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周學津文/圖)2月1日,大年初四,寒意仍盛,一串串紅燈籠在風中輕晃。推開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維普紫金華府醫養中心的玻璃門,暖意裹著茶香襲來。記者還未站定,就聽見幾位老人活力滿滿的笑聲。
“我和老夥伴們在沙漠裡建了一個‘果蔬園’,還栽上了幾棵樹。”75歲的孫洋(化名)正跟心理療愈師玩沙盤遊戲,“以前就想有一個自己的菜園,沒想到在這裡實現了。”心理療愈師小李坦言:“及時發現老人們的需求和情緒,給予關懷支援是我們的‘必修課’。一旦老人出現情緒躁鬱和認知障礙的情況,就需要從心理和藥物層面進行不同程度的介入。”
“這兒為我們考慮得多,想得細,住起來就舒服。年輕人們跟我說這叫‘養身+養心’。”孫洋笑著說。
老人們在沙盤上自己動手創作
七日跟蹤,開啟老人未曾言說的真實世界
“子女說老人好靜不好動,結果老人入住第一晚就鬧騰得厲害。”護理員小王坦言,很多子女對父母的瞭解可能並不完全準確,甚至會出現截然相反的情況,“七日跟蹤是每位老人入住後的‘頭等大事’,護理團隊會用七天時間,全天候觀察老人的生活習慣、情緒狀態,比對家屬提供的資訊,制定個性化照護方案。”
82歲的曾駿(化名)入住前,子女很放心地告訴小王“父親很安靜,不怎麼給人添麻煩”,但入住當晚,老人頻繁按鈴、情緒焦躁。護理員發現,老人起夜頻繁又羞於開口,這才輾轉難眠。護理團隊立即調整照護方案,睡前減少飲水,增加夜間查房頻次,還為他配置了智慧床墊監測翻身狀態,經過中醫調理,老人的情況明顯改善。
“有的老人飯量小,實則是牙口不好,需要定製軟食;有的老人愛靜是因為聽力衰退,害怕社交;有的老人拒絕更換舊衣物,是因為熟悉的布料質地帶來安全感。有些事,子女未必察覺,但我們得‘挖’出來,知道老人真正需要什麼。”醫養中心院長鬍淑一表示,七日跟蹤像一把“鑰匙”,開啟了老人未曾言說的真實世界。
書畫室裡的國畫課很受歡迎
“專家超市”,讓貼心服務更便捷
“‘專家超市’不是實體商鋪而是一個醫療專家庫,匯聚了醫療、康復、心理領域的專家,一旦老人有相應的醫療需求,就能隨時預約,讓醫生走到老人床前。”胡淑一說。
76歲的陳莉(化名)患有慢性疼痛,過去每個月都要兒女請假陪她去醫院治療,入住養老院後,護理員教她在“專家超市”裡選擇專家。“以前還要專門去醫院,排隊加上治療,一上午就過去了,現在針灸、中藥燻蒸後還有時間去書畫室練字。”陳莉笑著說。
“專家超市”裡還有心理療愈師,專門疏導老人的心理問題。81歲的劉峰(化名)因失獨,很少與別人交流,護理員為他請了一位擅長音樂療愈的心理專家。每週三下午都會陪著他在五樓的“懷舊歌舞廳”唱唱歌,聊聊心事。漸漸地,劉峰臉上的笑容多了起來:“音樂一響,心裡就亮堂一些。”
“七日跟蹤,讓照護從‘大概’走向‘精準’;‘專家超市’,讓醫療服務‘隨叫隨到’,我們希望用細小的溫暖去滿足老人們樸素的願望。養老不在於硬體多豪華,而在於是否真正‘看見’老人,看見他們的脆弱,也看見他們的光芒。”胡淑一說。