到滿足。
“從科技創新到走向企業再到走向臨床,真正地讓患者能夠獲益,都有一個必然的過程。目前,在臨床中,比如帕金森患者,晚期會在大腦里長期植入器械,透過放電調控神經的活動,從而改善運動症狀。”王長明表示,“腦機介面肯定代表一個技術的前進方向,希望在不遠的將來,能夠看到更多的研究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